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红坤;林登智;李绍举;贺彪;柳金德;和旭芳;罗坤;蔡宪杰;沈毅;黄飞燕;韩天华;
为探究不同生态小环境对丽江烟叶品质的影响,依据海拔选择14个烟草种植村,以海拔、月均温、降雨量为关键生态因子进行区域划分,将14个烟草种植村划分为4类。从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物理性状对4类植烟区的烟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Ⅲ类植烟区烟叶品质较好,外观质量得分最高(42.00),其化学成分更接近于云南优质烤烟化学成分含量标准,含梗率低(24.07%),叶片密度大(75.15%),Ⅲ类植烟区生态环境更适宜云烟99生长。相关性分析得出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和物理性状与海拔、烤烟大田生育期月均温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大于0.96。
2025年21期 v.53;No.77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子禄;周正强;张展;池源;彭伟正;
[目的]探明洪江市获得最佳大豆与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方法]于2024年以当地大豆、玉米单作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复合种植模式大豆和玉米植株的整个生育期均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3 d。复合种植模式大豆和玉米植株的株高分别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11.8和10.7 cm。复合种植模式大豆的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模式,玉米植株的行粒数、单穗重、每穗粒重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模式。复合种植模式大豆和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模式,其产量分别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15.24%和5.65%;大豆和玉米的总产值和总净收益分别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9.28%和37.35%。[结论]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增加大豆、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有效种植模式。
2025年21期 v.53;No.778 25-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英;杨艳斌;朱霞;杨涛;
为探究新引进品种在当地的最适种植密度,选择西藏新引进籽粒玉米品种“先达103”为对象,设置7.5万株/hm~2(M1)、9.0万株/hm~2(M2)、10.5万株/hm~2(M3)、12.0万株/hm~2(M4)、13.5万株/hm~2(M5)5种种植密度栽培试验,通过测定分析“先达103”苗高、叶龄、穗位、株高等植株性状,以及穗长、千粒重等产量指标,探究“先达103”在西藏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延缓了“先达103”品种的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达103”的叶龄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种植密度明显影响该品种的株高,且在不同生长期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先达103”的分蘖率、双穗率、茎粗和总叶片数。尽管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但种植密度的适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区玉米产量,特别是M3的种植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种植密度。果穗和籽粒性状考种结果表明,尽管M2种植密度下各果穗性状和籽粒优于其他种植密度,但从整体和产量来看,M3种植密度下“先达103”明显高于M2,更加适合“先达103”在西藏山南地区的种植。
2025年21期 v.53;No.77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潜锋;张林;彭晨;武文明;王世济;陈翔;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在皖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24年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进行大田试验,选用半紧凑型玉米品种蠡玉16、秋乐368,紧凑型玉米品种庐玉9105、MY73为试验材料,设置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分析各生育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及产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大;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倒伏率明显增加,紧凑型玉米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倒伏风险相对于半紧凑型玉米低。随着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庐玉9105、MY73、蠡玉16和秋乐368的最高产量分别为8 923.5 kg/hm~2(7.5万株/hm~2)、9 415.9 kg/hm~2(9.0万株/hm~2)、8 112.7 kg/hm~2(7.5万株/hm~2)、8 503.2 kg/hm~2(7.5万株/hm~2)。根据玉米产量与密度的二次型曲线关系,在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的5%误差范围内,从节约成本和减少倒伏风险等因素考虑,庐玉9105、MY73、蠡玉16和秋乐368在皖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3 600、82 455、49 500、51 315株/hm~2。[结论]选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高密种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
2025年21期 v.53;No.778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乃林;严蕾艳;
