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文;朱宏波;沈雪峰;
[目的]探讨滨海盐碱地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耐盐性。[方法]比较各品种在农艺性状、生物量与产量以及盐离子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其耐盐性能和适应性。[结果]不同甘薯品种在结薯数、叶片数、主蔓长等农艺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济薯26、湛薯16和普薯32在多个性状上表现出优势。济薯26的鲜薯产量、茎叶产量、薯块干率、薯块鲜质量和薯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显示出较强的生长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甘薯品种间Cl~-、Na~+和K~+在不同部位的积累存在差异,济薯26、湛薯16和普薯32在多数器官中积累了较高含量的Cl~-和K~+,但仍能保持较高的生长性能和产量,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此外,甘薯种植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分,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表明甘薯在盐碱地改良中的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结论]济薯26、湛薯16和普薯32是滨海盐碱地条件下较为适宜的甘薯品种。
2025年19期 v.53;No.77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博;常晓;刘柏林;杨兆生;李健;
为探讨耐阴型玉米组合的鉴定方法、指标和耐阴型组合与自交系间的关联,利用前期筛选出的11个强耐阴型、中等耐阴型和弱耐阴型玉米自交系作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了30个玉米组合,采用大田遮阴的方法模拟田间缺光试验。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玉米组合植株形态、物质生产、产量等11个指标在遮阴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对组合的耐阴性及与自交系的耐阴性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总干物重、株高和产量3个性状可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耐阴性指标;同时将30个组合分为强耐阴型(7个)、中等耐阴型(13个)和弱耐阴型(10个),培育强耐阴品种时,应避免选择弱耐阴型材料作为亲本,这为选育耐阴型玉米品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025年19期 v.53;No.776 19-2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霞;阿门;赵玉虎;刘圆芝;许光利;李文虎;张文婷;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5种类型辣椒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旨在筛选出核心育种材料,为辣椒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4对标记在115份材料中扩增出5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标记2.29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变异范围在0.49~0.97,平均为0.75;基因多样性(GD)的变异范围为0.05~0.65,平均值为0.33,其中羊角椒类型的GD值最高,为0.65,杂合度变异范围为0~0.99。引物CIDH203和P52-11-21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大于0.5,表明这2对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适合用于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将这些种质资源分为3个不同类群,即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群体结构分析发现,当K=4时,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不同亚群。该研究揭示了5种类型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和核心育种材料,为辣椒品种的定向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19期 v.53;No.776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金玲;王圣毅;王肖娟;包芳俊;郝玉峰;马陈虎;李雪冬;
研究滴施二氧化碳(CO_2)水溶液对膜下滴灌叶菜类蔬菜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5种不同叶菜类蔬菜为材料,通过对这5种叶菜类蔬菜滴施同等浓度CO_2水溶液,观测其对叶菜类蔬菜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起身发棵期开始滴施CO_2水溶液,处理组相较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及产量显著提升。滴施CO_2水溶液能够加快作物生长速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抗逆性,实现节水、节能的目标,并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推广CO_2水溶液灌溉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9期 v.53;No.776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玉娟;李进;徐晨伟;陈赛群;
以高架培育的草莓子苗为插穗,采用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的不同处理组合对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草莓扦插苗成活率、壮苗指数的影响均为处理时间>种类>处理剂浓度。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IAA 200 mg/L浸泡9 min是草莓扦插育苗的最优组合。
2025年19期 v.53;No.776 35-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妮;王明钦;桑晓明;张颜;桑毅振;
[目的]探明草莓番茄出苗及幼苗生长阶段的耐盐能力以及适宜的灌水矿化度阈值。[方法]采用温室穴盘育苗试验,以草莓番茄为试验对象,设置0.6 g/L(井水)和1.6、2.6、3.6、4.6 g/L(井水掺兑NaCl)共5个矿化度灌水处理,研究不同矿化度灌水对草莓番茄的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生理指标影响。[结果]当灌水矿化度≤2.6 g/L时,草莓番茄种子萌发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但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草莓番茄出苗进程推迟、出苗率降低、死苗率增加;与井水灌溉相比,矿化度3.6和4.6 g/L处理的出苗率显著(P<0.05)降低,降幅分别为20.0%和40.2%。当灌水矿化度>2.6 g/L时,草莓番茄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叶绿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显著(P<0.05)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SOD活性在4.6 g/L处理降低外,其余处理的3项酶活性均高于井水处理。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幼苗长势与叶绿素含量和POD酶活性呈现显著(P<0.05)相关。[结论]在开展草莓番茄育苗时,不宜采用矿化度>1.6 g/L的咸水灌溉,推荐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作为鉴定草莓番茄受盐胁迫程度的优选指标。
