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综述

  •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郭建辉;刘波;王旭;张敏;徐晶;

    光合作用是有机体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CO_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自人类发现光合作用以来,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农业生产力提升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光合特性与园艺作物产量显著相关,但不同种属的园艺作物在光合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光合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综述了叶片叶龄、表型性状、光合能力及光破坏防御能力对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光合特性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光合特性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No.76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田管理对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莎莎;张晓杰;陈俊玲;李艳春;陈华;王义祥;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对细胞残体营养物质的迭代积累发挥关键作用。探讨了农田管理下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分析了微生物源碳在土壤有机碳中的稳定机制,讨论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微生物源碳的调控作用,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解析微生物源碳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土壤氮素管理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3;No.768 5-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艺·园艺

  •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产质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胡杨;段斌;杨娟;方玲;何世界;申关望;李慧龙;刘守尧;王轲;扶定;

    [目的]探究豫南地区播期对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产质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信粳1787、粳优7699、南粳5718和信两优1319为研究材料,于2020—2021年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随着播期推迟,不同品种生育期均缩短,各品种有效积温、有效积温利用率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呈现降低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品种的峰值不同;垩白度、垩白粒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粒型相对稳定。[结论]信粳1787和粳优7699宜在第Ⅲ期(5月16日)播种、南粳5718宜在第Ⅳ期(5月26日)播种、信两优1319宜在第Ⅰ期(4月26日)播种。

    2025年11期 v.53;No.768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抑芽方式对烤烟叶片生长素及钾含量的影响

    谢强;王飞;赵锦超;姬鸿飞;杨明宏;陶媛;吕法厚;牟仕香;王中华;胡耀;张通;钟扬霄;齐耀程;

    [目的]探讨烤烟品质的生理调控措施。[方法]通过对泸州烟区打顶后烟株进行不同抑芽处理,分析烟株叶片生长素(IAA)及叶片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第1次腋芽生长期间,打顶36 h, IAA含量降至最低。随着时间推进,IAA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至第1次抹芽时,IAA含量最大值未能超过打顶时的本底值。腋芽生长期间,处理2的第16~17叶位和第10~11叶位叶片IAA含量均呈“正弦”波型变化,但第16~17叶位叶片IAA含量波峰和波谷值变化规律均为第2次腋芽>第1次腋芽>第3次腋芽>第4次腋芽,而第10~11叶位叶片IAA含量波峰和波谷值变化规律均为第1次腋芽>第2次腋芽>第3次腋芽;处理2的第16~17叶位和第10~11叶位叶片全钾含量呈“正弦”波型变化,波峰和波谷值均随烟株生育进程推进逐渐降低。[结论]打顶后顶部第1叶位腋芽采用人工抹芽,其余叶位腋芽采用抑芽剂氟节胺抑芽处理,可以改变烟株不同叶位叶片IAA含量,提升叶片钾含量,降低烟碱含量,协调烤烟化学成分,且对第16~17叶位的影响力度高于10~11叶位。

    2025年11期 v.53;No.768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麦新品种新麦9369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霍建中;朱红彩;范永胜;蒋志凯;

    [目的]全面解读新麦9369的品种特性。[方法]利用黄淮冬麦区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国家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国家生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新麦9369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9—2022年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9369连续3年在国家区域、生产试验中实际产量稳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3年产量分别为8 593.4、8 385.9、9 913.2 kg/hm~2,分别比CK(周麦18)增产8.94%、10.60%、9.96%,增产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与大多数参试品种相当,高稳系数(HSC)连续3年稳居全部参试品种第一位。[结论]新麦9369是一个丰产性好、稳产性适中、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黄淮区域推广种植。

    2025年11期 v.53;No.768 20-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杭州市郊稻田高产高效新型复种模式研究

    邹龙辉;何水平;魏来;陈剑南;高静茹;黄冲平;

    研究了杭州市郊高产高效稻田复种创新模式对单位面积产量、经济产出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创新的大田复种模式为“油菜-早稻-冬芹菜”“小麦-早稻-秋大豆”“春芹菜-早稻-晚稻”3种,3种模式的谷物和油菜籽产量分别为9.33、11.76、17.29 t/hm~2,总产值分别达234 920、74 940、337 230元/hm~2,纯利润分别达到121 880、32 730、209 030元/hm~2。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模式中的水旱轮作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后作的产量;复种轮作也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

