农史

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

  • 甘氨酸的核磁共振分析研究

    常利平;杨扬;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甘氨酸的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法。[方法]利用核磁共振的一维1HNMR、13CNMR、二维HSQC以及反转门控去耦碳谱对甘氨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不需要对甘氨酸进行衍生,具有操作简单并不会破坏样品分子生理功能等优点。采用20s的延迟时间,3200次扫描做定量碳谱,得到甘氨酸在0.67~26.97m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3682x-1.0136,r=0.99995。[结论]核磁共振法可以作为甘氨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可为其他氨基酸的核磁共振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37-9938+9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一株具有农药降解潜能的鞘氨醇单胞菌的鉴定

    欧阳主才;王奕恒;高永峰;蒋刚彪;方羽生;

    [目的]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株培养、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1株具有农药降解潜能的鞘氨醇单胞菌XJ进行鉴定。[结果]XJ菌株在LB和MAC培养基上的生长、革兰氏染色反应、氧化酶和TSI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非肠道菌;对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中的95种供试碳源,XJ不能利用的碳源有37种(包括多羟醇和菊糖),符合鞘氨醇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别特性;XJ菌株可扩增出1500bp左右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且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登陆号为AF331661(Sphingomonas yanoikuyae)的菌株最接近。[结论]供试菌株被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单胞菌XJ菌株(S.yanoikuyaeXJ)。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39-9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荧光相图法研究变性蛋白溶菌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复性过程

    张潭;边六交;王世祥;郑晓晖;

    [目的]研究了变性体系无还原剂和有还原剂存在时,变性蛋白溶菌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复性过程。[方法]利用荧光相图法。[结果]当变性体系中无还原剂存在时,变性蛋白溶菌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复性过程均符合"四态模型";而当变性体系中有还原剂存在时,变性蛋白溶菌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复性过程均符合"二态模型"。当变性体系中无还原剂存在时,蛋白溶菌酶的复性过程较复杂;比较变性和复性过程推测,非还原脲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变性及复性过程并不是2个完全可逆的过程,而还原脲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变性及复性过程有可能是可逆的。[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合成杀菌谱广、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溶菌酶提供帮助。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42-9943+9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的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预测

    毕红杰;姜会明;

    首先运用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以往的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然后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趋势分析,最后用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吉林省的粮食增产潜力进行预测。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44-9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国强;

    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概况,对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稳定细胞结构功能和调节细胞凋亡功能进行综述,并讨论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46-9947+9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1-苯并环庚酮的简便合成研究

    高磐龙;孙小强;邱太源;

    [目的]考察了1-苯并环庚酮的合成路线。[方法]以1-溴-3-苯基丙烷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通过取代反应,制得2-(3-苯丙基)丙二酸,对其加热脱羧得到中间体5-苯基正戊酸,再用多聚磷酸(PPA)环化脱水生成1-苯并环庚酮。[结果]反应总收率达52.9%~61.0%。用IR,1HNMR及MS对中间体、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收率高,为1-苯并环庚酮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经济路线。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48-9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诱导多能干细胞新进展

    李月;常城;

    对近几年来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iPS细胞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50-9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质粒pUC19-CM-D的构建及应用

    卢福芝;孙靓;黄靖华;黄艳燕;周兴;黄日波;

    [目的]用克隆载体pUC19构建乳杆菌自杀质粒及乳杆菌基因缺失工程菌[方法]在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插入氯霉素抗性基因构建pUC19-CM载体;在pUC19-CM载体氯霉素抗性基因的两侧均添加1个用于同源重组的同源臂,再构建成自杀质粒pUC19-CM-D。将自杀质粒pUC19-CM-D转化乳杆菌进行抗性筛选即可得到目标基因被抗性基因替换的突变株。[结论]pUC19-CM-D质粒的构建及应用为乳杆菌基因缺失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段,也为乳杆菌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53-9954+9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植物种苗茎尖组培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张利英;康连山;王彭宇;刘媛媛;张鑫;谢晓美;

    为解决目前植物常规茎尖组织培养的技术繁琐、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使植物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为农业栽培生产提供优质生产用苗,采用对比试验法,在植物茎尖组培的初代接种、试管苗驯化和培养基配制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和廉价替代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组培技术相比,植物茎尖组培新技术有简化工作程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技术优势。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55-9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光生物反应器中集胞藻6803的光衰减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

    张文婷;任越;张英俊;张志斌;

    [目的]分析集胞藻6803细胞培养体系的光衰减及分批培养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以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PCC6803)为供试藻种,用尤尼柯7200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藻细胞浓度和用ST-85自动量程照度计测定光强在通过不同光程、不同浓度藻液时的变化。[结果]随着藻细胞浓度和光程的增加,光强迅速下降。在同一光程下,光强随着藻细胞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培养初期藻细胞浓度较低时,光衰减程度较小;在培养后期,随着藻细胞浓度的增加,光衰减程度逐渐增加。在培养过程中藻体细胞的生长规律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规律相似。藻体细胞生物量曲线与微生物发酵时的菌体生长曲线相似。[结论]Lambert-Beer公式Ln(I/I0)=-KaXL能较好描述藻细胞浓度和光程对光衰减的综合影响;Logistic方程能很好描述藻细胞的生长曲线。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57-9958+9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有机酸的含量

    董秀丽;陈向明;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ultimate-C18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H=2.0)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10nm,建立草酸、酒石酸等7种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枸杞中几种有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在22min内实现了7种有机酸的基线分离,检测限为0.001~0.039mg/L。[结论]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枸杞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59-9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及对策研究

    杜珍媛;

    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开发和应用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问题,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滥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都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的风险,即生态风险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应用进行监管。我国当前没有关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生态风险防范的全面而系统的法规体系,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转基因生物技术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61-9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梅组织培养防污染与防褐化研究

    李晓强;岑秀芬;韦鹏霄;蒙红梅;何新华;

    [目的]研究杨梅(Myrica rubraSieb et Zucc.)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污染和防褐化问题。[方法]以东魁杨梅品种茎段作为离体培养材料,研究不同消毒灭菌方法、不同茎段部位和不同防褐化措施对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以75%乙醇1min+0.1%HgCl27min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30.00%,褐化枯死率为30.00%,茎段诱导成功率为40.00%;在3个茎段部位中,以半木质化茎段诱导效果最好,污染率为30.00%,褐化枯死率为33.33%,诱导成功率为36.67%;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1.5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5g/L对外植体防褐化效果最好,褐化率由对照的60.93%下降到21.88%。[结论]该研究可为杨梅优良品种的扩繁推广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65-9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陆地棉与海岛棉两个末端氧化酶差异的比较

    胡根海;王志伟;张金宝;

    [目的]研究陆地棉与海岛棉2个末端氧化酶的差异,为陆海杂交育种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份陆地棉、4份海岛棉为供试材料,比较了陆地棉和海岛棉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的差异性。[结果]陆地棉和海岛棉2种末端氧化酶在整个发育进程中有相似的变化规律,AAO活性前期低后期高,且前期出现峰值;PPO活性表现为2个波峰,PPO前期活性高于后期,海岛棉PPO第1个波峰明显高于第2个波峰,陆地棉差异不大。[结论]海岛棉与陆地棉AAO、PPO活性在7月4日和8月6日的量存在差异,有可能为陆海杂交后代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70-9971+10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巢式PCR检测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庄洪涛;张学文;张增艳;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转RSSP1-TiERF1基因的T0代小麦进行了DNA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检测基因组庞大、外源基因序列GC含量高且与内源基因同源性高的转基因小麦十分有效。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72+9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农艺与园艺

  •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蒙9803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李杰坤;孙文勤;张磊;黄志平;张丽亚;胡晨;胡国玉;

    [目的]介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蒙980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蒙9803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8年以洪引1号为母本,郑49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蒙9803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550.75kg/hm2,比对照品种中豆20增产1.14%,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104d,单株有效荚数36.8个,单株粒数67.1个,百粒重19.0g,籽粒蛋白质含量46.31%,脂肪含量19.69%,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27.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结论]蒙9803是高产、中粒、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和黄淮海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68-9969+9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氮素营养水平对春玉米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其其格;李可;李刚;李春艳;曹国军;

    [目的]研究供氮水平对春玉米叶片碳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春玉米生育期采样,探讨不同供氮水平对春玉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适宜的供氮水平能使春玉米在各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均保持最高水平,供氮不足或过量(施N量大于400kg/hm2)均对春玉米叶片碳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施N量300kg/hm2,春玉米各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碳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均最高,对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产量形成、延缓叶片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73-9974+9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聚类分析在水稻抗旱材料分类中的应用

    严明建;黄文章;胡景涛;吕直文;雷树凡;黄成志;

    选取102份不同质源的水稻材料,通过水、旱对比试验,以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及单株粒重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中第Ⅴ类材料DC平均值为84.88,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可用作抗旱亲本材料使用;其次为第Ⅱ类材料,DC平均值达75.64,当中个别材料的个别性状表现优良,可作为特殊材料使用;最差的是第Ⅳ类,DC平均值为45.9,表现为不抗旱;第Ⅰ、Ⅲ类材料抗旱性能表现一般。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98-10000+10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NO的调节作用

    曲小菲;吕淑敏;王林华;梁书荣;刘魏魏;赵会杰;

    [目的]研究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并探明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氧化损伤及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低抗品种预麦949和高抗品种峡麦5号为试验材料,用15%PEG-6000对五叶期幼苗模拟干旱胁迫,然后使用0.75mmol/LSNP(硝普钠,外源NO供体)进行调节,并测定体内抗氧化和光合活性。试验设置3个处理。[结果]高抗品种峡麦5号的SOD、CAT和APX活性,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高产低抗品种预麦949高;在干旱胁迫下,高抗品种的这些生理指标变化幅度小于高产低抗品种;同时,NO显著提高了这些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结论]外源NO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小麦的抗旱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01-10003+10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对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赵会玉;海梅荣;达布希拉图;陆萍;郭登羽;周新惟;

    [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栽培,以生物量、丙二醛(MDA)含量、质膜透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为抗盐能力的指标,研究了NaCl胁迫下根施甜菜碱、脯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等外源渗透调节物质对黄瓜幼苗抗盐能力的影响。[结果]外施不同浓度的渗透调节物质能缓解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细胞质膜的伤害,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其中,30mg/L甜菜碱、45mg/L脯氨酸、45mg/L丝氨酸和15mg/L甘氨酸处理提高黄瓜抗盐能力的效果最明显。[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黄瓜的抗盐机理奠定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04-10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桫椤与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

    张祖荣;张绍彬;

    [目的]探索桫椤与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技术,以便对该物种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法]野外采集桫椤与荷叶铁线蕨孢子,经过消毒处理后,分别播种于未经消毒和经过消毒处理的3种培养土上。在保证水分条件的情况下,分别在自然环境和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分组繁殖试验。[结果]2种植物对培养土和培养条件的要求比较一致,培养土以原生境土为最好,培养条件以人工无菌环境的白天光照和自然变温为最好。[结论]在保证水分条件的情况下,桫椤与荷叶铁线蕨孢子的人工繁殖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07-10009+10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砂田不同补水量对辣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张战胜;许强;康建宏;吴宏亮;

    [目的]探索砂田辣椒的适宜补水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补水量对砂田辣椒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补水量的增加,辣椒的生育期延长,叶面积增加,株高增加,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增加,补水量为225~375m3/hm2时达到最佳。WUE在补水量为225m3/hm2时达到最大,辣椒产量也随补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补水量为375m3/hm2时达到最大,此时产量为21000kg/hm2,产值达到18000元/hm2,比砂田西瓜高约10200元/hm2。[结论]考虑到砂田补充水分的困难和水资源有限,认为砂田辣椒的补水量在300~375m3/hm2比较合适。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15-10017+10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廖华俊;江芹;董玲;宁志怨;李卫文;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18-10020+10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铃薯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王娟;陈佳宁;王娟;李立芹;

    植物基因工程是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之一。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转基因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低拷贝等优点。该研究综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及过程、再生体系、影响因素等,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21-10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甘薯生产及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王道中;张永春;

    [目的]分析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安徽省甘薯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5~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泗县、宿州市埇桥区、明光市和来安县分别抽取12户农户进行了甘薯生产、施肥情况调查,并对相应田块进行了土样的采集,进而分析了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目前安徽省甘薯主产区在甘薯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烤食型甘薯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农民施肥管理水平较高,甘薯产量、产值、利润明显高于淀粉加工型。在甘薯施肥上盲目施肥、随意施肥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少能够做到因土施肥或甘薯的营养需求施肥。[结论]政府在甘薯生产、销售、贮藏、深加工上给予引导和扶持。在施肥上要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甘薯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结合甘薯的需肥规律,确定不同肥力等级水平地块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24-10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3种花生盐胁迫下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