2025年19期 v.53;No.776 39-4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海霞;苟小林;李森;涂卫国;补春兰;罗雪梅;
选取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覆盖特征的典型区域的不同高程断面,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探讨土壤理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在不同高程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化性质差异,土壤水稳性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高程升高而增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样品水稳性MWD和GMD也较高,高程低的土壤样品容重相对较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较低;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消落带高程显著影响土壤N/P、砂粒和粉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主要与土壤pH、碳、氮、磷含量显著相关。
2025年19期 v.53;No.77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瑞兰;鞠林雪;刘军省;贾晗;米拓;殷显阳;
[目的]定量化和空间化评价燕山南麓遵化市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遵化市水源涵养量空间变化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划分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等级,定量评价遵化市不同地类水源涵养能力及不同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结果]遵化市水源涵养量空间上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分布特征。遵化市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重要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水源涵养极重要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部、北部,少量分布于西部。遵化市不同地类水源涵养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林地>园地>草地>其他用地>耕地>交通用地>水域>建设用地,从增加水源涵养的角度出发,在保证耕地稳定的情况下,建议植被恢复以林地为主。林地中各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稀疏林>落叶阔叶灌木林>人工落叶阔叶林。[结论]该研究为遵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9期 v.53;No.776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泽彬;李嘉寅;闫林源;张沐锋;陈平;郑吉鸿;麦子程;
[目的]分析广东省海岸带陆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转移的效应,探究研究区及各县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方法]以广东省海岸带陆域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和潜在影响指数(PI)分析广东省海岸带陆域1990—2020年碳储量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近30年广东省海岸带陆域有17.81%的土地利用发生转移,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入占所有土地利用类型转入的64%,建设用地扩散最明显,主要源于耕地、林地。广东省海岸带陆域30年间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29.54×10~5 Mg,碳储量高值区域分布在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多的县级市地区。广东省海岸带陆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和水域的扩张及耕地、林地缩减。广东省海岸带陆域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20年PI分别为-0.42×10~5、-1.00×10~5、0.50×10~5 Mg,前20年脆弱性恶化,后10年脆弱性得到改善。县域间脆弱性存在差异,前20年主要在研究区中部负向影响明显,后10年主要在研究区两侧负向影响明显,30年间35.56%的县脆弱性降低。[结论]广东省海岸带陆域耕地和林地转出及建设用地和水域的扩张对碳储量和碳储量服务脆弱性影响显著,未来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
2025年19期 v.53;No.776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满成;徐思源;殷梓强;李兵兵;
以湖南省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的演变格局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法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计算湖南省省域及各地市州2011—2021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及碳吸收量,对湖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下碳源与碳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少再回升的变化趋势,碳排放量在2012年后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净碳汇量在11年间波动变化较大。14个市州中,常德市是净碳汇量最高的市州(417.02万t,占全省净碳汇量的14%),其次是邵阳市和衡阳市,张家界市碳汇量最低;大多数市州碳吸收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趋势一致。种植业规模和生产效率对碳汇影响较大(回归系数标准化值分别为1.017、0.769);能源强度和农业产业结构对碳源影响较大(回归系数标准化值分别为0.510、0.213)。
2025年19期 v.53;No.776 64-7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峰;姚红燕;殷逸凡;朱诗君;曹慧;金树权;