    2025年11期 v.53;No.768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徐珊;贾梦梦;马丽;孔松;邱森;

    [目的]研究多次喷施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CY30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棉花塔河2号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计4个处理,在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共计喷施6次150亿CFU/mL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糖蜜辅助剂或清水。喷施时间与次数相同,喷施浓度分别为22.500 L/hm~2(T_1处理)、16.500 L/hm~2(T_2处理)、10.125 L/hm~2(T_3处理)、0 L/hm~2(清水处理CK)。[结果]适当喷施微生物菌剂有利于调节棉花的生长及产量,T_2处理能减缓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度,使棉株提早进入生殖生长,还能有效提高棉花株高、茎粗,产量以T_2处理最高,籽棉产量与皮棉产量分别为7 850.00、3 666.17 kg/hm~2,与T_1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_3、CK(P<0.05),较T_3、CK分别增产了10.1%、15.2%(籽棉)和10.3%、18.7%(皮棉)。[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喷施16.500 L/hm~2 150亿CFU/mL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糖蜜辅助剂(T_2处理)有利于棉花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

    2025年11期 v.53;No.768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栽期和移栽方式组合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顾永丽;李冬;唐军;魏遥远;杨通隆;邱坤;

    [目的]探明天柱烟区不同移栽方式适宜的移栽期。[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即3种移栽期[当地常规移栽时间(3月25日)、提前10 d移栽(3月15日)、推迟10 d移栽(4月4日)]、3个移栽方式(常规移栽、井窖移栽、营养块移栽),研究不同移栽期和移栽方式组合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农艺性状以移栽期3月15日与营养块移栽的组合表现最好,移栽期3月25日与井窖式移栽组合、移栽期4月4日与常规移栽组合次之;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以移栽期3月25日与井窖式移栽组合、移栽期3月15日与营养块移栽组合、移栽期4月4日与常规移栽组合最低。经济性状以移栽期3月25日与井窖式移栽组合、移栽期3月15日与营养块移栽组合、移栽期4月4日与常规移栽组合的表现较好。用工及成本以井窖式移栽较低,常规移栽次之,营养块移栽较高。[结论]天柱烟区井窖式移栽以3月25日移栽、营养块移栽以3月15日移栽、常规移栽以4月4日移栽的烤烟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病虫害发生率低,经济效益较高。

    2025年11期 v.53;No.768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营养液处理对水培罗勒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李慧霞;周刚;袁鹤;刘燕;孙金英;高晓红;莫亚丽;高永升;柴局;

    以甜罗勒为材料,研究无土栽培中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罗勒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水培栽培技术,设3个处理:园式改良配方(T1)、市售固体营养液(T2)和改良荷兰配方(T3),初始EC值分别2.4、2.0和1.2 ds/m,栽培时间为30 d,收获后测定不同营养液配方下罗勒生长、养分含量和叶片弯曲度。结果表明,罗勒株高、叶长和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整体表现为T1>T3>T2,且T1处理地上和地下部鲜重最大,分别达40.6和38.2 g;叶片氮素含量T1和T3处理较大,其他元素(P、K、Ca、Mg和Na)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生长叶片弯曲度T1处理逐渐变小,T2处理叶片弯曲度逐渐变大。综合考虑,改良园式配方为水培罗勒最适生长营养液配方。

    2025年11期 v.53;No.768 36-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德力格尔;刘泽宇;杨旭;张洋;杨伊菲;赵宇;刘永杰;李苗苗;赵勇;李媛媛;

    [目的]探究干旱环境下山韭种子的萌发情况,了解其对干旱环境的抵抗能力。[方法]采集山韭种子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PEG-6000浓度模拟干旱胁迫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度、胚根长度和活力指数。[结果]随着PEG-6000浓度升高,山韭种子初始萌发到达到50%的时间增长;发芽率PEG浓度1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PEG浓度升高,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降低,但轻度干旱PEG浓度10%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EG浓度15%、20%则抑制种子萌发,浓度20%种子萌发停滞;胚根长度随着干旱胁迫增加表现为低促高抑,在PEG-6000浓度10%时达到最长。[结论]野山韭种子对PEG 10%浓度干旱胁迫具有一定抗性,但高浓度下野山韭种子萌发会停滞。