    魏光成;闫苗苗;

    [目的]研究在10mmol/LNaCl胁迫下豫花15、白沙1016和花育22花生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方法]在培养皿、培养箱中模拟盐胁迫。[结果]白沙1016在盐胁迫条件下适应能力最强。[结论]该研究为筛选耐盐胁迫花生品种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26-10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广东省清远市郊菜心最佳营养配方研究

    陈秀虎;杨敏;陆远宁;黄小明;刘元江;欧少云;

    [目的]研究广东省清远市郊菜心(Brassica campestricL.ssp.chinensisvar.utilisTsenet Lee)的最佳营养配方。[方法]利用经典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对清远市郊的菜心种植地进行测土配方试验。[结果]氮、磷、钾施用量与菜心产量呈现二次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300以上。根据斯坦福方程分析,土壤的供肥系数与肥料的利用率均受施肥量的影响,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回归方程得出,清远市郊菜心的最佳营养配方为:N90.00kg/hm2,P2O597.50kg/hm2和K2O375.00kg/hm2。[结论]该研究完善了菜心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可为大面积生产无公害菜心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28-10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加拿大蓬水浸液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许春媚;杨莉;韩梅;杨利民;

    [目的]为阐明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蓬的化感作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加拿大蓬根、茎、叶不同浓度水浸液对9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加拿大水浸液对植物幼苗株高和根长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水浸液浓度的升高抑制活性显著增强,对植物根长生长明显大于对株高生长的抑制,其抑制活性为叶水浸液>茎水浸液>根水浸液。[结论]加拿大蓬的化感物质主要存在于叶中。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31-10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枣果皮色素物质的初步研究

    张琼;沈广宁;王淑贞;祝恩元;周广芳;

    [目的]鉴定枣果皮色素物质的成分。分别提取‘鲁北冬枣’、‘辣椒枣’、‘成武冬枣’和‘大白铃’果皮中的色素物质,并利用HPLC-MS技术进行色素物质的成分鉴定。[方法]在4个枣品种中均可检测到8种黄烷醇类物质,4~5种黄酮醇类物质,未检测到花色苷类物质。各类物质在不同品种中含量有所不同,其中‘大白铃’中含量最多,黄烷醇类物质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分别为11和1.78mg/g,约为其他品种含量的1倍。槲皮素3-芸香苷是枣果皮中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枣果皮转红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34-10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贵州韭菜坪石林藓类植物生活型分析

    蒋洁云;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在贵州韭菜坪石林获得藓类植物23科78属198种,其生活型可划分为丛集型、交织型、平伏型、垫型、扇型、悬垂型、树型和1年生型8种类型。分析其生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藓类植物土生种类少于石生种类;丛集型种类最多,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大,交织型种类逐渐增多;阴暗湿润环境下藓类植物生活型最丰富。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37-10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艳桢桐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杨勇;赖永超;刘楠;任海;张倩媚;简曙光;

    [目的]为艳桢桐在我国的引种驯化、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引种栽培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繁育中心及展览区内的艳桢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态学特征、解剖学结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营养成分。[结果]在栽培条件下,日间平均光合速率为3.31μmol/(m2.s);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无明显午休现象;气孔导度为0.085mol/(m2.s),蒸腾速率为2.30mmol/(m2.s),水分利用效率为1.44μmol/mmol。艳桢桐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植株体内加权平均养分含量为N1.45%、P0.32%、K0.66%、Na0.02%、Ca3.84%、Mg0.14%,其中叶片中N、P、K、Mg含量最高,根中Na含量最高,茎中Ca含量最高。艳桢桐生长速度快,攀附及适应环境能力强;栽培中应适时浇水及补充生长所需的N、P、K等矿质元素,以维持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平衡。[结论]艳桢桐喜温暖湿润、光照较好的环境及肥沃的酸性土壤,也耐贫瘠,适合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引种栽培。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40-10043+10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盆地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

    郭洪海;杨萍;杨丽萍;李新华;万书波;符明联;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区花生种植分布广,规模种植区域相对较集中,但生产上存在着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商品性差及栽培技术不规范和深加工滞后等问题。文章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分析了花生生产现状特征及花生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受生态条件限制,花生脂肪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中等,油亚比值普遍偏高;在空间分布上,蛋白质南高北低,而脂肪含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油亚比则是东部丘陵区高于西部平原区,主产区低于非主产区;指出该区应紧紧围绕花生作为区域性的重要经济作物和优势农产品,以大幅度提升花生种植效益为核心,强化空间合理布局,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和基地化生产,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率,提升深加工水平,铸造国家"植物蛋白源、加工原料源、农田生物互补源",促进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区域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44-10046+10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山蚂蝗属植物外部形态变异及形态类型研究

    范小勇;刘国道;虞道耿;

    [目的]研究山蚂蝗属植物的外部性状并探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AS(6.0)和SPSS(10.0)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所测性状变异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结果]植株自然高度的变异系数高达104.97%;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34%和33.5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为35.13%;果荚粒数、荚果长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06%、24.99%、21.08%和20.35%;中央小叶柄长度、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39%和58.24%;中央小叶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叶柄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和0.5790;株高与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小叶叶柄长度、叶柄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8、0.6897、0.5156、0.6954;种子长度与千粒重、种子宽度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0.8745和0.8293;株高与荚果长、叶柄长与荚果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6和0.6059。[结论]该研究为山蚂蝗属种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51-10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33个银杏无性系种核形态特征分析

    熊壮;曹福亮;郁万文;

    [目的]进一步了解银杏种核形状特征。[方法]以33个银杏无性系种核为研究材料,对种核的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和单核重等形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33个银杏无性系种核的核长、核宽、核厚、长宽比和单核重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其形态特征各参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影响银杏种核品质的主要因子是种核形态特征,即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以银杏种核的形态特征为指标,可将33个参试银杏无性系分成4类:32号为第1类;1、2、6、7、8、10、14、16、18、19、20、21、25、26号为第2类;3、4、13、16、17、22、27、28、29、30、31、33号为第3类;5、9、11、12、15、23、24号为第4类。其中第1类表现特征为种核的质量、核长、核宽、核厚较大,而第4类的表现特征为各项指标均较小。[结论]研究可为提高银杏种核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54-10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山苍子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

    薛海军;肖艳辉;何金明;

    介绍了山苍子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利用途径,为推动山苍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57-10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农业生物技术

  • 玉米隐花色素基因cry2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桂荣;

    [目的]获得玉米隐花色素基因cry2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通过玉米cry2基因的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不同物种间CRY蛋白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研究了一种新的基因克隆方法。[结果]CRY2蛋白的分子量为78844.3,理论等电点为5.13,含有20种基本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Leu和Ser,含量最低的是Cys;含有96个带负电荷的残基,68个带正电荷的残基,其水溶液在280nm处的消光系数约168705;其不稳定系数为54.82,脂肪系数为78.01,平均亲水系数为-0.440。预测到CRY2蛋白的二级结构中螺旋占33.4%,β折叠占7.9%,转角占58.6%。玉米CRY2蛋白与高粱、水稻、小麦、拟南芥、油菜、豌豆、烟草等植物的CRY2蛋白及玉米CRY1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玉米CRY1和CRY2蛋白均有699个氨基酸,氨基酸一致率达92.3%。[结论]电子克隆的结果为玉米cry2序列克隆提供了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75-9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玉米和胡萝卜的体胚发生与蛋白质表达

    郭祖宝;

    [目的]研究玉米和胡萝卜体胚发生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为调控其体胚发生过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单子叶植物代表玉米和双子叶植物代表胡萝卜体胚发生的适合培养基,并利用电泳技术对其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比较。[结果]培养基MS+6-BA1.0mg/L+2,4-D0.2mg/L+CH500mg/L较适于玉米愈伤组织的发生;培养基B5+2,4-D0.2mg/L+6-BA0.2mg/L较适于胡萝卜愈伤组织的发生。玉米愈伤组织中存在活跃的蛋白表达;而胡萝卜愈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则比下胚轴对照明显下降。二者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可能与物种差异有关。[结论]发现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体胚发生中蛋白质表达的规律。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79-9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

    余小玲;何业华;韩景忠;谢志亮;彭兵;

    [目的]探讨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早食李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胚龄、不同培养基、GA3浓度对离体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花后26~41d的幼胚细小、胚乳尚存,经连续3代培养仍未发生任何变化;从花后48d开始胚乳已经消失,幼胚不断发育并逐渐充满整个种腔,接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后其成活率高达77%以上,培养初代即可启动;4.5%的花后65d幼胚已能培养成苗,此后成苗率随着胚龄增加而升高,至果实成熟时成苗率可达26.00%,并在培养初代可产生愈伤组织;花后65~83d的幼胚则需经2~3代以上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胚(花后88d)在WPM培养基的成苗率比MS培养基上高1倍左右;在同一基本培养基上,添加BA、KT或2,4-D后,成苗过程受到抑制。用1000mg/LGA3处理种子24h后能显著提高胚的成苗率。[结论]为建立早食李胚胎抢救技术及杂交育种奠定实验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81-9982+9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色鸡冠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林茂;龙定建;覃杰;唐遒冥;

    [目的]为黄色鸡冠花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用黄色鸡冠花的种子进行无菌萌发,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进行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结果]黄色鸡冠花种子的灭菌采用浓度75%乙醇表面消毒60s和0.1%HgCl2消毒8min的处理方式效果最好;在MS+6-BA1.0mg/L+NAA0.050mg/L培养基上可以很好地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产生丛生芽的数量最多;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4MS+IBA0.3mg/L,生根率达93%。[结论]该组织培养体系适合应用于生产。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83-9984+9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魔芋DNA快速提取新方法及ISSR-PCR扩增

    陈雪燕;

    [目的]研究魔芋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CTAB、SDS及新改良的方法提取魔芋总DNA,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电泳检测及ISSR-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新改良的方法得到的DNA纯度及产量均较高,适于魔芋DNA的快速提取;以其为模板进行ISSR-PCR扩增,条带清晰,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结论]为大规模提取高质量的魔芋DNA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魔芋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分子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85-9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长柄扁桃茎尖离体培养研究

    孙占育;

    [目的]探索长柄扁桃茎尖离体培养技术。[方法]以长柄扁桃试管苗茎尖为材料,接种于QL培养基上,比较不同激素组合对长柄扁桃增殖的影响;将试管苗茎尖接种于不同浓度IBA和1g/L活性炭(AC)的1/2MS培养基暗培养6d,然后转入不含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中,比较不同浓度IBA对长柄扁桃诱导生根的影响。[结果]在QL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2mg/L6-BA和0.6mg/LIBA的增殖效果较好,增殖倍数可达3.96;在1/2MS的培养基中添加30mg/LIBA诱导生根较好,生根率达93.3%。[结论]长柄扁桃试管苗茎尖适宜于增殖的培养基为QL+6-BA0.2mg/L+IBA0.6mg/L,试管苗茎尖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IBA30mg/L+活性炭1g/L。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88-9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108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田新辉;杨敏生;王进茂;

    [目的]研究欧美杨108离体叶片再生技术,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和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再生和不定芽生根的诱导效果。[结果]茎段外植体消毒的最佳处理为:75%乙醇溶液消毒10s+0.1%升汞消毒10min,污染率和褐化率均低,成活率较高;叶片诱导分化培养基以MS+6-BA0.6mg/L+NAA0.2mg/L效果最好,诱导率100%,平均不定芽诱导数为26.43个;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3mg/L或1/2MS+IAA0.3mg/L,生根率可达100%,生根数分别为4.83条和5.20条。[结论]以108杨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108杨的高效再生体系。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90-9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培养基对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金贞兰;刘继生;鲁京兰;刘宪虎;许明子;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基对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e Sied.et Zucc.)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水平对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最好的基本培养基是WPM培养基,其次是B5培养基;生长素2,4-D的诱导效果在MS培养基上优于NAA,而在B5培养基上不如NAA;在MS培养基上,细胞分裂素KT对愈伤组织诱导起促进作用,2,4-D+0.1mg/L KT、NAA+1.0mg/L KT的诱导效果最好,6-BA不利于东北红豆杉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东北红豆杉的组织和细胞培养以及快速繁殖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93-9994+9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大豆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乳酸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刘洪禹;王丕武;付永平;张卓;马超;