[目的]分析大的时间尺度下滨海围垦农田土体肥力变化情况。[方法]以慈溪市不同利用年限(0~1 000年)的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典型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盐碱状况和肥力特征。[结果]围垦农田土壤肥力总体较差,养分非均衡化严重,自上而下逐渐下降,耕层下部(>20~40 cm)较耕作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36.0%、40.8%、39.1%、79.4%和42.5%;利用年限对土壤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pH和盐度下降,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等养分逐渐积累,且在围垦初期(0~20年)变幅最大,随后波动向前演变;相关分析表明,利用年限、阳离子交换量、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惰性碳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子。[结论]自然状态下滨海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进程缓慢,需改变培肥策略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内稳性地力的提升。
2025年19期 v.53;No.776 71-7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文佳;
为了解西藏旁多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对水库的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旁多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旁多水库浮游植物共计3门18种(属),以硅藻门为优势物种。旁多水库水营养类型为贫营养型。旁多水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7.47、6.38和0.89,表明物种组成较丰富,群落结构较稳定。硅藻门中舟形藻、脆杆藻、菱形藻与pH、溶解氧、总磷、水温、硫酸根、氯离子相关性较大,绿藻门的尾丝藻与铵态氮相关性较大。水库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建议加强对水质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的关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2025年19期 v.53;No.776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铤;许昌超;张俊涛;
为深入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对海珠湿地保育区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研究了薇甘菊非入侵区与入侵区、不同生长阶段薇甘菊根际土壤理化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薇甘菊的入侵显著改变了土壤性质,与非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的入侵使其根际土壤pH下降了1.16,而EC值、水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均明显上升;随着薇甘菊持续生长,其根际土壤呈现进一步酸化趋势,从幼苗期(SS期)到生殖生长期(FGS期),土壤pH降低了0.52。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和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均明显上升;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及土壤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水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薇甘菊通过酸化根际土壤、优化土壤养分和增强土壤酶活性,有效地提高了其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获取效率,为其在海珠湿地中的快速入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19期 v.53;No.776 80-8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和秀云;王忠华;杨春震;子钰卿;陈舜弘;和汝凤;杨群擎;
[目的]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的药剂。[方法]选取4种颗粒剂在云南省丽江开展单因子多重复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供试4种药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都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中,2%联本·噻虫胺颗粒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相对防效最高(82.30%),保薯效果为71.69%,商品率为63.53%,产量为39 736.67 kg/hm~2,增产率为46.67%;1.2%氯虫苯·氟氯氰颗粒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相对防效次之(72.87%),保薯效果为69.56%,商品率为59.44%,产量为35 452.33 kg/hm~2,增产率为30.86%;5%二嗪磷颗粒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相对防效位居第三(59.78%),保薯效果为61.26%,商品率为56.38%,产量为31 720.00 kg/hm~2,增产率为17.08%;3%辛硫磷颗粒剂相对防效最低(54.49%)。[结论]2%联本·噻虫胺颗粒剂和1.2%氯虫苯·氟氯氰颗粒剂是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理想药剂,不仅能有效控制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危害,还可以提高其产量和商品率。
2025年19期 v.53;No.77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婷;刘雪锋;郗雯;鲁敏;张颖;
[目的]明确枸杞叶片受蚜虫胁迫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方法]采用LC-MS/MS质谱测定方法,研究了桃蚜(Myzus persicae)取食0、24、72 h后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叶片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桃蚜取食枸杞叶片后,茉莉酸及其衍生物(JAs)、脱落酸(ABA)、赤霉素类(GAs)、生长素类(AUX)、乙烯(ETH)、细胞分裂素类(CKs)、水杨酸(SA)七大类共28种植物激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检出新形成的JAs、CKs、GAs三大类共5种植物激素。与0 h对照相比,桃蚜取食24、72 h后,枸杞叶片SA含量分别增加35.56倍、42.81倍,水杨酸-2-O-β-葡萄糖苷(SAG)含量分别增加1.94倍、8.93倍;桃蚜取食24 h后,植物茉莉酸(JA)增加2.59倍,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增加1.86倍;桃蚜取食72 h后,12-羟基茉莉酸(12-OH-JA)含量增加0.61倍,而JA、JA-ILE含量则降低;桃蚜取食24 h后检出新形成的激素12-氧-植物-二烯酸(OPDA)含量为1.38 ng/g、茉莉酸甲酯(MeJA)含量为0.48 ng/g。和0 h对照相比,桃蚜取食后宁夏枸杞叶片中SA、SAG、脱落酸葡萄糖酯(ABA-GE)、赤霉素29(GA_(29))、氧化吲哚乙酸(OxIAA)、N6-异戊烯腺嘌呤(IP)和异戊烯腺嘌呤核苷/利波腺苷(IPR)含量随取食时间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其他类型植物激素,例如JA含量变化特征呈先降低后增加,或者是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SA、SAG与ABA-GE、GA_(29)、OxIAA、IP、IPR等植物激素在宿主对桃蚜防御方面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结论]桃蚜取食枸杞叶片24~72 h引起枸杞叶片28种植物激素含量变化,且SA和JA含量变化尤为显著,SA、SAG与ABA-GE、GA_(29)、OxIAA、IP、IPR等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2025年19期 v.53;No.776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闻秀娟;厉方桢;谢舻;孙叶芳;