[目的]明确不同嫁接方法对西瓜嫁接苗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印中杂交南瓜思壮9号为砧木,西瓜浙蜜8号为接穗,以西瓜实生苗为对照,研究了顶插接、贴接及下胚轴接对嫁接成活率、接穗茎粗等农艺性状及光合速率等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顶插接嫁接成活率最高,其次为贴接,下胚轴接最低。茎粗、地上部鲜重等以贴接最高,下胚轴接最低。光合荧光参数总体以下胚轴接最佳,顶插接最低,但总体高于实生苗。[讨论]不同嫁接方法各有优劣,贴接综合表现最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嫁接方法。
2025年21期 v.53;No.778 41-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月妮;景淑娟;张伯虎;段宝珍;张丽侠;杨亚州;
为探究不同套袋时间和去袋时间对“瑞雪”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套袋时间梯度(花后70、100、130、160 d)和4个去袋时间梯度(采前0、24、72、120 h),以不套袋为对照。系统测定了成熟期果实理化指标(单果重、色度、L~*、a~*、b~*、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_C含量),比较成熟期、贮藏期和货架期的褐变指数。结果表明,套袋降低了单果重,增加了果实的亮度和光洁度,且随着套袋时间的推迟,单果重呈增大趋势,果面的亮度变暗,光洁度越来越差;套袋降低了果实的内在品质,随着套袋时间的推迟,果实硬度呈逐渐变小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_C含量呈升高趋势。去袋时间提前显著抑制褐变发生。连袋采收处理褐变率达98.22%,褐变指数达26.41,而采前120 h去袋处理分别降至27.42%和4.16。去袋时间的变化对b~*、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_C等指标无显著影响。不套袋对照处理无褐变发生,套袋果实成熟期、贮藏期无褐变发生;在货架期,花后100 d套袋的褐变率和褐变指数显著最高,分别为91.67%、26.42,花后160 d套袋的褐变率和褐变指数次之,分别为72.03%、21.57,花后130 d套袋的果实褐变率和褐变指数最小。综上,陕西渭北地区最佳的套袋时间为花后130 d左右,去袋时间则为采收前的3~5 d。
2025年21期 v.53;No.778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俊任;韩婷婷;牛悦娇;王杰;于书浩;范宪创;
为准确监测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用Landsat8遥感数据,基于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开展曹妃甸区2014—2020年的地物类型提取及其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法在对研究区内地物类型提取时精度最高,达到97.91%。研究区内地物类型变化明显,与近年研究区内大力开发新城有较大关系。基于遥感技术进行地物信息提取具有可行性,政府规划、城市建设对某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较大影响,自然规律和人类单独活动对其影响较小。
2025年21期 v.53;No.778 48-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5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玉鹏;米美霞;甄志磊;向云;
[目的]探讨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堆放对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区某村外生活垃圾堆放点为例,距垃圾堆约3、6、9 m处分别采集3个深70 cm的剖面,每5 cm为一层,测定每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和主要理化指标,研究重金属的污染和分布特征。[结果]长期堆放生活垃圾会导致周边部分土壤重金属超标,尤其是Zn和Pb,存在污染风险。农村生活垃圾堆周边3 m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Cu、Zn和Ni主要在0~30 cm累积,Cr和Pb也会向30 cm以下土层迁移;6 m内Cu、Zn、Ni、Pb主要累积在表层0~30 cm, Cr会快速向下迁移,在中下层土壤累积;9 m外土壤重金属受垃圾堆影响较小,仅Zn和Pb有轻微累积。生活垃圾堆会提高周围表层土壤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电导率;在距垃圾堆3 m内,Cu、Zn、Pb的迁移主要与土壤水分和有机质有关,Ni的迁移则仅与水分有关,6 m内Zn和Pb的迁移主要受有机质的影响。[结论]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堆放容易对周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并有向更远处迁移的趋势,长期堆放有较高的污染风险,需要加以控制。
2025年21期 v.53;No.778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志勇;覃舒可;李雪梅;汪玲平;覃思思;张一辉;谢强;
[目的]探究种子雨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市会仙湿地为研究对象,于秋季在会仙湿地石灰岩山地落叶阔叶灌丛群落中人工设置承接种子雨,翌年春季收集承接秋季种子雨的有机土铺洒于3个重复组试验。每7 d观察一次种子雨萌发情况,探究种子雨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效能。[结果]试验区的物种组成与会仙湿地的物种组成在优势科上是相似的,且二者植株密度相似。不同样方中同一科的幼苗在相同模拟基质的密度是相似的,而在不同模拟基质的幼苗密度相差较大。桑科和锦葵科在碎砖块模拟基质试验区比较占优势,大戟科在碎石块模拟基质试验区比较占优势。碎砖块模拟基质对石漠化植被恢复的效能更佳,说明种子雨用于砾石型基质石山石漠化情况下植被效能更显著。种子雨萌发数量比较多,生长情况良好,利用种子雨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是可行的。[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21期 v.53;No.778 61-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豪;刘绪伟;刘钰祺;曾亚;陶华;
为探究不同安全利用措施在渝东南地质高背景区Cd污染耕地的治理效果,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作物的安全生产,以Q玉318和大爱112为供试玉米,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7个处理:CK(常规种植)、T_1(楚戈土壤调理剂)、T_2(钙镁磷肥)、T_3(楚戈叶面阻控剂)、T_4(降隔灵叶面阻控剂)、T_5(楚戈土壤调理剂+楚戈叶面阻控剂)、T_6(施加钙镁磷肥+降隔灵叶面阻控剂),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Cd含量、玉米籽粒Cd含量、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土壤钝化材料(T_1、T_2、T_5、T_6)均能显著提升土壤pH,施用钙镁磷肥(T_2、T_6)还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钝化材料与叶面阻控剂(T_1、T_2、T_3、T_4、T_5、T_6)均对土壤Cd全量无显著影响,2种土壤钝化材料(T_1、T_2、T_5、T_6)均能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土壤钝化材料与叶面阻控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中Cd含量,但联合土壤钝化材料和叶面阻控剂(T_5、T_6)效果更佳。考虑产量因素,所有安全利用措施均能保证玉米稳产,土壤钝化材料(T_1、T_2、T_5、T_6)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结论]综合各项安全利用措施,在渝东南地质高背景区,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玉米籽粒Cd含量和Cd富集系数、增加产量等各方面表现最好的均为联合土壤钝化材料与叶面阻控剂(T_5、T_6),建议在地质高背景区Cd污染耕地玉米主产区推广使用。