    [目的]将特异存在于豆科植物的II型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1A构建到目前最有效的食品级乳酸乳球菌NICE诱导表达系统中。[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大豆总RNA中克隆CHI1A基因,连入pMD18-T克隆载体中并进行测序,然后重组到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NZ8149-CHI1A,利用电穿孔方法转入乳酸乳球菌NZ3900中。[结果]克隆得到CHI1A完整开放阅读框670bp,与已报导序列(GenBankAY595413)的同源性达到99%;通过PCR和酶切鉴定,成功地将CHI1A导入到NICE表达系统中。[结论]含有CHI1A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高效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类黄酮奠定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9995-9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濒危植物香果树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后的6种同工酶研究

    杜景川;景丹龙;陈发菊;李凤兰;

    [目的]研究濒危植物香果树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后的6种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用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对长期继代后的香果树愈伤组织的酯酶(EST)、酸性磷酸酯酶(ACP)、ATP酶(ATPase)、淀粉酶(AM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6种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香果树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在6种同工酶水平上均有差异,均可作为鉴别2者的依据。非胚性愈伤组织中的EST、ACP和POD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胚性愈伤组织。褐化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与正常非胚性愈伤组织相比,在AMY、SOD和POD同工酶水平上无差别,而EST、ACP和ATPase同工酶含量减少;褐化的胚性愈伤组织与正常胚性愈伤组织相比,EST同工酶含量升高,其他5种同工酶含量降低。[结论]为研究香果树的长期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态差异及褐化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10-10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作物与药用植物

  • 野马追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尹秀莲;游庆红;杨欢欢;

    [目的]建立野马追HPLC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4.6mm×150ml,3.5μm),柱温30℃,流动相为0.04%的磷酸水溶液(A)和乙腈(B),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0.8ml/min,采取梯度洗脱的方式:0~15min时,A为90%~70%;15~30min时,A为70%~20%;30~35min时,A为20%~1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1.0版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0批不同产地药材的结果标定,共有14个共有峰。通过方法学验证,证明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较好。通过相似度评价,比较了10批野马追的质量,其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野马追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47-10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盐胁迫对胀果甘草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起登凤;古再况努尔.吾甫尔;努尔艾合买提.依不热依木;托合提罕;

    [目的]研究不同NaCl浓度对胀果甘草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愈创木酚氧化法以及高锰酸钾滴定法分别对幼苗POD和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当NaCl浓度小于200mmol/L时,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正常;当NaCl浓度达到300mmol/L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都受到抑制。植株内POD和CAT活性皆随NaCl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结论]胀果甘草种子和幼苗的耐盐范围为200~300mmol/L。胀果甘草较强的抗盐性可能与其在盐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增强有关。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49-10050+10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AtNHX1提高烟草耐盐性的研究

    周树峰;兰海;郑名敏;唐祈林;

    [目的]探讨利用AtNHX1基因提高烟草耐盐性的效果。[方法]利用农杆菌侵染的方法对烟草的叶盘进行遗传转化,将拟南芥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成功地转入了烟草中,对获得的28株潮霉素抗性转基因植株中的6株进行了Southern检测,并用200mmol/LNaCl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盐分胁迫与耐盐性鉴定。[结果]分子检测表明,AtNHX1已经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在盐分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PSⅡ活性,光合速度和Fv/Fm值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株系T1、T5的SOD酶活分别是野生型的1.8和2.1倍,各转基因株系GR活性也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MDA含量则低于野生型。[结论]转At-NHX1基因的各株系的耐盐性较野生型对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59-10060+10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烤烟品种(系)对比试验

    史金钟;杨承;宋街民;罗会斌;

    [目的]鉴定不同烤烟品种(系)在铜仁地区的表现,丰富铜仁地区烤烟品种。[方法]2009年在德江县进行了14个烤烟品种(系)的区域对比试验。[结果]黔烟6号、黔烟7号抗病性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GY-8、毕纳1号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评吸质量仅次于K326,其中GY-8在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也较好;CZ-1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但生育期过长。[结论]为烤烟品种审定和推广利用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61-10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烟草体系的优化

    律凤霞;

    [目的]为了建立优化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外源基因转化体系,提高烟草外源基因转化率。[方法]以无菌烟草苗叶盘预培养时间和农杆菌与烟草叶盘的共培养条件为试验要素,筛选适宜的预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条件范围,其余操作按常规步骤进行。[结果]烟草叶盘的预培养适宜时间为27℃下35~40h;农杆菌与烟草叶盘共培养的适宜条件为22~24℃下共培养30~45h,其中23℃下共培养45h效果最佳;之后转入选择培养基内培养。[结论]该研究可为烟草外源基因的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65-10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秦岭产北京丁香叶挥发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巩江;倪士峰;骆蓉芳;仝瑛;刘翠;王仲孚;李文华;

    [目的]研究北京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4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6%。[结论]含量在3%以上组分有:苯甲醛(8.03%)、β-蒎烯(4.53%)、苯甲醇(22.92%)、苯乙醇(4.03%)、3-烯丙基-2-甲氧基酚(4.17%)。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67-10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微波萃取法提取紫果西番莲叶中黄酮类物质及其含量测定

    赵瑞瑞;蒋琳兰;

    [目的]研究微波萃取法提取紫果西番莲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溶剂浓度(A)、料液比(B)、总萃取时间(C)、微波功率(D)4个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溶剂浓度、微波功率对黄酮得率有显著影响,确定优选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0,总萃取时间9min,微波功率为350W。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达3.46%。[结论]与传统溶剂萃取法相比,微波萃取法具有时间短,得率高等特点。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69-10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芩单细胞克隆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变化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林立东;张东向;陈妲;

    [目的]筛选黄芩单细胞克隆优良品系。[方法]选取第10代黄芩单细胞克隆(HQSC)6个品系的愈伤组织作为试验材料,并以黄芩根亲本细胞愈伤组织(0号)为对照(CK),继代后比较不同样本的净增长量。[结果]1~30d培养期内,HQSC各品系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均呈"S"形曲线变化,其中7、7S号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速度较快;HQSC各品系愈伤组织延迟增长期为培养后5~8d,对数增长期为培养后9~23d,稳定期为培养后24~30d;在对数增长期内,7S号HQSC愈伤组织的增长量最大,1号HQSC愈伤组织的增长量最小;在稳定增长期内,7号HQSC愈伤组织的增长量最大,1号HQSC愈伤组织的增长量最小。[结论]7、7S号HQSC愈伤组织的增长速度较快。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72-10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红曲霉转化中药葛根转化产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宋艳秋;陈有为;

    [目的]研究红曲霉YM3207对葛根进行微生物转化后,其转化产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素含量为指标,HPLC法为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选用超声波提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70%乙醇为提取剂,乙醇体积为发酵产物质量的11倍,超声提取3次,每次超声时间40min。[结论]用选定的工艺,转化产物中葛根素提取效率高,结果稳定。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76-10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

  •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分方法研究

    罗育池;靳孟贵;

    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总体思路、水功能区划分体系与分级分类系统、水功能区划分程序与方法。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水功能区划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与整体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75-10077+10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近48年海南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趋势

    吴慧;吴胜安;

    利用海南省16个地面观测站近4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K方法,分析了海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南省区域平均的极端强降水日数的年变化为单峰型,8~10月为集中期。海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以1d为主,最长持续时间达6d。近48年海南省区域平均的极端强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均呈弱的增加或增强趋势,未发生突变。但极端强降水事件变化具有空间上的不一致,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多趋势,局部地区增多趋势显著,并在80年代发生了突变。8和10月海南省极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多、增强使该时期区域性暴雨洪涝事件增多。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01-1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与气候资源鉴定

    张国林;宗英飞;王瑞申;

    研究朝阳市设施农业生产期气候资源。结果表明,在设施农业生产期朝阳地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都存在减少趋势,太阳总辐射量趋势减少12.56~28.05kJ/cm2,气候跃变前、后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7.12~11.72kJ/cm2;日照时数趋势减少104~233h,气候跃变之前、后,平均减少58~104h。热量资源趋势增加,平均气温升高2.6~2.9℃,气候跃变前、后气温平均升高1.3~1.5℃。阴天日数和冻土深度趋势减少和变浅,这对发展设施农业十分有利。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18-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黔中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及作物需水量研究

    刘浏;商崇菊;蔡长举;张和喜;

    [目的]观测贵州省黔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作物系数及需水量,为该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玉米划分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方式下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相关因子变化,并计算出该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黔中地区玉米脱粒晒干后净产量为4758.3kg/hm2,需水量为520.56mm,玉米各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分别为:苗期—拔节0.71,拔节—抽穗0.80,抽穗—灌浆0.91,灌浆—成熟0.66。玉米水分生产力K=1.09m3/kg。[结论]黔中地区玉米需水量处于我国春玉米需水量中间值;玉米水分生产力较之贵州省平均水分生产力小0.23m3/kg。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21-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张小甫;时永杰;田福平;杨文静;

    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情况,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24-10126+1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普穷;边巴多吉;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方法]在冷杉林1hm2样地内用网格法分3层取土样(共18个),同时在标准木4个方向(共12个)、根区和非根区(共24个)取样,并测定养分含量。[结果]冷杉林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A层>B层>C层,全效和速效N、P、K含量总和均以B层最高,3层中均以全效K和速效K含量最高;标准木四周西边(下坡)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效N、P、K总含量南边最高,且根区总含量高于非根区。[结论]色季拉山冷杉林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林中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标准林木个体附近养分含量均较高,为该区域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植被更新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27-10128+1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吉林西部土壤微量元素与葵花籽品质灰关联分析

    倪珍;刘兆顺;李淑杰;

    [目的]研究吉林西部葵花种植区土壤微量元素与葵花籽品质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葵花品质和土壤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关联度和关联系数。[结果]品质与全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rω(Mo)>rω(B)>rω(Zn)>rω(Fe2O3)≈rω(Mn)>rω(Cu);品质与有效态含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r(Fe)>rW(Mn)≈rW(Mo)>rW(Zn)>rW(B)>rW(Cu)。其中,农安工作区葵花籽品质与全量铁、铜、钼、硼关联度较高,较全量相比有效态元素与葵花籽品质关联度降低;大安工作区葵花籽品质与全量铁、锰、锌、钼含量关联度较高,与有效态铁、锰、钼、硼含量关联度较高;通榆工作区葵花籽品质与全量锌、钼、硼含量关联度较高,与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关联度较高。[结论]葵花子品质与土壤中全量铁、锌、钼、硼含量关联度较高,与有效态铁、锰、锌、钼含量关联度较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29-1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

    张静霞;李楠;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北方春玉米旱地为对象,研究同一耕地上3种有机物料鹿粪、秸秆和树叶分别与化肥配施对土壤中钾素含量的影响,分析土壤中全钾、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及变化情况。[结果]3种有机物料和化肥配施处理中,土壤中的全钾、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增加幅度为鹿粪区>秸秆区>树叶区>对照区;在同一有机物料区,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的处理中,土壤中的全钾、速效钾、缓效钾的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结论]为保证土壤钾素肥力的可持续性,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一项根本的技术措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32-10134+10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广东蔬菜地土壤氮磷流失风险研究

    张永起;李淑仪;廖新荣;蓝佩玲;王荣萍;艾绍卓;

    [目的]了解广东省蔬菜地土壤氮磷状况,减少氮素磷素大量流失,指导广东蔬菜地施肥。[方法]对广东部分地区74个地点的施氮量进行调查并测定57个土样土壤中Olsen-P、Mehlich1-P和Mehlich3-P含量。[结果]发现调查地区的平均施氮量为328.7kg/hm2,95.9%的调查数据高于引起流失的临界值(90kg/hm2)。66.7%的Olsen-P含量大于流失临界值(60mg/kg),96.0%的Mehlich-1P含量大于流失临界值(31mg/kg),55.8%的Mehlich3-P的含量大于临界值(150mg/kg)。[结论]广东蔬菜地土壤氮磷含量都很高,具有很大的流失风险,对广东蔬菜地施肥有指导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35-10137+1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马建琴;魏蕊;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建立干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为干旱进行综合评价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已有的干旱评价指标由于难以达到时空上的普遍适用而不能很好地进行旱情的综合评价。针对以上问题,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濮阳渠村引黄灌区为例,建立了干旱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并引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农业干旱指标对旱情的评价要优于气象干旱指标的结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可为我国华北平原的干旱综合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38-1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流域特征及景观格局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研究综述