为探讨生物炭基肥对农田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习惯施肥(T1)、配方肥(T2)和炭基肥(T3),探究生物炭基肥对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提升效果明显。生物炭基肥能同时提高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对秸秆中的磷含量,秸秆中的钾含量,以及秸秆、籽粒中磷含量的提升效果不显著。炭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产量达12 666.67 kg/hm~2,较常规施肥提升171%。
2025年19期 v.53;No.776 124-12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素华;李艳辉;张燕;姚佳音;牛苏燕;白冰洋;
为进一步提高甘薯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提高薯农稳步增长的经济收入,实现薯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炭和吸湿纳米黏合剂2种土壤改良剂对甘薯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商薯19为试验材料,栽培40 d后测定甘薯生长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种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电导率,比较不同组的甘薯光合特性,并进行光合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个组的甘薯土壤理化性质和光合特性均存在差异。从土壤理化指标来看,加入吸湿纳米黏合剂的第1组土壤pH和EC值最适宜甘薯生长且不产生盐害,第1组微生物群落细菌多而真菌少,标志着土壤肥力较高,是土壤理化指标最好的组合;从甘薯叶片的光合特性指标来看,第1组的甘薯的F_v/F_m值为0.786,净光合速率P_n较其他组高,说明第1组甘薯生长未受到抑制,光合作用较强。综合分析,第1组(加入吸湿纳米黏合剂)最适合商薯19的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解决甘薯土壤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19期 v.53;No.776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晓君;孟彦;陈敏菊;
旨在探究适宜高粱种植的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模式,评估不同施肥处理对高粱产量、品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80%复合肥与鸡粪配施(C1N2处理)可显著提高高粱的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改善籽粒品质,即淀粉、支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单宁含量无显著变化。此外,C1N2处理还能显著促进土壤菌群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提升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鸡粪和化肥的交互作用对高粱植株性状的改善、籽粒品质的提高、产量的增加及土壤微环境的优化均具有积极影响。综合来看,C1N2处理鸡粪与化肥减量配施方式是适宜高粱种植的施肥模式,在生产中可替代常规的化肥单施模式,实现化肥减施和高粱提质增效,进而推动高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19期 v.53;No.776 131-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勇;李录久;薜立辉;王家嘉;郭海;唐菲;李远芝;束维正;杨泽峰;陈骏;施六林;
[目的]研究小麦对氮磷钾肥料的利用效率,探究提升利用率的新途径。[方法]设置氮磷钾配方施肥处理以及无氮、无磷、无钾3个对照处理,在长丰县、定远县和潘集区3地进行大田试验。小麦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分析氮磷钾含量,计算肥料利用效率。[结果]施用氮磷钾对小麦养分含量、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有明显影响,3地试验,配方施肥处理小麦籽粒、秸秆含氮量、含磷量、含钾量较不施氮磷钾的对照分别提高0.36%~40.92%、0.60%~49.02%和0.39%~13.67%,养分吸收量相应增多14.89%~85.52%、7.29~58.58%和7.71%~28.08%。3地配方施肥处理的农学效率平均达16.50(kg_(籽粒)/kg_N)、23.04(kg_(籽粒)/kg_(P_2O_5))和8.45(kg_(籽粒)/kg_(K_2O)),当季表观利用率为35.97%~45.60%、10.52%~33.84%和38.01%~55.57%,平均达40.09%、23.51%和46.97%。[结论]氮磷钾优化配方施肥能有效提高小麦的肥料利用效率。
2025年19期 v.53;No.776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杰军;姚殿立;李录久;汪青;李远芝;刘玉玲;朱翠荣;
[目的]通过多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临泉县小麦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适宜施氮量。[方法]设置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120、150、180、210、240和270 kg/hm~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构成7个处理。在小麦成熟期采样,考察产量性状,计算施肥经济效益。[结果]施用适量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提升种植小麦经济收益。2个年度试验,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施用0~270 kg/hm~2纯氮后,籽粒产量分别增长26.62%~38.47%和17.73%~37.67%,平均增产33.39%和29.53%,产量Y与氮肥用量N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关系。小麦施用不同量氮肥增收4 037~7 004元/hm~2,施氮产投比高达3.85~9.63∶1。[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临泉县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180 kg/hm~2左右。
2025年19期 v.53;No.776 140-14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泽;李国锋;张霁红;黄玉龙;李祯;谢亚琼;孙霞芝;