2025年21期 v.53;No.77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超;赵雪淞;高传俊;王科雯;龙青;
针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改良需求,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究膨润土、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理化特性及有机碳动态的影响。试验共设置16组处理水平[L_(16)(4~3)],系统分析容重、含水率、养分含量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良剂显著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容重降幅14.53%)、提升水分保持能力(含水率最大增幅550.42%)并促进养分积累(TN、TP、TK最大增幅分别为466.67%、428.57%、101.88%),其中A_2B_4C_3处理(膨润土蒙脱石含量83.5%、生物炭1.2 kg/m~2、化肥322.5 kg/hm~2)综合效果最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含水率及速效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颗粒有机碳(POC)与SOC关联性最强(r=0.70)。冗余分析(RDA)表明,含水率对有机碳组分的解释率达81.8%,显著高于其他因子。
2025年21期 v.53;No.77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海燕;杨成华;邓伦秀;陈志萍;
大白杜鹃是贵州分布海拔最高的杜鹃种类之一,也是西部高山灌丛的重要植被类型代表。采用植物学群落调查方法,对威宁地区大白杜鹃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群落样地内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5科20属23种,垂直层次结构明显,仅包括灌木层和草本层2个层次,灌木16种,草本7种,滇榛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大白杜鹃的重要值排第3;种群径级多集中在中、大径级,Ⅰ、Ⅲ径级植株个体缺失,反映出该种群更新能力弱,属于衰退型种群;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显示,灌木层中优势种明显,物种数量分布差异大,草本层物种较少,分布较均匀,该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偏低,稳定性及均匀性不高,有继续演替的趋势。
2025年21期 v.53;No.778 105-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悦;白学平;刘海婷;孟令鹏;马文静;吕广超;
[目的]揭示沙地云杉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遭受各类干旱事件时的抵抗力、恢复力及生长稳定性。[方法]选取耐旱树种油松与沙地云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2个树种径向生长对主要气候因子的响应过程及遭受单年和连年干旱事件时的生态弹性差异。[结果]沙地云杉和油松径向生长均受到高温和降水不足引发的干旱限制,沙地云杉与全年SPEI的相关系数均值达到0.47,油松为0.32,表明沙地云杉对干旱的敏感性更高。单年干旱中,沙地云杉和油松的弹性指数均在1.0左右,表现出较强抗旱能力且无明显差异性。但在连年干旱中,沙地云杉的抵抗力和恢复弹力指数分别下降56.04%和53.85%,恢复力指数仅增加11.76%;相比之下,油松的抵抗力和恢复弹力指数分别减少38.78%和24.30%,恢复力指数增加23.64%。[结论]沙地云杉在应对连年干旱事件时的抗旱性和恢复能力相较于油松更弱。在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更应加强对珍稀树种沙地云杉天然林的保护与经营管理。
2025年21期 v.53;No.778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大鹏;李跃超;刘韫喆;袁梦;杨庭;
地被植物物种资源丰富,生态适应性强,蕴含较高景观价值且养护成本较低,极具开发价值和园林应用前景,高度契合花园城市建设所倡导的关于生态安全、乡土风貌和全域提质增彩的理念和导向,围绕物种资源调查、筛选和应用评价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至关重要。调查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现有地被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类型、空间分布及应用情况,全馆共有地被植物69种,其中,一、二年生草本15种,多年生草本28种,蕨类5种,灌木14种,竹类4种和藤本3种。馆前应用地被植物28种,余荫17种,塔影15种,畅园12种,半亩10种,染霞10种,片石7种和延南6种。崂峪薹草、麦冬、叉子圆柏和地锦应用频率高于50%。地被植物在馆内的主要应用场景为花境氛围布置、林下及室内空间利用、园林景石搭配、滨水地带营造、边缘隔离带和生态护坡。最后对地被植物选用原则和标准、养护管理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5年21期 v.53;No.778 113-11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平;李喻;王建新;向晓钰;黄逸轩;
依据历史多次调查结果结合文献考证,对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83科828属2 310种,其中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分别含26科60属228种、5科15属26种和152科753属2 056种。种子植物在科级水平上,保护区内以单种科和少种科为主,两者共69科,占该种子植物科总数的43.94%;含12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占优势(40.13%),尤其以泛热带分布为主(27.39%);在属级水平上,保护区内以单种属和少种属为主,两者共688属,占保护区种子植物属总数的89.58%,含15个分布区类型,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57.42%),尤其以北温带分布为主(23.18%)。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较为丰富,共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种。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包含丰富的中国特有单种属及孑遗植物,地理成分组成复杂,具有明显的亚热带与北温带双重过渡特征。