    王然;岳德鹏;王计平;

    泥沙输移比是目前预测流域产沙量的一种较实用的方法,它的确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流域特征和流域的景观格局是影响泥沙输移比的重要因子。从流域特征和景观格局两大方面对泥沙输移比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土壤侵蚀及泥沙输移研究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41-1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

    在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重点应当转向评价的标准化,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成果的应用等方面,为土地整理决策等提供有力支持。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44-10146+1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周国富;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式,按照"土地需求压力—土地状态变化—响应即环境影响"思路,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运用耕地需求压力指数、城镇用地需求压力指数等7个指标,探讨了土地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与以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不同,该文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7项指标真正从整体上揭示了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符合规划的宏观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特征,避免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雷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应用于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效果较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47-10149+1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京津冀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分类评价

    王涛;刘劲松;吕昌河;王卫;

    在总结了国内外土地资源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潜力评价单元和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分等和赋值;采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地图代数计算,对京津冀地区各农地类型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划分。结果表明:除旱地外,一等地面积介于30%~50%;二等地面积均较大,除了草地为29.26%外,其他地类比例均超过50%,三等地和四等地面积均较小。总体看来,本地区农地以优质(一等地)和次优质(二等地)土地为主,农业土地资源总体情况尚好,但还有进一步改造挖掘的潜力空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50-10153+10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四川盆地冬小麦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玉芳;王明田;王素艳;

    针对四川省作物干旱监测业务服务需求,选择能够充分反映作物不同生育期干旱程度并容易获得的多个因子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工作经验进行细微调整,构建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预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冬小麦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逐日监测预测并输出图形。模型有利于对盆地小麦旱情进行综合判断,检验效果良好,可在业务中逐步完善推广。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54-10155+10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DEM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谭勇;许联芳;

    通过提取DEM中的海拔、坡度信息,在ArcGIS环境中运用密度分析的思路生成实验区地貌区,以期对划分土地用途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56-1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apInfo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以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为例

    何宽;赵杰;

    以濮阳县柳屯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探讨了应用MapInfo来辅助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方法,论述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的制作,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的现状及MapInfo支持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结果表明,将MapInfo应用于土地整理,突破了传统的方法,为高质、高效地完成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58-10159+1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具有抗菌活性红树林土壤放线菌BH0951的分离和鉴定

    黄大林;袁桂峰;徐雅娟;骆耐香;陈建宏;刘菁;蒋莲秀;陈森洲;

    以广西北海红树林高盐泥样为材料,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对其中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抗菌试验筛选出1株放线菌BH0951,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值为7.0。提取其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BH0951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aurantiogriseus)AY999773的变种。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60-10161+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缺位Dawson型K10Na2H2P2W16O60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的研究

    晁俊;聂涛;纪明慧;舒火明;马乐;李渊;

    [目的]确定缺位Dawson型K10Na2H2P2W16O60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最佳条件。[方法]以二缺位杂多化合物K10Na2H2P2W16O60.18H2O(P2W16)为光催化剂,在紫外灯照射下对模拟染料废水中的甲基橙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初始浓度、pH值等对溶液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催化剂用量为1.2g/L时溶液的脱色率最大,为96.22%;pH值为1.5时溶液的脱色率最大,为99.15%;甲基橙初始浓度为5mg/L时溶液的脱色率最大,为99.69%。P2W16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最佳条件为:甲基橙初始浓度5mg/L,溶液初始pH值1.5,催化剂浓度0.2g/L,此条件下反应1h后溶液的脱色率可达99.69%。同时,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In(A/A)=0.09391t-0.02286。[结论]PW对甲基橙降解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62-10163+1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温下3种落叶厌氧发酵产气量研究

    孙树贵;任广鑫;翟宁宁;王诺菡;霍敏;

    [目的]探求几种常见行道树落叶厌氧发酵的特性,以期为解决城市行道树落叶清扫后的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储备。[方法]通过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城镇绿化中3种常见行道树(三角枫、紫叶李、法国梧桐)落叶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20、25、30℃3个温度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研究3种单一原料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3种常见行道树在常温条件下大部分能够正常发酵产生沼气,且持续时间较长。在3种不同发酵原料中,三角枫产气总量最大,产气总量和产气天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单位干物质日平均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紫叶李和梧桐的产气总量、产期天数和单位干物质日平均产气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对城市行道树落叶清扫后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可行的,且可产生较好效果。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64-1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湖南洛塔白家坳滑坡体形成演化及其对中寨电站成库的影响

    陈宏峰;夏日元;唐健生;梁彬;李兆林;

    根据野外调查和钻孔资料重新查明了白家坳滑坡体的形态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发育深度的下界,重新勘定了滑坡体的西部边界。根据地质结构和地貌条件分析了白家坳滑坡体的形成条件,并推断其发育演化过程。滑坡体的松散堆积物与下伏断层破碎带以及岩溶发育带构成了水库渗漏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滑坡体复活的可能性较小,宜采取分段处理的措施解决滑坡体的渗漏问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67-1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90~2007年新疆耕地变化分析

    奚秀梅;段树国;

    借助统计资料对新疆地区1990~2007年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耕地结构中8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最后分析了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认为,1990~2007年,新疆耕地总面积增加了141.474万hm2,但其内部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谷物种植面积减少。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71-10172+1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方法探讨

    张乾勇;杨朝现;王科;

    针对目前1∶1万比例尺较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较缺乏和已有图件现势性不强等问题,以重庆市永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工作为研究对象,就土地利用现状图由1∶1万缩编到1∶5万的缩编方法、原则、流程和综合取舍标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先编后缩"的成图方法,在遵循丘陵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由1∶1万缩编到1∶5万的缩编原则、流程和综合取舍标准基础上,图件成果在图斑数量保留、地类数据结构比例、美观效果等方面能较好地满足土地宏观管理的需要。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73-10175+1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分类预测

    王振毅;陈进发;徐剑波;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在新的土地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应用建设用地分类预测法,分别对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需求量预测,同时结合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分析,得出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一轮土地规划各项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表明,以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为基础,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类预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更具有指导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76-1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额济纳三角洲土地荒漠化预警分析

    刘东琳;刘蔚;席海洋;

    运用逆向因子修正法,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地下水的动态,研究额济纳三角洲土地的现状生产潜力和3种分水方案下2015年的生产潜力状况,分析了该地区在3种分水方案下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在狼心山来水2.5×108m3/a的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的土地生产潜力将大幅度下降,土地荒漠化问题将继续加重;在狼心山来水5×108m3/a的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基本上可以保持现状,不进一步发生荒漠化;在狼心山来水7.5×108m3/a的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的土地生产潜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荒漠化现象将得到抑制。该结果可为整个黑河流域合理的发展规划和额济纳三角洲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79-1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

    孔梅;黄海军;马立杰;侯洪升;

    海岛具有丰富的资源,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海岛对外界人类活动的影响十分敏感,因此海岛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模型,探讨了长岛县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计算了海岛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用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数对海岛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海岛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84-1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滨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历程及主要利用模式分析

    翟金波;田伟君;

    分析了国内外在滨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从无序到有序、从过度到合理的发展历程,并总结滩涂资源的主要利用模式。最后就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开发适用于我国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86-1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李米;蔡全英;曾巧云;吕辉雄;

    [目的]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广州地区某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土壤和蔬菜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机检测技术分析属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优控污染物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含量。[结果]土壤样品中主要检测到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nBP),总含量(PAEs)在9.7~58.9μg/kg干重。蔬菜样品中主要检测到Dn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DEHP,PAEs在1.7~479.1μg/kg干重。6种PAEs化合物中,土壤和蔬菜样品中均以DEHP的含量最高,分别占PAEs的76%~97%和95%~99%。与普通蔬菜生产基地土壤和蔬菜中的PAEs含量相比,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中DEHP和PAEs的含量普遍低10倍甚至几个数量级,蔬菜样品中的DEHP和PAEs的含量也普遍较低。[结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中6种PAEs化合物含量均在美国的控制标准之内。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89-1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加热条件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

    江滔;雷晓玲;牛耘芜;

    [目的]为提高水质检测技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依据饮用水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试验数据并参考其他文献,综合分析了加热条件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准确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水浴环境条件下,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值均随水浴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加热时间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影响的实质是有效加热时间不同;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随水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建议沸水浴的温度为95℃以上。[结论]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应在恒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并应进一步明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有关加热时间及水浴温度的控制条件。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92-10193+1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游程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地区旱涝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王志良;李伟伟;

    首先运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的降水分级表达式,将河南省安阳地区1470~2000年的降水等级完善到2008年,然后根据游程分布理论,选择正常年份降水等级为截取水平,定义降水等级大于正常年份的为正游程,小于为负游程,讨论正负游程分布规律。最后,分析大旱(等级为5)和旱(等级为4)年持续时间的分布情况,得出不同等级游程分布规律,用于风险性决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94-1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综述

    徐晓进;黄蕴;

    介绍了气候变化、人类利用水资源对石羊河流域的影响,并以史为鉴,考查了石羊河的变迁;最后,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揭示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根源,这是近年来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研究的新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97-10199+10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荣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韩海燕;于苏俊;

    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了水资源配置的多目标性,采用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对荣县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采用fgoalattain函数对模型求解,从而得到用水效益的最优配置方案。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00-1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赤水河中段水环境化学特征研究

    王海鹤;董泽琴;张帅;邹凤钗;

    选取赤水河中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环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赤水河中段阴离子以HCO3-为主,占阴离子总量的75%,阳离子以Ca2+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66.7%,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钙型Ⅱ类水质,与"七.五"时期相比,水质类型变化不大,且水系河水以HCO3--Ca2+型水的基本组成是稳定的;河水水质属于偏碱性、中等矿化度水,其矿化度随着HCO3-的增加而增加,赤水河中段河水的pH值、矿化度、总硬度等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Ⅰ、Ⅱ类水质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水质要求,可以作为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周边诸多酒厂生产白酒所用加浆水的水源;赤水河中段干流水中Eh较高,溶解氧丰富,自净能力强,是优质的中等矿化度淡水资源,与河流的水质评价结果相符。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03-10205+1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肖俊清;袁旭音;李继洲;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06-10208+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零价铁去除三氯乙烯研究

    蔡静;单爱琴;李海花;李玲;黄媛媛;

    [目的]研究零价铁(Fe0)对三氯乙烯(TCE)的去除作用。[方法]通过分批试验,利用廉价铁粉对水中TCE进行还原脱氯,研究了Fe0的纯度、粒径、投加量、酸洗预处理及不同的pH值条件对TCE去除的影响。[结果]Fe0的纯度越高,粒径越小,TCE的去除效果越好;在试验范围内,Fe0的投加量越大,TCE的去除效率越高;酸洗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Fe0对TCE的去除率;在试验范围内,不同pH值下Fe0去除TCE的效率为:pH值6>pH值7>pH值8,说明偏酸性的条件有利于Fe0对TCE的去除。[结论]研究的结果将为地下水TCE污染的场地修复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09-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燕山湿地库区水质监测及评价

    佘秋生;王召东;赵桢;丁娜娜;李久煊;

    通过对燕山湿地库区水质部分指标的监测,采用单项标准和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评价了水库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燕山湿地库区水质符合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标准。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1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电凝聚-混凝技术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

    冯俊生;高博;

    [目的]使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磷的排放浓度稳定达标。[方法]在自制反应装置中使用电凝聚技术并投加混凝剂Al2(SO4)3对含磷废水进行处理,并对极板间距、电流密度、pH值、通电时间和混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磷去除率的影响及除磷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在最佳电流密度2.5mA/cm2、极板间距1.5cm、pH值为7时,投加15mg/L混凝剂Al2(SO4)3,电解30min,磷的去除率达到90.1%。[结论]电凝聚-混凝技术除磷具有很好的效果。电极极化钝化是电凝聚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是后续研究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14-10215+1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博落回生物碱酸水提取工艺及优化

    范家佑;郁建平;胡美忠;郁建生;李静;杨硕;

    [目的]探究博落回总碱的酸水提取工艺。[方法]以植物博落回为原料,研究总碱的酸水提取工艺,以血根碱含量为指标进行工艺优化,考察了时间、温度、料液比、pH值4个因素对博落回总生物碱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其酸水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h,提取温度90℃,料液比1∶50,pH值1.5。[结论]在优化条件下,总生物碱提取得率可达9.10%。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16-10218+1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光合细菌降解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研究

    丁丹;胡忠策;金赞芳;潘志彦;姚斌;王帅;