以黄芪和苦荞为主要原料,考察黄芪、苦荞、甜味剂和填充黏合剂添加量及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和物料厚度对黄芪苦荞颗粒代用茶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及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其配方及干燥工艺,制备黄芪苦荞颗粒代用茶,并分析其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黄芪添加量15%,苦荞添加量25%,甜味剂添加量17%,填充剂添加量38%;最佳干燥工艺为温度55℃,时间3 h,物料厚度1.5 cm。在该条件下,产品感官评分达89.25分,干物质含量96.88%,水分3.12%,灰分1.10%,类黄酮4.67 mg/g,游离氨基酸8.02 mg/g,还原糖154.15 mg/g。产品兼具黄芪药香与苦荞麦香,颗粒紧实,茶汤琥珀色,综合品质优良。
2025年19期 v.53;No.776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初跃;陈爱国;刘光亮;张楠;吴元华;董蕊;黄国栋;赵书坤;
为明确安徽中烟邵武基地不同施氮量对翠碧1号初烤烟叶储存期间褐变进程的影响,以当地常规氮肥用量(110.7 kg/hm~2)为对照,处理组施氮量分别为95.7和125.7 kg/hm~2,将不同处理烤后烟叶挑选品质均匀一致的C3F等级烟叶,同烟区初烤烟叶同等条件存放,分别于存放后第0、30、60、90天取样,测定叶片多酚类物质、化学成分和颜色深度值,分析不同时间节点烟叶棕色化反应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95.7 kg/hm~2处理叶片在自然条件存放期间,随时间的延长,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升高,糖碱比最协调。施氮量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和叶片颜色深度值呈正相关关系,并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2025年19期 v.53;No.776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超;朱亚峰;姚政;袁广翔;庄海涛;窦昆鹏;刘玉坤;盛世杰;蒋同康;李将;张玉娟;王海燕;杨远正;薛冬;
[目的]确定再造梗丝的最佳储存时间,研究再造梗丝理化性质及感官质量在储存期间的变化。[方法]在仓库恒温恒湿间,对不同储存时间再造梗丝的物理指标、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再造梗丝成品水分含量、填充值、ISO白度值、水溶性总糖含量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变化,而pH和总植物碱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再造梗丝感官质量在270 d后变化明显。[结论]再造梗丝适宜的储存时间为180~270 d。
2025年19期 v.53;No.776 163-16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新跃;孙云杰;张金连;周阳元;廖刘伟;印方平;赵永强;吴敏锐;胡丽霞;
[目的]建立乙腈萃取-QuEChERS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大米中1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方法。[方法]大米样品经乙腈萃取,C_(18)和PSA净化,浓缩,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测定。[结果]17种PAEs在20~1 000μg/L线性关系良好,3个加标浓度下回收率为80.6%~112.4%,各加标浓度6次平行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9%~6.57%,检出限为0.337~7.214μg/kg。对44份大米样品中17种PAEs含量进行分析,3批次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12批次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2批次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但含量均低于标准限量要求,处于安全水平。[结论]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高,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可以满足大米实际样品检测。
2025年19期 v.53;No.776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丽;王毅谦;龙云凤;栾军;厉蓉蓉;罗奎莉;王宇;何春晓;
建立基于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油菜蜜源植物成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优化ddPCR检测的退火温度,内参照和油菜基因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1.0和58.0℃;能特异性检出油菜成分,检出限(LOD)为0.43 copies/μL,定量限(LOQ)为1.60 copies/μL;不同试验员间3次平行扩增油菜基因拷贝数的RSD为6.29%,符合RSD小于25.00%的要求,并能实际应用于市售蜂蜜的油菜蜜源成分检测。综上所述,该研究建立的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定量范围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以用于油菜蜜源植物成分的定量检测。
2025年19期 v.53;No.776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玉珍;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是以“马背银行”为使命,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银行,也是全国唯一专注牧区服务的村镇银行。通过分析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都兰·乌若”“塔拉微贷”和“第一牧贷”等独特探索,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精神文化使命等经营理念和创新模式,旨在为更多的牧区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提供参考。
2025年19期 v.53;No.776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雪高;王志斌;赵培芳;
食品企业是民生企业,社会公众的关注度高,面临污名化的风险也比较高。ESG信息披露可以有效降低利益相关者对行业企业污名的抵制情绪。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构建企业污名化治理的ESG信息披露分析框架,分析食品企业污名化治理的主要做法,剖析去污名视角下食品企业ESG信息披露的问题所在,提出农业企业污名化治理的ESG信息披露路径。食品行业虽涌现出一批ESG信息披露的典型企业,但是依然面临污名管理缺乏有效策略、ESG信息可比性差、部分企业ESG信息披露过于简单,存在“漂绿”现象等问题。建议政府层面以我国发展实际为基础,制定食品行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企业层面以最新规制文件为准绳,关注食品行业ESG关键议题;行业层面以头部食品企业为榜样,示范推广ESG信息披露优秀案例;产业层面以增强新动能为目标,全面提升企业ESG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025年19期 v.53;No.776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淑云;宋琼琼;赵豪杰;饶宇婵;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Ⅵ,对2018—202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CNKI数据库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非核心作者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2)目前的研究重点为通过多学科视角探讨职业教育赋能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学科交叉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3)从研究趋势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已深入至跨学科多元化发展,宽领域多维探究已然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2025年19期 v.53;No.776 195-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宏;刘庆金;谢骞;林娜;