    2025年11期 v.53;No.76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薄荷扦插水培研究

    刘燕花;陈福生;邓莹;龙卫平;

    [目的]探讨水培条件对薄荷外植体生根的影响。[方法]以当年生的“绿薄荷”和“苹果薄荷”枝条为材料,通过观察薄荷的生根部位和生根时间,测定薄荷生根率和根长等指标,系统研究激素种类、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薄荷水培生根的影响。[结果]在水培条件下,薄荷插条3 d开始生根,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生根粉(ABT)处理均能够促进“绿薄荷”和“苹果薄荷”的皮部和节间生根,其中NAA和IBA处理的“绿薄荷”和“苹果薄荷”生根率高达100%;ABT处理的“绿薄荷”插条的根长优于其他处理的插条,清水处理的“苹果薄荷”根长长于其他的处理;500 mg/L的IBA处理1 min和500 mg/L的ABT处理10 min的“绿薄荷”根长最长;清水处理1 min的“苹果薄荷”根长最长;IBA和ABT对“绿薄荷”根长促进效果更明显,清水和NAA对“苹果薄荷”根长的促进效果更好。不同水培处理移栽后“绿薄荷”和“苹果薄荷”的成活率均为100%。[结论]激素种类、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影响薄荷水培扦插苗的繁育,NAA、IBA和ABT处理可以促进薄荷生根和根伸长,对不同薄荷品种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激素种类和质量浓度不同,“绿薄荷”,在500 mg/L的IBA条件下处理1 min,插条生根率高,而且根系发达,可以繁育出高质量的薄荷水培苗。

    2025年11期 v.53;No.768 43-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环境

  • 三菌联合型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和稻米砷的阻控研究

    袁海伟;李园星露;唐守寅;胡露;田一君;王诗龙;陈礼瀚;

    [目的]探究三菌联合型功能微生物菌剂在土壤中砷形态转化及其对水稻吸收转运砷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水稻品种泰优390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共设定4个不同的处理组,分别是湿润灌溉的对照组(CK)以及3组不同施用量的菌剂处理组M_1(3 000 kg/hm~2)、M_2(2 250 kg/hm~2)、M_3(1 500 kg/hm~2),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砷形态及糙米中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施加菌剂各处理组氧化还原电位初始阶段迅速降低,随后呈现上升态势;而土壤pH在作物的幼苗生长至分蘖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之后逐渐回落,并最终趋于中性;该现象伴随着非专性吸附态砷与专性吸附态砷比例的降低,土壤中无定型铁氧化物结合态砷、晶体铁氧化物结合态砷、残渣态砷含量的上升。具体而言,M_1处理组中,非专性和专性吸附态砷的含量分别下降了6.24百分点和16.65百分点,土壤中的无定型铁氧化物结合态砷、晶体铁氧化物结合态砷、残留态砷的含量分别升高了5.58百分点、9.05百分点、8.26百分点。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均明显降低,降幅在32.14%~60.71%。其中,M_1处理组水稻籽粒中砷含量仅为0.11 mg/kg,该处理组对抑制水稻籽粒中砷累积具有最佳效果。[结论]该研究为新型降砷型功能微生物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11期 v.53;No.76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菌剂介导下苦参根功能性状与土壤对不同有机肥的响应研究

    王若楠;王东丽;刘阳;孙茁恒;曹司旺;郑笑影;乔靖婷;

    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复垦土壤贫瘠,植物生长受限。为探明微生物菌剂能否协同有机肥施用改良排土场复垦土壤质量及植物生长特性,以内蒙古武家塔露天煤矿排土场的苦参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法,通过对植物根系生长与养分特征、土壤养分测定以及关系分析,探究黄土区矿区排土场微生物菌剂介导下苦参根功能性状与土壤对不同有机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介导下,根数、根系干湿重在中等用量有机肥处理下均表现为显著增加(P<0.05),适量的有机肥协同微生物菌剂对苦参根系生长具有促进的作用;植物根系在高用量有机肥施用下明显受到氮限制,而微生物菌剂的介导对氮限制问题有所改善。苦参根系的生长特征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微生物菌剂介导下,苦参植物根系生长影响途径发生改变,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025年11期 v.53;No.768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营养-经济-生态耦合模型的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碳足迹研究

    罗美丽;梁龙;