    [目的]研究光合细菌对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降解。[方法]考察光照与溶解氧、pH值、通气量、菌体量、初始浓度等对硝基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当对硝基苯酚浓度为100mg/L时,在光照曝气、pH8.0、通气量1.25vvm、菌体量15%的条件下,光合细菌降解对硝基苯酚的效果最好,12h后对硝基苯酚的降解率为100%。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米氏常数Km为64.04mg/L,最大反应速度Vm为20.92mg/(L.h)。[结论]光合细菌在硝基苯酚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19-10221+10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三维电极/Fenton试剂-砂滤法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试验研究

    司长代;杜新贞;薛林科;陈慧;

    [目的]马铃薯淀粉废水属高浓度有机物污染废水,研究淀粉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方法可为此类废水的污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三维电极/Fenton试剂-砂滤法进一步处理经絮凝和混凝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废水。[结果]采用石墨板作为阴极,2块不锈钢极板作为2个阳极,极板间添加5mm的柱状活性炭,在pH值为2.0、电压为20.0V和极板间距为7.0cm的条件下,电解180min,初始COD值为1548.0mg/L的废水处理后COD值可降至572.0mg/L,该三维电极/Fenton试剂法不需通入压缩空气,电解处理液经砂滤法处理后COD值可进一步降至181.0mg/L。[结论]三维电极/Fenton试剂-砂滤处理方法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后续净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22-10224+1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工艺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应用研究

    房平;魏东洋;邵瑞华;刘芬;胡春玲;许振成;

    [目的]研究了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HA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技术经济特性,并验证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参数、动力学参数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工艺能有效去除城市污水中较多的污染物;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对COD、BOD5、SS、硫化物等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对氮、磷、阴离子洗涤剂等都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结论]采用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切实可行方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25-10227+1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建立抗灾防灾全国统一电话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分析

    陈宗行;熊英明;王艳兰;蒋运志;

    通过近年发生的典型灾情事件分析,指出我国抗灾防灾存在的突出问题。随着电话特别是移动电话的普及,设想建立全国抗灾防灾统一电话及其信息平台,出台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使之成为规范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行为、实现跨地域多部门联合制作与发布各级灾情信息、防御各种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28-1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基态修正时空模型的行政区划图更新方法研究

    张海波;赵惠敏;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据不易获取的问题越发突出,特别是行政区划图这种变更频繁、标准制图周期长的数据。根据我国行政编码的规范和行政区划变更特点,在基态修正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组织空间数据,通过对行政区划变更事件的记录,生成新的行政区划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回溯查询,解决了空间数据需求的现势性问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38-1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农业机械与工程

  • 平均铣削厚度对MDF铣削粉尘粒度分布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郭晓磊;曹平祥;江应;

    研究了不同平均铣削厚度条件下MDF铣削粉尘粒度分布状态及典型粒度粉尘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MDF铣削表面的粗糙度。结果表明,铣削MDF粉尘粒度分布主要集中在0.5~450.0μm,铣削MDF粉尘颗粒基本上为狭长型纤维状。随着平均铣削厚度的增加,MDF粉尘的平均粒度{D(4,3),D(3,2)}及中位径D(50)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铣削速度影响较进给速度影响明显。随着平均铣削厚度的增加,MDF铣削表面质量降低,而铣削速度影响较进给速度影响明显。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78-10080+1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翻转双向超深耕犁的研发

    郑炫;秦朝民;贾首星;汤智辉;周艳;

    针对当前新疆兵团农业生产对超深耕深翻作业机具的急需,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发一种耕作阻力较小、可一机多用的新型翻转双向超深耕犁耕作业机具。该机具采用层耕作业形式,能够有效减轻工作阻力,降低能耗,节约作业成本。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70-10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水稻灌溉节水潜力及必要性分析

    蔡长举;刘浏;付杰;

    以2009年贵州省41个样点灌区田间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进行计算,对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2种灌溉模式作对比分析,得出贵州省水稻灌溉节水潜力,并提出贵州省实施水稻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72+10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农业灌溉用水量的LS-SVM预测模型研究

    谢芳;唐德善;

    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报是灌区制定水资源调度计划、合理高效分配水量的科学依据。针对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复杂非线性的特点,鉴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诸多优势,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灌溉用水量预测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塔河流域T灌区灌溉用水量预测,并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泛化能力强、误差小等特点。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73-10275+10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LC在普洱茶发酵车间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马振纲;黄云战;刘大鹏;周红杰;赵永洁;熊同强;范焱虎;龚加顺;袁文侠;胡光群;

    多数中小普洱茶厂在传统自然发酵过程中存在靠经验判断、卫生程度差、品质不稳定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检测方法探寻普洱茶发酵的规律,为普洱茶发酵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提供示范。普洱茶发酵自动化设备由PLC主控设备、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变送器、计算机处理系统(人机界面显示)、智能化加温和加湿设备等构成,其特征在于将PLC控制及检测技术与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相结合,通过控制柜中的PLC连接普洱茶发酵现场的传感器,利用传感器检测发酵箱中普洱茶的温度湿度,通过信号线反馈到PLC控制系统上,对箱体内普洱茶发酵变化过程实时监控,采集数据传输给PLC主控设备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实现普洱茶发酵的数字化控制;调整温度湿度达到普洱茶最佳发酵环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76-10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土工格栅石笼在古城河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闵祥宇;魏素娟;张钰;

    阐述了土工格栅石笼在古城河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工艺要求,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了土工格栅石笼在节省投资及生态保护上的优点。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42-1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动物与饲料科学

  • 7种特种动物纤维的性质·特点和微观结构观察

    李维红;席斌;郭天芬;王宏博;

    [目的]研究绵羊毛与特种动物纤维的性质、特点及其超微结构。[方法]以绵羊毛、山羊绒、羊驼毛、骆驼毛、兔毛、马海毛、牦牛毛为试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其鳞片结构。[结果]绵羊毛翘角大,平均值为33.2°,鳞片密度在16.2~34.9个/mm,鳞片平均高度为12.95μm,平均厚度为0.63μm;山羊绒翘角较羊毛小,平均值为20.6°,鳞片密度在10.3~15.6个/mm,鳞片间距大,平均高度为16.09μm,平均厚度为0.46μm;羊驼毛翘角平均值为34.6°,鳞片平均高度为5.85μm,平均厚度为0.33μm;骆驼毛翘角平均值为33.5°,鳞片平均高度为11.30μm,平均厚度为0.37μm;兔毛翘角平均值为31.2°,鳞片平均高度为7.03μm,平均厚度为0.36μm;马海毛翘角介于羊毛和羊绒之间,平均值为23.7°,鳞片密度也介于羊毛和羊绒之间,鳞片平均高度为15.82μm,平均厚度为0.61μm;牦牛毛翘角平均值为33.2°,鳞片平均高度为9.08μm,平均厚度为0.46μm。[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鉴别不同纤维种类奠定了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81-10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群体BMP15基因和GDF9基因多态性研究

    许斌;顾亚玲;李继伟;

    [目的]研究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及杂交群体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多态性,为宁夏滩羊的保种及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2对引物,采用PCR-RFLP方法和PCR-SSCP检测方法,检测BMP15基因和GDF9基因在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BMP15基因的2对引物扩增结果的RFLP分析表明,不存在多态性位点;GDF9基因的2对引物扩增片段的SSCP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引物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位点,但未发现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结论]GDF9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1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分子标记。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84-10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关联性研究

    顾亚玲;马丽娜;许斌;李颖康;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滩羊生长性状关联性,以提高滩羊整体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方法]选取69只宁夏滩羊为研究对象,运用PCR-RFLP技术,对已证实控制绵羊生长速度的主效基因生长激素(GH)基因进行检测,统计各基因型与滩羊初生重、二毛重、3月龄及6月龄体重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共检测到2种GH基因型,即AB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481和0.6519,A等位基因频率为0.1811,而B等位基因频率为0.8189。通过关联性统计分析,AB基因型与滩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AB基因型是影响滩羊生长速度的优势基因型。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88-10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家蚕耐氟机理研究

    徐庆刚;陆健;姚勤;陈克平;

    [目的]研究家蚕的耐氟机理。[方法]以耐氟家蚕品种T6和氟敏感家蚕品种733新为供试品种,采用酸浸提法测定蚕沙、饲料、全蚕体的氟含量。[结果]添氟和不添氟饲料的实测含氟量分别为413.3和56.5mg/kg。在添氟14d后,耐氟组家蚕品种T6个体粗大仍然健康;氟敏感家蚕品种733新个体很小,取食量显著下降,蚕沙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表现出明显的氟中毒症状。添氟初期和表现症状的后期,氟敏感家蚕的蚕沙氟含量有所波动。从第8天开始,耐氟家蚕品种的蚕沙氟含量显著下降。氟敏感品种733新的排泄能力高于耐氟品种T6。耐氟和氟敏感家蚕的蚕沙平均氟含量与全蚕体内氟含量的和相近。[结论]家蚕体内可能有某种(类)氟过氧化物酶,使游离氟失去毒害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90-10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综述

    赵晴;蒋湉湉;

    国内外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日益增多,秀丽隐杆线虫作为一种模式线虫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92-10093+10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1 ]
  • 接种方法对胭脂虫生长的影响

    刁毅;李勇;郑毅;

    [目的]为胭脂虫的人工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胭脂虫为供试昆虫,分别采用三角纸袋接种法、切片接种法、毛刷法和靠接法将其接种到仙人掌上进行悬挂培养,研究不同接种方法对其雌成虫数量、单体重和总重的影响。[结果]靠接法接种的仙人掌上胭脂虫数量最多,为223个,毛刷法接种的仙人掌上胭脂虫数量最少,为46个,三角纸袋法和切片接种法接种的仙人掌上胭脂虫数量分别为182和156个;4种接种方法接种的仙人掌上胭脂虫雌成虫的单体重分别为0.012、0.011、0.010、0.008g,总重分别为2.002、2.230、0.368、1.716g。[结论]胭脂虫人工养殖的最佳接种方法为靠接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94-10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施舌鳃蛋白质组学研究

    申欣;田美;孟学平;程汉良;

    [目的]研究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e)鳃蛋白质组学。[方法]以西施舌的鳃组织为研究对象,经破碎、裂解和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鳃组织蛋白质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质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 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研究首次得到西施舌鳃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初步构建了西施舌鳃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在pH值为4~7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部的蛋白质,且多为酸性蛋白。其中,在低pH值区蛋白质分布较多,甚至还出现了高丰度蛋白质,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蛋白质为分子量相近的蛋白质。[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西施舌鳃组织的生理生化机制奠定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96-10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谭娟;尚蕾;张昌文;

    [目的]探究高效杀虫剂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以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常温静水、体内染毒法对尼罗罗非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寇氏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根据96hLC50值,将尼罗罗非鱼暴露于0.4、0.6、0.8、1.0、1.5μg/L甲氰菊酯溶液中,分别在6、24、48、72、120、168h采血,常规法制作血涂片,观察测量红细胞形态,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分析。[结果]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幼鱼半致死浓度为5.90μg/L(96hLC50),安全浓度为0.59μg/L。[结论]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有剧毒并能引起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尼罗罗非鱼对浓度为0.6~1.0μg/L甲氰菊酯溶液比较敏感,而且6~48h细胞形态变化比较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099-10100+1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包被赖氨酸对绵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程胜利;李建升;冯瑞林;郎侠;裴杰;岳耀敬;郭宪;刘建斌;郭天芬;

    [目的]研究包被赖氨酸对绵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研究包被赖氨酸(RPlys)对绵羊体内氮存留的贡献。[结果]RPlys的添加降低了绵羊尿氮排出(P<0.05),对粪氮排出无显著影响(P>0.05),提高了氮沉积率(P<0.05)。[结论]RPlys的添加有利于氮在绵羊体内的沉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53-10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雌性中华鳖生殖前期输卵管组织结构观察

    范卫国;陈秋生;

    [目的]观察中华鳖输卵管独特的组织结构。[方法]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PAS)对中华鳖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中华鳖输卵管划分为漏斗部、蛋白部、狭部、子宫部和阴道部。纵切面上主要分为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具纤毛的立方上皮细胞、无纤毛和有纤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黏膜下层的腺体主要为管泡状腺和分支管状腺,腺体通过导管分泌物质进入管腔。肌层主要由环形肌组成,从子宫部向后,肌层逐渐增厚。外膜为浆膜,在输卵管系膜处为结缔组织。[结论]中华鳖作为一种独特的爬行类动物,其输卵管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61-10464+10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浓度甲氰菊酯对黄鳝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李伟;王旭东;