[目的]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红火蚁社会化防控服务平台,以期提升红火蚁防控效率,强化协同管理,进而克服传统防控模式中信息滞后、决策依赖主观经验等弊端。[方法]基于多主体系统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出红火蚁防控协同管理模式,引入协同管理及任务定制引擎,研发防控数据分析服务,运用空间可视化和跨平台开发技术,构建红火蚁社会化防控服务平台,并开展模式和平台的应用示范。[结果]2021—2024年平台在福建省232个红火蚁社会化防控项目中得以应用,使用人员超过1.6万,使用范围覆盖67个区县,每年监测防控面积超过1.67万hm~2,示范区红火蚁防效均超过90%。[结论]协同管理模式及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为红火蚁社会化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防控管理水平和防效,为其他外来入侵生物协同防控提供借鉴思路。
2025年19期 v.53;No.776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璇;张玉姣;杨晋宇;曹铭亮;靳德容;刘颍;李欣洋;
[目的]构建一个复杂环境下的昆虫图像数据集,并提出CBAM-ResNet50模型来对昆虫进行识别。[方法]使用深度残差网络ResNet50作为该研究的主干网络,并引入混合注意力机制模块CBAM,使得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提取图像中的昆虫特征;使用复杂环境下的昆虫图像数据集训练识别模型,直到模型达到迭代次数后停止。[结果]与基础模型ResNet相比,CBAM-ResNet50模型在昆虫图像的识别精度和速度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CBAM-ResNet50模型对50种昆虫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7.65%,相对于原始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_1值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现更出色。[结论]该研究模型在复杂场景下可以有效对昆虫进行识别。
2025年19期 v.53;No.776 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1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盛志宏;卢钰;曾海艳;
目前我国对于区域层次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较为缺乏,对于区域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因此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广西农业科技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政策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对此进行研究。广西农业科技政策存在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失衡、政策网络结构不均衡、政策制定主体角色服务欠缺、政策主题的分布不够合理的情况,因此提出应优化广西农业科技政策工具结构、加强广西农业科技政策的网络联结、增强政府政策制定以及服务的作用、强化广西农业科技政策的体系化建设的4项举措,来完善广西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促进广西农业科技的进步。
2025年19期 v.53;No.776 213-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君怡;马心灵;曹秀思;曾贞;杨济达;金桂梅;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耕地占用需求日益增大,人地矛盾突出。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多田少且隶属耕地赤字区,耕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充满挑战。根据云南省独特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分析了云南省当前耕地现状、耕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人力、资金等各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策,以期为今后云南省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9期 v.53;No.776 220-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丽朝;
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促进乡村战略有效落实、带动区域农户收入增长的必然要求,其现实意义显著。研究从非农就业的角度来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中国31个省份2005—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以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后,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悬殊将进一步缩小;分地区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推进,在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上具有显著的影响以及作用,这以东部地区最为显著,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推进,在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上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以及作用;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其借助间接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直接效应更加明显。
2025年19期 v.53;No.776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健;黄明雪;