    基于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及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进行测算,并与传统的稻鱼共生和常规稻作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稻鱼鸭复合系统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8 338.31 kg(CO_2eq)/hm~2、0.05 kg(CO_2eq)/元、8.32 kg(CO_2eq)/NDU;稻鱼共作模式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8 057.02 kg(CO_2eq)/hm~2、0.10 kg(CO_2eq)/元、9.85 kg(CO_2eq)/NDU;常规稻作系统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9 908.22 kg(CO_2eq)/hm~2、0.30 kg(CO_2eq)/元、14.49 kg(CO_2eq)/NDU。稻鱼鸭共作模式具有最高的营养密度产出(NDU),提供了多种食物来源,有助于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并且,其单位产值碳足迹最小,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兼顾的农业生产模式。

    2025年11期 v.53;No.76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生物技术

  •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

    郑昌兵;吴少斌;操文慧;杨雅涵;王丽雯;

    2019年1月—2022年3月,采用访问调查法、资料文献法、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铗捕、网捕等野外调查方法,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地开展兽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哺乳动物7目24科60种;古北种13种,东洋种29种,广布种18种;该保护区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哺乳动物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2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物种3种,濒危(EN)的物种3种,易危(VU)的物种14种,近危(NT)的物种11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估为濒危(EN)的物种2种,近危(NT)的物种7种,易危(VU)的物种1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物种有10种,附录Ⅱ的物种5种,附录Ⅲ的物种10种;中国特有种10种;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动物)有22种。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兽类G-F指数(0.69)略低于重庆市兽类的G-F指数(0.79)。最后,对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保护提出了建议。

    2025年11期 v.53;No.768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贮添加剂对燕麦与苜蓿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王晓春;汪志勇;杨天辉;高婷;梁小军;

    为了探究不同青贮添加剂对全株燕麦与紫花苜蓿(2∶1)混合发酵质量的影响,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和5个添加剂处理组,分别为试验Ⅰ组(添加复合菌剂)、试验Ⅱ组(添加复合酶制剂)、试验Ⅲ组(添加复合菌剂+复合酶制剂)、试验Ⅳ组(添加甲酸)、试验Ⅴ组(添加丙酸)。青贮120 d后,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各添加剂处理组的pH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试验Ⅰ、Ⅱ、Ⅲ组的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的乳酸、乙酸含量均最低,且与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剂处理组混合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试验Ⅳ组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Ⅳ、Ⅴ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添加复合菌剂、复合酶制剂、复合菌剂+复合酶制剂、丙酸、甲酸对全株燕麦与苜蓿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提升并不明显,但均提高了混合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

    2025年11期 v.53;No.768 77-7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bCYP86A1/B1调控梨果皮褐色形成的机制研究

    李斐;江平;衡伟;

    [目的]探究PbCYP86A1、PbCYP86B1基因与梨果皮褐色性状的关系。[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砀山酥梨”和“砀山金酥”梨果皮中克隆得到PbCYP86A1/B1基因后,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方法,利用烟草脆裂病毒(TRV)载体对目的基因进行沉默,分析对照组(TRV2-TRV1)和试验组(TRV-PbCYP86A1、TRV-PbCYP86B1)梨果皮表型、果皮色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木栓质组分的变化。[结果]将TRV-PbCYP86A1和TRV-PbCYP86B1注射到梨表皮后观察发现注射部位的木栓质层无法正常积累,表现为黄绿色,注射部位与周边果皮色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果皮色差值。q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梨果实相比,沉默PbCYP86A1和PbCYP86B1基因的注射梨果皮部位2个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木栓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PbCYP86A1和PbCYP86B1基因沉默均能显著抑制梨果皮中C16ω-羟基脂肪酸和C16 α,ω-二酸的合成,从而使木栓质总量减少。

    2025年11期 v.53;No.768 79-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林业科学·休闲农业

  • 甘孜州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树干含碳率分析

    吴富雨;文嫱;李元会;刘韩;刘燕云;