2025年21期 v.53;No.778 120-12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德斌;李志鹏;王伟韬;董博;高鸣晓;姜生伟;
[目的]了解辽宁省松材线虫病媒介与潜在媒介昆虫的种类、分布区和发生规律。[方法]调查辽宁省各地松材线虫病媒介与潜在媒介昆虫的种类与分布,研究部分媒介与潜在媒介昆虫的羽化期。[结果]辽宁省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存在2种,分别为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松墨天牛在辽南地区的大连市有分布,其羽化期在6月上旬至8月末;云杉花墨天牛在辽东和辽中地区均有分布,其羽化期在5月中旬至9月初。潜在媒介昆虫存在4种,分别为云杉小墨天牛(Monochamus sutor)、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和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云杉小墨天牛在辽西地区的朝阳市有分布;褐梗天牛在辽南、辽东、辽中和辽西地区均有分布,其羽化期在5月中旬至9月初;松幽天牛在辽南、辽东和辽西地区有分布,其羽化期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小灰长角天牛在辽南、辽东和辽西地区有分布。[结论]对其优势度分析发现媒介昆虫在疫区中均为优势种群。
2025年21期 v.53;No.778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兴艳;吴海洋;
结合MaxEnt模型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变量,预测了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SSP126和SSP585两种情景下光叶海桐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影响光叶海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最干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海拔、最干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年较差,降水因子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因素;当前光叶海桐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湖北西南部、重庆东南部、贵州南部、湖南南部、广西东部、广东、福建东部、浙江东南部和台湾东北部,约占研究区面积的0.95%;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光叶海桐的适生范围基本一致,总适生区面积不断扩增但不明显,高适生区面积却逐渐缩减,应建立策略进行保护。筛选出影响光叶海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预测了其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为光叶海桐的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就地保护、引种栽培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21期 v.53;No.778 131-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3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青;朱亚成;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为藏族赛马节文旅品牌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藏族赛马节文旅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藏族赛马节文旅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藏族赛马节文旅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发展;传承弘扬藏族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乡村生态可持续。但也面临文化挖掘不深影响品牌塑造,市场认知度低制约品牌传播,设施滞后阻碍品牌体验升级,生态约束限制品牌持续发展等现实挑战。鉴于此,提出深化文化挖掘,强化品牌文化内核;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品牌认知广度;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品牌体验层次;平衡生态保护,确保品牌绿色发展等推进路径。
2025年21期 v.53;No.77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额尔敦乌日图;张美艳;永海;
围绕内蒙古温泉康养小镇养老示范区的创建展开探讨,从多维度剖析,指出其是顺应旅游产业升级、消费转型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康养需求的必然选择,既能助力健康养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缓解养老供需矛盾,又能依托当地资源实现协同发展。明确了近期(1~3年)、中期(4~6年)、远期(7~10年)目标,并基于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打造特色康养模式、引入蒙医身心互动疗法等建议,以推动示范区建设,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2025年21期 v.53;No.778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华;肖满秋;任广兵;兰孟焦;吴问胜;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在温室甘薯上的发生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分析扶桑绵粉蚧在甘薯上的空间分布和聚集指标,明确扶桑绵粉蚧在甘薯上的发生扩算规律及其调查抽样方法。[结果]扶桑绵粉蚧在甘薯上的空间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能较好地拟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表明,扶桑绵粉蚧在甘薯上不同时期均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发生时期而不同。7月中下旬至8月底是扶桑绵粉蚧种群由聚集到扩散分布的关键时期,种群聚集程度与平均虫量呈显著正相关。经■回归分析,扶桑绵粉蚧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个体成分为个体群。当每调查点(10叶)密度小于3.2头时,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结论]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在温室甘薯上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是一种聚集型分布,为扶桑绵粉蚧的田间调查和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21期 v.53;No.778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庭和;相阳;