江苏从立法保护政策、专项扶持资金和校地科研平台3个方面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为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也存在传统性与现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生产性与生态性3组矛盾。对此,建议充分彰显文化底蕴,构建“农文旅”融合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江苏农遗人才队伍;建立“双层”传播模式,扩大农遗品牌影响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有机整合,实现农遗系统平稳发展。
2025年19期 v.53;No.776 230-23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清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激发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包括:政治思想基础一致、核心领导力量相同、拥有共同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政治思想基础,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与重要载体。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西藏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2025年19期 v.53;No.776 233-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宝春;
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通过对安徽省6个县390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Logistic、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认知中的有用性认知、经济性认知、绿色性认知,政策环境中的技术培训、技术宣传、政府补贴,户主个人特征中的文化程度,家庭特征中的农业收入占比,社会环境特征中的信息获取环境,对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意愿均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户主的性别、年龄以及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意愿均表现出负向影响,且耕地细碎化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对策建议。
2025年19期 v.53;No.776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清涛;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参与到基层治理过程之中。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民参与基层治理存在参与意愿不强、参与主体缺位、参与能力受限等现实困境。理论上构建赋利、赋权、赋能的“三赋”模式是破解农民参与式基层治理问题的初步探索,四川德阳五星村在该模式下有效调动了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共同体建设、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实施路径,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2025年19期 v.53;No.776 242-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庆春;
礼县是我国大黄的核心产区,其掌叶大黄因道地性强、药效成分高而享誉国内外。近年来,礼县大黄产业在规模效益、品牌建设及政策支持下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种苗繁育滞后、标准化生产不足、加工技术薄弱等挑战。基于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数据,系统梳理礼县大黄产业的种植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应用现状,剖析产业链短板,并从良种繁育、绿色栽培、质量追溯、科技支撑等角度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整合政策、科技与市场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可实现大黄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9期 v.53;No.776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涛;
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八大工程”。以此为契机,灵璧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安徽乃至长三角食用菌产业发展中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总体来看,灵璧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加快、综合效益明显。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产业认知不一致,扶持保障措施有短板;科技支撑不牢固,产业链条不健全;经营主体素质不过硬,联农带农难度比较大。因此,建议强化主导产业地位,完善扶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经营主体素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2025年19期 v.53;No.776 249-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开权;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面临挑战和发展契机。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升级劳动工具、优化劳动对象,从而增强冷链物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其次,通过构建以科技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引入共享模式与规模经济,并实现全程信息化协同,可以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科技、理念、模式等创新,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将突破发展瓶颈、加速优化进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保障能力。
2025年19期 v.53;No.776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权;郝婧;吴啸;朱晓;朱琨;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立足宿迁市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以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为导向,创新性地提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集“群”强“链”,打造产业规模优势;合“纵”连“横”,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因“地”顺“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育“品”提“标”,提升产业发展质态;乘“云”入“网”,强化产业赋能增效;强“联”重“带”,构建产业共赢机制;谋“新”重“质”,拓展产业升级路径;补“短”提“弱”,强化产业要素保障,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2025年19期 v.53;No.776 256-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媛;吴长勇;赵永顺;杜国红;