    采用干烧法对甘孜州不同流域、不同海拔、不同龄组的6种建群种树干含碳率进行了测量,分析其变化特征,为碳汇项目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种建群种树干含碳率分别为川西云杉49.00%,高山松51.54%,红杉49.66%,大果圆柏48.52%,山杨47.60%,白桦48.38%,均高于四川省参考值,但差值均在2.0百分点以内;金沙江流域树干含碳率总体偏低,与雅砻江之间无显著差异,大渡河流域与雅砻江、金沙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幼龄林树干含碳率与中、成熟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龄林、成熟林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大树干含碳率趋于稳定;低海拔树干含碳率与中、高海拔存在显著差异,中、高海拔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树干含碳率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甘孜州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时,根据项目边界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项目计入期提供指导意义,最大化地提高造林项目的碳汇量。

    2025年11期 v.53;No.768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

    郭浩帆;贾廷彬;杨家军;周泽峰;张磊;赵婉西;张荣琪;许银;陈星宇;罗雪;刘刚;宁宇;

    结合样线法与样方法,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进行水生植物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植物群落划分为不同群丛。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不同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宜宾段)共有植物63科159属229种,主要代表性植物包括火炭母(Persicaria chinensis)、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等。植物群丛可划分为“五节芒-芦苇群丛”“野胡萝卜-小蓬草群丛”“秋华柳-疏花水柏枝群丛”和“火炭母-棒头草-广布野豌豆群丛”。“野胡萝卜-小蓬草群丛”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群丛,“五节芒-芦苇群丛”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秋华柳-疏花水柏枝群丛”和“火炭母-棒头草-广布野豌豆群丛”。对保护区(宜宾段)水生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报道,揭示保护区(宜宾段)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多样性有严重影响,说明防止长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减少及控制外来植物入侵应成为保护区(宜宾段)管理的重点。

    2025年11期 v.53;No.768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地带性植被红鳞蒲桃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

    孙延军;唐晗梅;张娅欣;昝启杰;李伟;丁鑫;

    以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深圳地区3个保存相对完好的红鳞蒲桃群落进行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鳞蒲桃群落具有较强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格局,与其他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频度分布规律基本符合A>B>C>D>E或A>B>C≥D<E,说明群落人为干扰较小,保存较好。群落S_1和S_2下层立木较为丰富,还处于演替中期,S_3下层和上层立木均衡,处于演替稳定阶段。

    2025年11期 v.53;No.768 98-10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公众审美的国庆花坛色彩评价和优化

    王杰;张晓萌;马丽园;王山全;

    为优化国庆花坛色彩配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将色彩量化数据和美景度评价结果相结合,对花坛的色彩搭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回归分析中H_(17)对SBE有正向影响,主色相比例对SBE有负向影响;多重比较分析中,H_5比例、饱和度比例、明度比例、主色相比例均对SBE值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当降低H_5比例,可以提高SBE值;适当增加极低、低饱和度比例,降低高饱和度比例,更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减少低明度比例,增加高明度比例可以提高评价值;适当降低主色相比例,避免某种色相比例过多造成一个色系过集中。

    2025年11期 v.53;No.768 102-10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拟燃烧试验的四川省常见75种树种燃烧性综合评价

    钟金;泽仁斯郎;郑丽君;朱宇颐;秦超;桂林华;何晓成;阮若玉;贾娟;崔兴雷;

    通过模拟燃烧试验,对四川省75种常见树种的燃烧性进行了评估。模拟燃烧试验中,对每个树种的新鲜枝条进行燃烧,测试燃烧时的最高温度、点燃时间、燃烧时间和消耗比例,并将所得数据标准化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各树种的燃烧性。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之间的燃烧性存在显著差异,较高燃烧性物种有马尾松、高山栎、大桉、云杉等,燃烧性较低的物种有胡桃、头状四照花、李、欧洲甜樱桃等。对于燃烧性较高的树种,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散,而较低燃烧性的树种,则可以被用作潜在的防火树种。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四川省不同森林类型的火灾风险,也为防火物种的筛选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11期 v.53;No.768 106-11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路径特征与成因研究

    贺祥;张新宇;林佳卉;

    以贵州省典型民族村寨景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研究其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路径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西江苗寨旅游发展具有典型社区化路径特征,村民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融合一体,村民与景区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协同推进,注重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协同。青岩古镇旅游发展具有典型景区化路径特征,居民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完全分隔,旅游景观与设施完全旅游服务功能化,实施舞台化营销策略,注重传统建筑景观与文化的保护。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化发展,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要求高,社区居民权益意识强、参与积极性高,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途径,政府支持力度大等因素共同影响。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化发展,主要受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完善,距旅游消费需求市场近,历史建筑文化景观保护要求避免居民居住影响的保护措施,以及舞台化观赏营销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研究认为,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路径的发展受到区域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游客体验需求、文化资源持有者发展需求、旅游资源特征与保护措施要求等多因素影响,并表征出景区与社区空间结构、居民参与方式,以及文化保护措施等方面差异。