为明确不同类型的植保机械对食葵棉铃虫防治效果的差异,选取高地隙喷杆喷雾机、高地隙吊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3种植保机械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植保机械喷施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乳剂+100 g/L微量元素水溶肥+助剂垄尚乐水剂,对3种植保机械在食葵棉铃虫防治效果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地隙喷杆喷雾机、高地隙吊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对食葵棉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对食葵植株安全,施药后14 d, 3种植保机械防治效果仍保持在87%以上。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和农机操作手日收入优于其他2种植保机械,其作业效率为60.44 hm~2/d,农机操作手日收入达4 533.00元/d。表明在食葵棉铃虫防控时可以选择高地隙喷杆喷雾机、高地隙吊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中的任何一种,而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更高,作业成本较低。
2025年21期 v.53;No.778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须秋静;蒋立奔;娄天成;赵旸;唐冬兰;张普娟;唐泉;郭成宝;曹荣祥;
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捕食性天敌是农林害虫防治中重要的生物防治媒介。然而,杀虫谱较广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对天敌昆虫产生影响,两者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作用,需要更多试验数据来证明。利用浸渍法测定了白僵菌、球孢白僵菌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3种生防菌对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白僵菌对大草蛉影响最大,但死亡率也仅为20.00%,3种生防菌处理后的大草蛉1龄幼虫与对照组的大草蛉在生长发育和羽化方面基本无显著差异;以浸渍过球孢白僵菌悬浮液的蚜虫为食的1龄幼虫的幼虫期延长了0.44 d,死亡率(21.11%)也略高于对照组,整体而言对大草蛉影响较小。综合来看,3种生防菌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大草蛉的影响最小,可以与大草蛉联合使用,白僵菌和球孢白僵菌与对照组在幼虫发育和死亡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影响较小,应慎重使用。
2025年21期 v.53;No.778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洪波;王新桂;潘燕林;张怡彬;郭伦发;
以灵川县潮田乡和海洋乡8个自然村采集的槐米及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槐米芦丁含量的影响并做相关性分析,找到对芦丁含量影响最大的土壤因子,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采集点,土壤肥力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土壤全氮含量0.076%~0.323%,土壤有机质含量13.1~61.0 g/kg,土壤pH 4.67~8.34,有效磷含量8.6~71.6 mg/kg,速效钾含量86.7~269.1 mg/kg。实生槐树和金槐的槐米芦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实生槐树槐米芦丁平均含量为27.81%,金槐槐米芦丁平均含量为36.93%。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与槐米芦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槐米芦丁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灵川县发展种植金槐时,应当在生产中以施有机肥为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还应注重增施钾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槐树生长,还是提高槐米芦丁含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5年21期 v.53;No.778 157-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向楠;肖淋;高一楠;
[目的]以半干旱地区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古龙酸母液和菌渣对土壤氮素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肥处理(A低剂量古龙酸母液+尿素、B高剂量古龙酸母液+尿素、C尿素单施、D高剂量古龙酸母液+菌渣、E高剂量古龙酸母液+菌渣),分3个阶段施肥,在最后一次施肥后-25、0、5、14、28 d(D0、D1、D2、D3、D4)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形态及微生物活性。根周与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全氮含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态氮含量随时间持续上升。根际土壤中氮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高于根周,说明根际环境更有利于氮素积累与微生物生长。与尿素单施相比,古龙酸母液与菌渣的联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MBC和MBN含量,其中高剂量古龙酸母液+菌渣处理(E处理)效果最优,综合指数最高。[结论]高剂量古龙酸母液与菌渣混合施肥(处理E)在促进氮素积累、增强微生物活性和改善土壤氮素循环方面效果最佳。古龙酸母液与菌渣的联合施用可显著改善玉米根区土壤的氮素组成与微生物活性,促进氮素转化与循环,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半干旱地区玉米田氮素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21期 v.53;No.778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长代;周永;邱询学;崔丙慧;薛仁喜;王江伟;于晓辉;王军;