    [目的]了解甲氰菊酯对鱼类的毒副作用,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低浓度甲氰菊酯(0.01、0.05、0.10、0.50、1.00μg/L)为供试药剂,采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其对黄鳝肌肉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0.01μg/L甲氰菊酯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随着甲氰菊酯浓度的升高,其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逐渐产生抑制作用,且其浓度越高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强;连续暴露20d后,0.50、1.00μg/L甲氰菊酯处理组黄鳝肌肉AChE活性显著降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黄鳝肌肉AChE活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低浓度甲氰菊酯长时间处理可降低黄鳝肌肉AChE活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72-10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桦褐孔菌粗多糖对急性弓形虫感染雄性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妍;鞠玉琳;刘力本;李佳佳;王韵篪;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粗多糖对弓形虫感染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3种剂量桦褐孔菌粗多糖治疗弓形虫感染所致的睾丸生精障碍小鼠,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精细胞凋亡率,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桦褐孔菌粗多糖高剂量组的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桦褐孔菌粗多糖具有修复睾丸病理损伤并降低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率的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74-1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仰鼻猴属野外食性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夏吉昆;丁伟;

    对4种仰鼻猴的野外生境和食物的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黑白仰鼻猴与金仰鼻猴和灰仰鼻猴在食性方面没有本质不同。疣猴亚科食叶灵长类有发酵小室的前胃,这决定了它们在觅食生态学方面基本相似,均采用一种富于弹性的觅食策略,而非专食性,这对该物种的保护非常有利。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86-10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农业灾害防御

  • 菜地青菜斑枯病拮抗细菌ZG-10的筛选及鉴定

    赵光;

    [目的]筛选对菜地青菜斑枯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产芽孢细菌,对其进行初筛、复筛,再对抑菌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细菌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复筛结果表明,菌株ZG-10、ZG-19、ZG-59、ZG-72、ZG-31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青菜斑枯病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菌株ZG-10经种属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结论]ZG-10菌株具备生物防治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拮抗菌株与蛋白多肽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04-1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水稻分离群体中半矮秆和致死性黄苗突变体的形成机理研究

    张永华;孙丙耀;

    [目的]鉴定sdwrky和lysrcc1突变体的Ds插入突变基因,初步分析sdwrky和lysrcc1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TAIL-PCR技术,分别从sdwrky突变体和lysrcc1突变体克隆Ds侧翼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Ds分别插入sdwrky突变体4号染色体Os04g0597300(sdwrky)基因和lysrcc1突变体3号染色体Os03g0599600(lysrcc1)基因,导致sdwrky和lysrcc1基因突变。[结论]sdwrky基因编码包含WRKY结构域的蛋白质(SDWRKY),推测SDWRKY与OsWRKY24具相似功能,作为糊粉层细胞内ABA和GA信号传导途径中共同的抑制因子,调控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Sdwrky基因突变导致形成sdwrky突变体。lysrcc1基因编码包含RCC1结构域的蛋白质(LYSRCC1),LYSRCC1可能作为RanGEF参与核质运输,影响叶绿体合成的某一环节,lysrcc1基因隐性突变导致形成ylrcc1突变体。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07-10109+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外来物种婆婆纳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的研究

    钟林光;王朝晖;

    对湘北地区婆婆纳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及危害进行研究,为综合防除和利用婆婆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13-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Bt生物农药发酵研究进展

    王鹤茹;刘燕舞;

    对近年来Bt生物农药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Bt发酵中的原料、pH值、温度、氧气、发酵时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16-10117+10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砀山酥梨炭疽病发生特征与防治技术

    高正辉;张金云;伊兴凯;黄永丰;蒋书良;

    着重介绍安徽省砀山地区砀山酥梨炭疽病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生特点和发病可能的因素,并提出对应的防治综合措施。2009年4月19日最早在砀山地区梨园发现炭疽病的孢子,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及时应用,防治效果明显,平均病虫果率在10%以下。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45-10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环已烷/水微乳液性质研究

    胡长刚;付婧;刘杰;陈卓;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环己烷水微乳液的性质。[方法]绘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环已烷/水体系相图,测定不同温度时该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并计算该体系的导电活化能,研究了活化能随温度的的变化规律。用稀释法求得该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结构参数、醇从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结果]活化能随含水量的变化与微乳液出现渗滤现象有关。体系的水内核半径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大,自由能降低。[结论]为农药微乳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78-10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农业信息

  • 基于GIS的遥感影像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宁超;江南;胡斌;

    结合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与实现基于GIS的遥感影像服务平台。该系统具有UI展现丰富、交互能力强等特点,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影像数据,有效地解决了影像数据的快速浏览问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110-10112+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地貌晕渲图的制作方法探讨

    陈立;叶积龙;

    对地图中的地貌表示方法进行分析,使用晕渲法表示地貌,使地图色调丰富。基于ARCGIS制作地貌晕渲图,加快了地图生产过程,保证了地图产品的时效性与质量。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47-10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WebGIS的天津滨海新区农用地评价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马享优;宋治文;陆文龙;徐海燕;孙富国;吕雄杰;王建春;郑鹤龄;张煜;张鹏;

    分析webGIS技术和ESRI的ArcIMS平台的特点,论述利用ArcIMS平台创建一个基于WebGIS、可通过浏览器在Internet上访问的功能较为完善的农用地评价信息系统,借助其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优势,将资料量化、数据管理、评价和成图输出等综合为一个流程。根据天津滨海新区农用地实际情况,以国家农用地评价规程为依托,确立农用地评价方法,以天津滨海新区农用地采样数据和土壤图、区划图、土地利用图等为基础,对该区的全部乡镇和行政村的所有农用地质量和利用情况作出合理评价。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55-10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快速建立WebGIS事件管理的方法探讨

    韩毓;伊炜;

    介绍WebGIS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使用专业工具开发的方法,提出了快速建立WebGIS事件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58-10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VC的小型GIS开发研究——以信阳市为例

    苏华;张兴国;

    介绍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电子地图系统的开发方法。该方法基于可视化开发平台VisualC++6.0,利用MapInfo软件的MIF交换文件来获取地图数据,从底层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小型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成本低、自主版权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65-10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脐橙可食率自动估测研究

    石玉秋;马兆敏;

    利用脐橙重量与体积2个特征参数,通过建立BP网络模型,估测脐橙的可食率。结果发现,该方法对脐橙的可食率估测较高,预估可食率在74.48%~85.79%,均方差为3.19%,对样本的拟合效果较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70-10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贮藏与加工

  • 脱硫菌胞外聚合物提取及分泌量影响因素研究

    高跃跃;张承中;葛洁;

    [目的]选择一种较优的黄单胞杆菌EPS提取方法,并分析环境因素对EPS分泌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离心、加热、超声、硫酸、EDTA和甲醛加碱法提取EPS,测定提取物中多糖、蛋白质及DNA含量,以评价提取效率及对细胞的破坏程度。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温度、培养基pH值等因素对EPS分泌量的影响。[结果]甲醛加碱法和超声法的提取效率较高。通过对不同超声功率的比较,选择在50W下超声4min提取EPS。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单胞杆菌EPS最大分泌量的环境条件为pH值6.0,温度32℃,菌液比7∶100,金属盐溶液投加量3ml。[结论]黄单胞杆菌EPS提取采用超声法;环境因素中温度对分泌量的影响最大。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33-10234+10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混浊型斯里兰卡橄榄汁饮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倪燕;吴月仙;韦娜;钟秋平;

    [目的]研究混浊型斯里兰卡橄榄汁饮料制备的关键技术。[方法]利用果胶酶水解法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利用FH9和黄原胶复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结果]果胶酶在温度为45℃,pH值为3.5~4.5,用量为0.020%,酶解时间为2.0h,料水比为1∶3时出汁率最高;FH9和黄原胶的用量分别为0.30%和0.100%时复配,产品的口感和稳定性最好。[结论]试验得出的方法可提高橄榄的出汁率并改善产品的稳定性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35-10236+10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雪莲果保健酸奶的工艺研究

    曾艺琼;邱树毅;陈燕;王文平;李玉梅;谢静;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雪莲果保健酸奶。[方法]通过活化菌种、制备母发酵剂和生产发酵剂制备雪莲果保健酸奶研究了雪莲果保健酸奶生产工艺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以黄原胶和明胶为稳定剂的稳定效果最好;当稳定剂添加量为0.20%(明胶0.10%+黄原胶0.10%)时,稳定效果较好,白砂糖添加量为5%时成品感官评分最高;雪莲果浓缩果汁添加量为5%时,成品酸甜可口,感官评分最高;当发酵时间为4.0h时,酸度适中,成品感官评分最高。发酵时间对雪莲果保健酸奶品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稳定剂和雪莲果浓缩果汁添加量,而白砂糖添加量的影响最小。[结论]正交试验得生产雪莲果保健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稳定剂0.15%(明胶∶黄原胶)+发酵时间4.5h+雪莲果浓缩果汁4%+白砂糖5%。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37-10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甜酒酒曲的研制

    缪晓平;邓开野;谭梅唇;

    [目的]确定中药甜酒酒曲的最佳生产工艺。[方法]以糯米和小麦为主要原料,适量的安琪甜酒曲、甘草、八角茴香和肉桂为辅助原料研制新型中药甜酒酒曲,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药酒曲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各因素对药酒曲品质的影响依次为甜酒曲添加量>甘草添加量>肉桂添加量>八角茴香添加量;基料的制备方法为总重量为50g的糯米与小麦按质量比4∶1混合,25℃左右的水中浸渍4h后粉碎备用;药酒曲的最佳成份配比为甜酒曲添加量0.200g,肉桂添加量0.015g,甘草添加量0.700g,八角茴香添加量0.030g;新研制药酒曲的理化指标为水分12%~13%、总酸度不超过0.400mg/100ml、糖化力250~300u。[结论]新研制药酒曲发酵生产的中药甜酒的各项指标均较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40-1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几丁质酶对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童志丹;易有金;柏连阳;胡瞬;王秀;温尤;纪乐;

    几丁质酶作为一种用于生物防治的天然溶菌酶类,具有抑真菌效果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几丁质酶概况、防治果蔬采后病害效果、作用机理及应用途径进行综述,分析讨论了目前几丁质酶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应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42-10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程度相似度评价烟用香精质量

    黄世杰;蒋宏霖;许蔼飞;范忠;吴晶晶;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建立烟用香精指纹图谱,计算并比较12种烟用香精6批次样品、稀释品和掺兑品的夹角余弦、相关系数和程度相似度。结果表明,程度相似度算法可较好的反映样品间的质量差异。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44-1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乳酸乳球菌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改造

    马超;王丕武;付永平;张卓;刘宏禹;

    [目的]改造乳酸乳球菌食品级表达载体,拓宽原系统的应用范围。[方法]以pNZ8149为基础,在pNZ8149的启动子PnisA下游插入乳酸乳球菌MG1363未知分泌蛋白(Usp45)的胞外分泌信号肽基因序列SPusp45,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删除启动子序列和信号肽基因序列间的酶切位点,确保SD序列和起始密码子间的距离相对最佳,构建分泌表达载体pNZS。将报告基因gus重组到pNZS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pNZS-gus,电击转化L.lactisNZ3900。以10ng/ml的nisin诱导培养,取培养液进行GUS染色试验。[结果]新构建的L.lactisN3900/pNZS-gus系统可以正确表达有活性的GUS蛋白,并可以将GUS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结论]该系统的构建成功,为目的蛋白的分泌性表达研究和口服级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47-10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响应面优化酶法提取柿叶黄酮的工艺研究

    马燕燕;鲁晓翔;

    [目的]研究柿叶黄酮的提取条件及方法,为柿叶黄酮的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法提取柿叶中的黄酮物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结果]以柿叶黄酮得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得出柿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9mg,酶解温度52℃、pH值4.8、酶解时间130min,在最优条件下黄酮得率为2.47%。[结论]酶法提取柿叶黄酮的工艺较好,所得的黄酮得率较高,为以后的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51-1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功能性多糖的研究进展

    彭述辉;曾援;

    对功能性多糖研究的发展历史、结构、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综述。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55-10258+1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大蒜热泵干燥生产工艺的研究

    姜启兴;宗文雷;于沛沛;夏文水;