为推动喀斯特山区生态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出切实可操作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地理环境复杂、资源约束、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保护与恢复、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困境;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造林面积和农膜使用量等因素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极为重要、影响程度大;未来的发展路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态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应用;极拓展市场需求,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强化生态环保工作、助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健全农业配套设施、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水平。该研究的开展为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19期 v.53;No.776 26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苗永旺;范新阳;
以畜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动物遗传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科研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应紧密聚焦于科研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全力推动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教学相长与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循环。针对现代动物遗传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包括构建引导式教学模式、建立科研成果与课程内容的动态融合机制、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以及打造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同时,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以保障教学效果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该研究对于深化现代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19期 v.53;No.776 264-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殷华;易文龙;
物联网工程是新工科专业和工程认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物联网是未来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抓手。涉农高校加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涉农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涉农高校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最后,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探索了相关经验和做法,通过构建课程理论、实践体系、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推动行业类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5年19期 v.53;No.776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志强;李子轩;苏静文;戴鑫;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的重要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需要遵循的原则与要求、农业机械学课程涉及的内容、课程地位和特色的基础上,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进一步探讨了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实践的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课外实践案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以期为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19期 v.53;No.776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堂伟;王亚欣;蓝松涛;李志明;王少奎;
广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以仅占全国1.9%的耕地资源,贡献了全国约5.7%的农业总产值和6%的农业增加值。这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背后,是广东省对植物生产类专业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梳理了广东省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并对广东省植物生产类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使广东省植物生产类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契合,形成良性互动。
2025年19期 v.53;No.776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瑜欣;张小玲;刘宝宝;易力;汪洋;
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即为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畜牧养殖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大背景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和满足学生、学校、导师和企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保障供需两侧良性循环。从动物医学专业供需两侧出发,从各方面切实需求、“三段式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构建原则等方面深入探讨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南科技大学及其他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9期 v.53;No.776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