为探讨不同中微量元素肥用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选用山东省主栽的烤烟品种NC102,通过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组(CK),设置3个处理:T1,在当地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中微量元素肥225 kg/hm~2;T2,在当地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中微量元素肥300 kg/hm~2;T3,在当地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中微量元素肥375 kg/hm~2。结果表明,增施300 kg/hm~2中微量元素肥促进了烟株的快速发育,改善了烤烟的农艺性状,为烟叶高产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增施300 kg/hm~2中微量元素肥还能提高烤烟烟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_2浓度,改善烟叶的光合特性,为烤烟干物质的积累与转化奠定基础。此外,增施300 kg/hm~2中微量元素肥能够协调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最终提高烟叶质量,改善经济性状,对于优质烤烟的生长发育及烟草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21期 v.53;No.778 167-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彦;姜晓君;孙喜云;陈敏菊;肖召杰;王永强;
为探索减氮情况下菌肥在高粱种植中的增效潜力,为菌肥在高粱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商糯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减氮处理,设3个水平,副区为增施菌肥处理,设3个水平,研究微生物菌肥对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以及微生物菌肥的利用率等。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量(CK)相比,所调查的各项性状指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下降;除顶节长、穗长外,其他性状指标随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微生物菌肥的农学效率差异不显著,而菌肥偏生产力随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氮肥减施50%的情况下,增施450 kg/hm~2的微生物菌肥,能显著增加高粱的穗粒重和千粒重,同时显著提高籽粒品质,且菌肥利用效果最佳。该研究为高粱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21期 v.53;No.778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伟宏;智慧勇;
当前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厘清饲养资源存量和饲料粮需求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研究系统分析山西省畜牧产业发展现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并进一步探究饲养资源存量,综合运用分品种投入法和直接系数法测算2012—2022年山西省及11地市118个县(区)饲料粮供给消费量。山西省畜牧业呈现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产业基础持续巩固、绿色循环转型升级和智慧精准协同推进五大特征;畜禽养殖规模与产肉量明显提高,地域上呈现出晋北、晋南和晋中地区分布不均的特征;居民肉类消费仍以猪禽为主,牛羊消费略有提高;饲养资源较为充足,饲草总产量510万t,粮改饲面积达7.643万hm~2,秸秆产量为1 587.98万t,酒糟和醋糟产量约为40万和50万t;饲料粮从2021年出现缺口,2022年缺口达18.95万t,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运城市和吕梁市5市均存在饲料粮缺口。探索了饲料粮纳入畜牧业发展考核体系、推动粮经饲草四元统筹、科技创新培育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提升饲料转化效率、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和拓展替代资源渠道3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21期 v.53;No.778 206-21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红梅;甘晓霖;唐娇;魏与与;
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咖啡作为普洱市特色资源优势,建设“普洱咖啡”区域公用品牌有利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农户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文章梳理颠覆性创新要义及颠覆性创新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存在内在逻辑,借鉴越南中原传奇集团从工艺革新、客户体验、商业模式3个角度另辟蹊径推动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颠覆性创新和支持性两方面策略体系,以期做大做强“普洱咖啡”区域公共品牌,实现普洱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21期 v.53;No.778 213-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进;
根据2014—2021年河南省的县级面板数据,从富裕和共享2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电商示范县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商示范县政策有效推动河南省迈向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该作用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居民消费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作用更为明显,有利于缓解区域内部不平衡。因此,河南省及类似省份应持续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评选,积极促进农民增收与县域居民消费,推动政策扶持资源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倾斜,最终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5年21期 v.53;No.778 218-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成;邵泽强;张晋京;彭诗晴;李翠兰;