    [目的]研究不同热泵干燥条件对脱水蒜片质量的影响,以期建立高质量脱水蒜片的热泵干燥生产工艺,为脱水蔬菜中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探讨了干燥温度、干燥风速、物料填充量3个因素对蒜片热泵干燥速率的影响,并对产品的复水率、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干燥温度、风速以及物料装料量都是影响热泵干燥蒜片干燥速率的重要因素。在干燥温度65℃,风速1.8m/min,物料装料量2.6kg/m2,干燥时间6.5h的工艺条件下,脱水蒜片的平均水分含量为5.6%,在复水时间30min时,脱水蒜片的复水率为91.66%,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出口标准。[结论]热泵干燥生产的脱水蒜片质量较好,该工艺可以应用于脱水蒜片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中。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59-1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侧柏叶黄酮雪花膏配方研制及美白功效评价

    赵会芝;赵莹;张建平;梁力曼;赵永光;

    [目的]研究侧柏叶黄酮雪花膏的理想配方并测试该功能性雪花膏的美白效果、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等性能。[方法]采用侧柏叶总黄酮提取液为疗效剂,以功能性雪花膏为研究对象,对侧柏黄酮功能性雪花膏的制备工艺、配方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该功能性雪花膏,当0.024mg/ml侧柏叶总黄酮用量为10.0ml时,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较好。[结论]侧柏叶总黄酮功能性雪花膏符合国家标准,综合性能较好,生产工艺简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62-1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菠萝皮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蒙英;黄家莉;徐锦;章书凡;李明元;

    [目的]为菠萝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烘干后粉碎的菠萝皮为原料,乙醇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其中的黄酮类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和超声时间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黄酮提取率随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佳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和超声时间分别为1∶20,70%,75℃和40min;4个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剂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提取剂浓度70%、提取温度70℃、超声时间40min,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达0.543%。[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菠萝皮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64-1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藕带中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荣保华;王清章;李洁;严守雷;

    [目的]研究藕带中多酚氧化酶(PPO)的酶学性质。[方法]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pH值、温度和抑制剂对藕带PPO活性的影响,并建立酶促褐变动力学方程。[结果]藕带PPO的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30℃;Km为0.0344mol/L,Vmax为172.41U/ml,70℃热保温60minPPO的活性基本丧失;抗坏血酸、柠檬酸、L-半胱氨酸和氯化亚锡均能抑制藕带PPO的活性,其中,L-半胱氨酸和氯化亚锡为最佳抑制剂,其次是柠檬酸和抗坏血酸,0.20g/LL-半胱氨酸和氯化亚锡均能有效抑制PPO的活性。[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藕带资源和科学控制其深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67-10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发酵和酶解共处理玉米秸秆研究

    曲源;王修俊;孙倩;

    [目的]探究发酵和酶解共处理玉米秸秆效果。[方法]利用有效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并对发酵后玉米秸秆进行酶解。采用单因素法,考察温度、pH值、酶与底物比、处理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发酵和酶解单独处理玉米秸秆,效果均不理想;有效微生物群可以软化秸秆,利于酶解。在温度为50℃、pH值为4.8、酶与底物比为15g/kg、处理时间为72h的条件下,纤维素酶酶解发酵后的秸秆所得总糖有较大幅度提高,还原糖提高较小。[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及饲料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84-10485+10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与管理

  • 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韩道山;

    我国岩溶洞穴众多,每个岩溶洞穴都是自然景观资源中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岩溶洞穴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这关系到岩溶洞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问题。笔者就影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影响旅游开发的因素是岩溶洞穴资源特色、交通条件、建设施工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风景区(点)的地域组合、空间竞争、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当地居民态度等,其通过综合作用共同决定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只有充分认识岩溶洞穴旅游开发中各影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扬长避短,合理的进行岩溶洞穴旅游开发。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79-10281+1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凉山州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评析

    张学权;

    通过对自然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的分析可知,凉山州拥有除宇宙旅游资源外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4个组别的自然旅游资源,有10个自然旅游资源类型、24种旅游景观、约115个自然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其岩石圈旅游资源稀有、神奇,具有观光和科考价值;风景水旅游资源引人入胜,富有休闲和体验价值;而生物旅游资源凸显旅游生态教育与农业生态观光功能;气候旅游资源则得天独厚,极赋休闲、度假之功效。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82-1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邹伟;符国基;

    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是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94.1%和85.9%;海南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有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25个,占67.2%,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而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山区、东部海岸和三亚市。同时通过收集、统计、整理海南省近5年来的环境质量公报资料,分析海南自然旅游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得到了海南省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总体质量良好的调查结果,但部分被监测城市(镇)噪声污染较重,因此,尽管海南省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优良,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威胁。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85-10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震后四川受灾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

    张美珊;何国柱;易波;李陈;

    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前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地震对四川旅游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提出了震后四川受灾景区新的旅游经济开发模式及如何使四川受灾景区的旅游经济走出困境的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89-10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

    任俊英;吴江;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2008年间收录的83篇有关古村落旅游方面的学术论文的研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排序及主题分析,总结归纳了近8年来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现状,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古村落旅游产品、古村落旅游运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社区利益、社会文化影响和古村落旅游研究,从而对我国今后的古村落旅游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92-1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冯安峰;王燕华;

    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鄱阳湖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山水、农渔产品、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基础。在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大背景下,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开发经营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96-10297+1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型真菌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价值探讨

    王健祥;罗国涛;雷启义;

    大型真菌虽广泛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之中,但大型真菌是生态旅游中未被挖掘的资源。笔者探讨了大型真菌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大型真菌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大型真菌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中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以期开启生态旅游中的国内大型真菌资源价值的研究。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298-10299+1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

    贺剑武;

    在介绍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概况、发展沿革及其旅游价值(即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及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民俗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旅游开发的对策:①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为基本内容,以原汁原味的当地"活态人文遗产"为展示重点,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相结合。②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重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规划决策的社区参与;在旅游收益分配上要特别突出社区民众的参与性。③结合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共同发展。对现有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的有力补充,是对现有客源、现有市场的深度发掘。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00-1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五陵原帝陵文化遗产主题体验精品旅游走廊开发探讨

    杨尚英;李玲;

    五陵原帝陵文化遗产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原上,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区位条件优越,是陕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考古遗迹。笔者运用旅游学相关知识,从五陵原帝陵文化遗产主题体验精品旅游走廊的开发原则、必要性、可行性、构建策略与思路着手,系统阐释了该体验性旅游产品的模式要素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该旅游资源进行了推广介绍。力求在推介的基础上,为实现该地区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06-10307+10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

    周梅;

    旅游业因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江苏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对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999~2008年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旅游人次和收入两方面对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旅游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08-10310+10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

    出于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我国政府将许多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禁止农民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从外部性理论出发,首先详细分析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当地农民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即湿地保护区的建立起到了保护湿地资源的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环境权,对其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其次,提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通过对生态补偿的内涵、主体、客体和机制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建立一套完善而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确保当地农民各项权益不受到损害,保证社会安定,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11-10313+1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巴州库尔勒香梨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探讨

    马琼;李英;

    在介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从巴州库尔勒香梨生产现状和巴州库尔勒香梨储藏、加工现状2个方面综述了了巴州库尔勒香梨生产现状,其中从库尔勒香梨种植面积高速增长和库尔勒香梨产量稳步增长2个方面介绍了巴州库尔勒香梨生产现状;从库尔勒香梨储藏业发展现状、库尔勒香梨加工业发展现状、巴州库尔勒香梨的国内外市场营销现状3个方面介绍了巴州库尔勒香梨储藏、加工现状。分析了巴州库尔勒香梨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对外宣传;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库尔勒香梨营销网络,营销方式单一。提出了加快巴州库尔勒香梨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加大库尔勒香梨的宣传力度,树立品牌,防范假冒;培植龙头企业,实行库尔勒香梨产业化发展,减少市场风险;采取多种营销形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14-10315+10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日本水果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王建蕾;徐立青;

    介绍了中国对日本水果出口贸易现状,然后运用改进的CMS模型,分2个层次实证分析中国对日水果出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本的进口需求规模是造成出口波动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中国出口水果的竞争力和产品结构。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份额的提升促进了出口增长,但出口的水果类别并没有瞄准日本正确的进口市场,果汁产品的出口比重有待提高。最后,作者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和各类水果的竞争力指数,提出促进水果出口的相应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16-10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饲料玉米贸易及其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陈培琳;

    对安徽省饲料玉米的商贸情况及其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8年饲料行业的玉米需求量为114.157万t,全省养殖业的玉米需求量达683.737万t,其中通过贸易输入的玉米达397.14万t,通过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个体输入的玉米占48.6%。玉米总量与安徽省肉类、奶类产量及牧业总值显著相关,而与禽蛋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该省的玉米产量与肉蛋奶产量及牧业总值无明显的相关性,但通过贸易输入的玉米量与肉类、奶类产量及牧业总值显著相关。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19-10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对策

    钱宏菲;赵银德;李懋;

    水产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项目,其出口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我国的水产品出口还存在着行业基础薄弱、政策指导不明、后期加工粗糙等许多缺陷,这就使得我国水产品整体质量不高,时常遭到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该研究从阻碍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各种绿色壁垒出发,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克服贸易壁垒的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22-10323+10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何微微;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中,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4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较差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劣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及政策倾斜带来机遇、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营形成机遇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招商引资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24-10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的生态环境研究

    曹庭珠;

    阐述了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围绕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质量,提出了应对举措。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27-10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农资市场的逆向选择与我国农产品安全——以农药市场为例

    董舟;田千喜;

    以农药市场为例,试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农资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阐述了由农资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对我国农产品安全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构建和谐农资市场,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30-10331+10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分析

    王俊能;许振成;彭晓春;

    通过分析1981~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氮年消费量的趋势变化,并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家庭食物氮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氮年消费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处于轻微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居民食物氮消费量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32-1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密云为例

    纪梦晨;袁立璜;魏福全;

    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订单农业开展农村地区实地调研,从农户角度分析了影响订单农业开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指导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35-10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关系的因素分析——基于四川参合农户视角

    吴超群;贾宪威;

    通过对四川省300名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稳定关系的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的份额、受教育程度、合作社服务能力、盈余返还机制等,且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38-1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王彦峰;亢霞;

    以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建设的主要优势是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好、政策推动导向;主要劣势是相关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缺乏、基层经费不足、协调员素质偏低;主要机遇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农业科技需求旺盛;面临的挑战是发展低碳农业和金融危机的后发影响。应用SWOT分析矩阵,列出了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建设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41-1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农村推广小额贷款公司的路径探析

    王杰;

    通过实际调研,对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村推广小额贷款公司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44-10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消费者塑造价值模型的构建

    杨庆先;汤自英;

    随着现代经济的竞争加剧和全球化,立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消费者塑造越来越引起商业界的重视和推崇。文章从农产品消费者塑造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提出了农产品消费者塑造的价值模型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各指标及关联指标对价值影响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农产品消费者塑造的价值模型,以期为农产品消费者市场的开发和消费者价值研究提供思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47-10348+10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邱双月;刘丽英;张素梅;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利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分析工具,根据河北省的统计数据,证明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49-10350+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王友成;

    在简述新农村的内涵和公共物品的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51-10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以合肥市为例

    朱广;

    在介绍合肥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与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应明确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53-10354+1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

    白卫国;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国民生产总值存在协整。检验结果显示,GDP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单向Granger原因,GDP的增长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从短期来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修正速度适中。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55-1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EA的中国旅游上市公司区域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东部为例

    孙媛媛;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我国15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经营数据为基础,对企业个体经营业绩及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同时分析旅游上市公司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81-1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林业

  • 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马程;董文倩;郑彩霞;

    [目的]探究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进一步研究油松针叶耐严寒酷暑生理特性的机制。[方法]以1年生油松针叶为试材,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采样,并结合温度胁迫处理,定量分析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测定油松针叶细胞膜透性。[结果]①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种类有:硬脂酸(18∶0)、棕榈酸(16∶0)、十四烷酸(14∶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其中,棕榈酸占饱和脂肪酸的71.00%,亚麻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75.40%;②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冬季最高,为61.19%,春季开始减少,夏季最低,仅51.78%;③与对照相比,-18℃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7.60%,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上升了26.35;30℃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0.8%,IUFA下降了8.39。[结论]油松针叶细胞膜IUFA与温度有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R2=0.9889。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03-10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冯达;郑云玉;温亚利;

    在建立C-D形式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评估了林业投入要素和产值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林业投资结构、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业经济增长与我国经济环境和林业产业政策有密切联系,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林业产业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林业正外部性明显。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57-10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青海地区植物白刺叶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周利兵;