为探究土壤微塑料领域的研究概况,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1 911篇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塑料研究趋势及热点。结果显示,土壤微塑料2016年起步,202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研究热点集中在土壤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微塑料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微塑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微塑料的复合污染4个方面。土壤微塑料研究趋势可能集中在对生物可降解塑料风险评估的进一步探讨、对土壤质量影响及改良、对作物生长影响、对中国区域的土壤以及对城市、农田土壤的影响这几方面。通过分析土壤微塑料领域可视化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预测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推进土壤微塑料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21期 v.53;No.778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伟真;刘胜林;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CNKI为数据来源,筛选出2 963篇城乡融合领域文献,利用VOSviewer、Pajek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核心作者图与关键词聚类图,梳理该领域发展脉络、热点与趋势。研究表明:(1)1992—2024年,国内城乡融合研究态势向好,经历了初始构建期、渐进拓展期和加速跃升期3个阶段,成果数量稳步增长;(2)从作者分布来看,核心作者在学科、机构及师门维度呈现鲜明特征,但整体合作网络相对松散,独立研究占比较高,合作紧密程度欠佳;(3)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聚焦于“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等领域。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化,县域逐渐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的重要研究对象,城乡融合领域研究呈现出从宏观向微观逐步多样的趋势。
2025年21期 v.53;No.778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亚琼;黄燕;沈守云;
以CNKI数据库中数字景观遗产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从发文量、文献分布、作者及其合作、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五大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表明,数字景观遗产具有显著的多学科综合性,当前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以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为主导;该领域出现多位核心作者,但合作团队联系不紧密;数字化全过程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研究热点,并将继续主导未来趋势,而数字景观成为该领域的新兴重点。
2025年21期 v.53;No.778 236-243+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婉妤;吴春生;杨光辉;程晓琼;王颜波;侯杰希;许琬晨;贾萌;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温室气体CH_4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为了深入了解土壤CH_4研究的国内外动态与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分别收集了2000—2023年的2 816和3 012篇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文献的发文数量、引用频率、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土壤CH_4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结果表明,自2000年起,国内外发文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发文量为253.39篇,表明土壤CH_4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被引频次最高的中文文献为《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被引次数为721次;被引频次最高的英文文献为“Production, oxidation, emission and consumption of methane by soils:A review”,频次为1 451次。我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该领域内具有较高的活跃度和广泛的合作网络,是中英文文献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了核心的紧密学术团体。研究热点涵盖了土壤CH_4的产生与氧化机制、排放与消耗、稻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趋势逐渐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H_4排放研究转向利用生物炭进行土壤固碳减排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未来研究应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土壤CH_4与碳循环关系,深入探索土壤碳汇的潜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期望能够为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期为土壤固碳减排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关键的科学支撑。
2025年21期 v.53;No.778 24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亚成;张青;
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困境与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产业特色化振兴、驱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产业协同性提升、引领产业创新性升级。但也面临文化认知局限,赛事价值挖掘受限;资源资金短缺,产业扩展动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赛事运营能力薄弱;融合机制缺失,产业协同发展受阻等困境。鉴于此,提出强化文化认知,深挖赛事多元价值;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产业扩展动力;培育专业人才,提升赛事运营能力;构建融合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路径。
2025年21期 v.53;No.778 253-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信伟;
当前,茶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在要素产出、业态发展、技术利用、市场环境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不仅为茶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其指明了实践路径。基于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产业融合和文化引领等多维路径,可为茶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新业态、新环境、新空间、新动能,从而更好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2025年21期 v.53;No.778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思琦;袁媛;董晓波;伏成秀;钱敏;鄢文光;
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代表地域特色,更承载着乡村文化的传承,既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采用核密度分析和面板模型,利用2016—2021年数据,探析云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空间、时序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云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化明显,时序呈现阶段变化,区域经济中政府意向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因此,云南省应加强发挥其产品价值,实现助农增收,促进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21期 v.53;No.778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改英;王春秀;廉红霞;乔瑞敏;许会芬;韩笑;
随着现代产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普遍,动物生产领域发展日益综合化,不断出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高校作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多学科融合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路。以动物生产多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动物生产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基于动物生产实践教学现状,从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4个方面分析了动物生产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结合学科特色,提出了“动物生产学+”多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从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层面论述了动物生产多学科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构建了“学科融合+能力贯通+创新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动物生产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25年21期 v.53;No.778 268-27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玉兰;张秀峰;元明浩;吴楠;何心洁;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农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围绕农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提出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促进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该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5年21期 v.53;No.778 27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云生;李娜;张玉琼;张宽朝;
基于植物类黄酮代谢研究成果,以茶树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CsDFR)为例,将基因筛选、克隆及功能分析等相关内容应用于生物类本科生代谢工程综合实验,详细介绍了实验设计思路、内容及教学实施的方法及效果。该实验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基因克隆、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等分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前沿知识。
2025年21期 v.53;No.778 276-279+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勋章;王洁;崔海霞;李龙;路剑;
涉农高校是培养各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颜李学派是明末清初“习行”劳动教育思想的创立者。该学派特别注重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智育”“体育”和“德育”等因素。通过深入研究颜李学派“习行”劳动教育思想的育人目标、内容、方法和特色,可为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2025年21期 v.53;No.778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