    [目的]为白刺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青海地区植物白刺叶中Fe、Cu、Zn、Mn、Cr、Ni、Cd7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白刺叶的微量元素谱。[结果]白刺叶中Fe与Zn极显著相关,Mn与Zn、Fe显著负相关。在这2个主因子中最重要的是第1主因子F1,Mn的载荷值最大,说明青海地区白刺叶中Mn的影响最大,其次为Cu、Zn、Fe等。唐古特白刺叶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其次为小果白刺叶、齿叶白刺叶、沙棘叶。唐古特白刺叶和小果白刺叶的微量元素较丰富,且唐古特白刺叶的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沙棘叶。样本层次聚类分析聚成3类时,沙棘叶为一类,齿叶白刺叶为一类,唐古特白刺叶和小果白刺叶为一类。[结论]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白刺叶进行聚类分类识别是可行的。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60-10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思茅松林分的立地退化

    刘小菊;石亮;苏静霞;张馨月;

    在思茅松林集中分布的云南省景谷县选择不同栽植代数(原始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的思茅松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土壤养分状态因子,进行立地质量退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连栽后立地质量出现了逐渐退化现象。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62-10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湿地松第3代种子园不同家系育苗与造林试验研究

    刘光金;白灵海;孙文胜;蒙彩兰;

    [目的]研究引种美国湿地松第3代种子园10个优良家系苗期遗传变异,为广西速生丰产高产脂湿地松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为对照,采用家系小区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引种湿地松苗高、地径主要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结果]引种美国湿地松第3代种子园10个优良家系造林定植成活率高,平均保存率96%,表明美国湿地松适应性强,适宜于广西凭祥立地环境。苗期湿地松高生长不显著,表型最好的家系MWV-447,高于对照Masson1和Masson2;MWV-443、MWV-444、MWV-446、MWV-448、MWV-451、MWV-452高于对照Masson2,但低于对照Masson1;MWV-445、MWV-449、MWV-450最差,低于对照Masson1和Masson2。参试10个优良家系地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Masson1和Masson2,MWV-449最大,为28.08mm,超出对照Masson142.3%,超出对照Masson265.9%;MWV-444最小,为24.96mm,超出对照Masson126.5%,超出对照Masson247.4%。[结论]经方差分析与t检验,美国湿地松优良家系苗期性状差异显著,经过林木改良与选育可筛选出适宜家系推广利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64-10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人工神经网络在林分生长模型中的应用

    车少辉;张建国;段爱国;张秀琴;楚秀丽;

    在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定义、特征、结构及其局限性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在国内外林分生长模型中的研究现状,为构建精准林分模型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67-1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景观

  • 内蒙古中部地区观赏园艺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冯剑;肖斌;

    首先介绍了新农村建设中观赏园艺植物选择与配置的重要性,以及新农村建设中观赏园艺植物选择与配置的方式。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三铺村观赏园艺植物选择与配置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村观赏园艺植物选择与配置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盲目引进栽植外来观赏园艺植物;②在选择与配置观赏园艺植物时,对其生态学特性重视不够;③配置简单,缺乏空间层次错落有致与平面上疏密相间的变化;④植物色彩变化不突出,较少考虑和运用植物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变化,开花植物的选择对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搭配和补充也缺乏相应的重视;⑤用苗苗龄偏小,硬材树种比例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选择与配置三铺村观赏园艺植物的建议,即科学、有效、合理地选择与配置植物;体现自然;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完善道路绿化系统;草本花卉与木本花木结合配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70-10371+10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居民点整理的对策与建议

    刘大全;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护耕地,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针对现行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实施模式,管制规则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6项"村庄集并"的保障措施:①认真编制项目规划,合理规划各类用地;②编制科学合理的村级规划;③理清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办法;④保证搬迁后村内土地的合理利用;⑤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项目区规划;⑥确保安置区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72-10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融合地域特征的公园规划设计

    李晓颖;王浩;

    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是构成地域特征的2大要素,城市公园的营建要从地域特征中找寻设计语言。笔者以河北省迁西县东山公园规划设计实践经验为例,探讨从规划主题的确立到设计细部的表达,即如何找寻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如何合理地挖掘人文资源及融合地域特征等。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75-1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与山石的融合

    黄雯睿;魏胜林;仲笑林;李杰;

    以苏州园林的叠山、桥径、门窗、亭、楼阁、墙垣、厅堂轩馆、廊以及庭园为研究对象,配以大量的图片,阐述了古典园林中建筑与山石之间的关系。它们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甚至能够将消极转为积极,从而使园林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研究,以期为现代园林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79-10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甘肃陇南地区新农村民居建设与民居文化的研究

    王太春;段韦;左义林;

    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广大农民居住生活的大事,更是农村面貌的外观体现。抓住震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以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建设经济适用、样式美观、民居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民居。陇南地区经济欠发达,但是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对该地区民居风格、民居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对陇南地区新民居建设中构建符合民俗且经济、美观的民居建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甘肃陇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环境条件和现有民房结构、功能、建筑布局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对现有民居的样式与结构进行探讨,并对陇南地区民居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进行研究,重视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赋予新农村民居建设以新的文化内涵,提出该地区建设符合民俗且经济、美观的民居建筑模式的建议。为陇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84-10386+1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岳士俊;

    对于中学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该研究阐述了中学校园景观规划时要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了解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合理安排校园功能布局,明确校园交通特点,节约成本,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校园景观的新旧补充、继承发展,追求清新自然、朴素大方、色彩明快的风格,以符合大众审美为宜,不过度追求新、奇、特的设计风格。在构思立意上下功夫,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为校园环境注入积极向上、教育启迪的景观元素,突出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和时代感。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87-10388+10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新升本科院校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综合评价

    邓云叶;杨贤均;

    通过对新升本科院校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现状与发展趋势、空间形态的功能和特征的分析,确定了15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建立了新升本科院校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进行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运用AHP法对新升本科院校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进行综合评价,能有效确定新升本科院校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得出公共绿地、节点景观、视觉联系轴线、绿化景观轴线、中心广场和教学群空间等因子为影响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的重要因子。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89-10391+10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江苏太仓艳阳农庄观光果园景观规划与种植设计

    张星海;崔会平;张建国;

    以江苏太仓艳阳农庄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本着将该园打造成为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采摘园、花果知识普及园和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园的功能定位,在引进优新果树品种,强化果品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观光采摘果园基础体系。该方案设计中,将全园分为"春花园"、"秋实园"、"夏趣园"和"冬绿园"4部分。以果树景观设计为核心,对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即:①"春花园"。占地0.83hm2。树种以海棠、樱桃、杏和青梅为主,以展现果园春早的农业景观。②"秋实园"。占地1.67hm2。主要采用石榴、山揸、柿子3个树种,以展现硕果累累的果乡丰收景象。③"夏趣园"。占地1.73hm2。主要采用桃、李和杏李3个树种,为学生暑期休闲度假提供旅游吸引物。④"冬绿园"。占地0.96hm2。主要采用柑橘、枇杷2个树种。以期实现观光果园果品生产、景观观赏和游憩服务等诸多功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休闲农业园区中观光果园功能区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92-10394+10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海口骑楼老街景观研究

    刘拥春;周金镍;

    骑楼老街是海口城市由古老城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历史见证,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内容。虽然骑楼老街仍是海口人购物的重要场所,但是拥挤的道路、落后而破败的商住条件已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只有购物没有休闲的购物环境也背离了人们的购物初衷,建筑立面、绿化、公共休憩空间、市政设施建设都不尽人意,街道景观逐渐走向衰落。对于此类骑楼老街要采取修复措施,恢复其立面景观,疏通流动空间,创造停滞空间,整理各类广告设施,改造市政设施建设,添加环境小品,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街景。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95-10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新区为例

    熊建新;黎文勤;黄婉春;

    结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实例,阐述了城市绿地的重要性及绿地景观的生态功能(表现在生活和生产方面)、人文功能(表现在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沉淀、更新标志),以及湿地区域构成、湿地存在区域较多、湿地花卉种类繁多及造景类型多样的现状,分析了红谷滩绿地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植物种植设计在空间分布不合理且实用性差;绿地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参与性;植物景观单一,缺乏文化底蕴。在绿地景观设计理论基础上,借鉴一些发达城市的成功案例,深入城市绿地景观的地域性研究,提出了优美性、功能性、以人为本、地域文化延续性和生态性设计原则,旨在为利用不同因素进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实现地域特点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依据。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399-10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上海松江别墅区植物景观视觉影响因子的研究

    崔海波;卓丽环;

    以上海市松江别墅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别墅区的植物景观划分为庭旁绿地植物景观、组团绿地植物景观、绿化过渡带植物景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4种类型。运用SD法对4种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得出植物景观视觉效果排序为:组团绿地>庭旁绿地>道路绿地>绿化过渡带。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03-1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的目标内涵和建设路径

    潘文明;黄顺;

    20世纪以来,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笔者以苏州为研究对象,认为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一般要跨越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5个阶段。目前,苏州在生态优美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其突破路径为: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生态学原理;提倡利用乡土树种资源;多选用长势旺盛、树形优美、成活率高的树种。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以长效型为主,注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以少养护及零养护为目标。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06-10407+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新校区园林规划——以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胡玉涛;夏丽丽;

    以中医"阴阳""五行"、"归经"的理论为指导,开展新校区园林景观规划,进而实现了专业文化与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统一。以"绿化、美化、香化、药化、文化、产业化"为原则,通过合理利用园林艺术手法,营造多功能的园林空间,以满足广大师生对教学、科研、观赏、休闲、保健等的需求,也为当前医药类院校进行校区建设提供参考。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08-10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

    魏胜林;徐梦萤;张辉;

    笔者以苏州部分现代住区为实例,以《园冶》古典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为依据,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的山水理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山水型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之间存在许多内在的连系。生态社区是新型人类聚居模式,代表我国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生态社区的最主要类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的代表。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的核心是宜居和融于自然。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11-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平原地区小城镇规划浅析——以魏邱乡集镇规划为例

    焦青松;王娟;周璐;

    介绍了魏邱乡的概况,分析了魏邱乡城镇规划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其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总结了其规划编制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旨在为平原地区同类乡镇的建设规划提供借鉴。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15-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拓展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路径选择

    章晓航;仇水贵;王苏燕;史梦颖;

    城市外围绿色山体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拓展空间和城市生命的能量延续空间,笔者通过阐述城市郊区绿地存在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和认识上的不足,提出保护、利用城郊山体延脉的风景林地,构建和优化绿地群落,说明不同的有效路径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18-10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植物区系研究

    李济东;庞洁;和太平;文祥凤;

    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是广西南宁市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鉴定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了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植物区系的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74科752属1431种(含变种、栽培变种和变型,下同),其中蕨类植物21科36属48种,裸子植物8科14属42种,被子植物145科702属1341种;②物种种类组成相当丰富,引种栽培种占优势;③地理成分较简单,以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居多;④居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热带边缘性明显;⑤引种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特有种、古老种极少。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22-10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园林的生态安全思索

    刘扬;

    提出了生态安全的园林理念,从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气候天象、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大树移植、防灾功能、绿化安全、园林物种引进8个方面阐述了云南园林生态安全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维护云南园林生态安全的对策,即:①因地制宜,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尊重自然要素;②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③重视城乡绿地一体化建设,保持城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④大力发展苗木产业,提倡就地培育大苗;⑤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最后指出了云南园林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和结合云南优越的生态背景条件和优势,其中对生态安全的思索应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26-10428+1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景观学思想在农业园区物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管丽娟;邹志荣;秦源泽;陈虹;李维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园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物质景观规划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农业园区功能需求。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的物质景观环境已成为相关部门与学者的首要任务。笔者以景观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宁市高原生态农业实例,从基础资料入手,详细分析了该规划项目的内容、目标与优劣势,为塑造新时代农业园区景观形象提供了合理完备的科学理论指导,对发挥农业园区的综合效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29-1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农业教育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

    朱安文;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农产品流通的加快,促使城市化专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城市出现,城市的优越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迁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33-10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陈奉英;黎小军;杨丽英;

    在分析《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了《环境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36-10437+10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王海侠;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中"授课对象整体艺术素养差,起点低;美术课程课时少;美术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几方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模式构想,即:强调园林美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风景园林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49-10450+10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使用VIRTOOLS实现虚拟标志肌学习软件的动画交互

    王永波;王燕;陈文捷;

    阐述了Virtools软件的制作过程,详细介绍了实现动画交互的具体方法。

    2010年19期 v.38;No.308 10451-10452+10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