    2025年11期 v.53;No.768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感知视角下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提升策略研究——以豫北安阳马氏庄园为例

    殷静柯;贾琦;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豫北乡村地区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乡村旅游红色景区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安阳马氏庄园为考察对象进行场地调研,基于文化感知理论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文化感知的多维度、系统化的评价体系,通过文化感知评价结果分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4个维度提出了红色文化感知优化策略,进一步打造独具豫北地域特色的红色乡村旅游景区产品和项目,以满足公众的红色文化感知需求。旨在让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豫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赢得游客的文化认同,为豫北乡村旅游红色景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5年11期 v.53;No.76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植物营养

  • 不同药剂对菜豆炭疽病的防效研究

    兰桃芳;武佳玥;魏奇;刘恩科;郑少文;

    供试品种为早无筋架豆,人工接种菜豆炭疽病病菌。选用9种不同的药剂,分别为化学药剂(60%苯醚甲环唑、25%戊唑醇、80%代森锰锌)、植物源药剂(0.3%苦参碱、0.5%几丁聚糖、10%乙蒜素)、微生物源药剂(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200亿孢子/g解淀粉芽孢杆菌),研究9种药剂对菜豆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菜豆炭疽病最适防治药剂,为菜豆炭疽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药剂防效表现为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69.78%)>0.3%苦参碱(67.06%)>10%乙蒜素(65.70%)>80%代森锰锌(61.45%)>200亿孢子/g解淀粉芽孢杆菌PQ21(56.20%)>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54.37%)>60%苯醚甲环唑(52.03%)>0.5%几丁聚糖(43.41%)>25%戊唑醇(35.70%)。各类药剂对菜豆炭疽病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最好,建议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2025年11期 v.53;No.76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植物精油对烟草多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杨磊;王聪;胡心雨;邢云飞;向东;陈兴江;成志军;

    探索植物精油对烟草链格孢菌(赤星病)、尾孢菌(蛙眼病)和青枯雷尔氏杆菌(青枯病)的抑制效果,为烟草病害防治提供新的策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药敏片法,测定50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3种烟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月桂油、牛至油、肉桂油、没药油和肉桂酸在高浓度(100μL/mL)和低浓度(2.0、1.0μL/mL)下均能显著抑制链格孢菌的生长,其抑制率为100%;月桂油、牛至油、肉桂油、乳香油、没药油和肉桂酸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均能显著抑制尾孢菌的生长,其抑制率也为100%;肉桂油和没药油在抑制青枯雷尔氏杆菌生长方面效果最为显著,且其抑制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在低浓度下,10μL/mL的肉桂油对青枯雷尔氏杆菌生长抑制效果更好,抑菌圈直径达2.55 cm。肉桂油和没药油对烟草链格孢菌、尾孢菌及青枯雷尔氏杆菌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鉴于此发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植物精油的抑菌机制,并通过开展田间试验进行验证,同时加强安全性评估工作,以期更有效地加强烟草病害的防治策略。

    2025年11期 v.53;No.768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比较

    赵云霞;张学峰;唐艺婷;张凯;付佑胜;王礼俊;张帅;郭盼;陈澄宇;

    稻纵卷叶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明确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选取了3种化学农药和5种生物源农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农药150 g/L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优异,药后7、14 d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高于90%,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药后7、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高于80%;生物农药中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田间药效最好,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次之,这2种药剂与茚虫威相比,保叶效果稍差,但药后7和14 d的杀虫效果均高于90%,20%多杀霉素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14 d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也均高于80%,而8 000 IU/μL Bt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田间防效稍差。综上可知,除Bt外,所选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与化学农药相当,建议与茚虫威交替、轮换使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

    2025年11期 v.53;No.768 130-13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9种除草剂对花生田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吴明月;侯佳蓝;王书勤;栾春荣;刘宇辉;

    [目的]评价花生田杂草的除草剂不同防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3种播后芽前除草剂和6种茎叶除草剂对花生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50%乙草胺1 667 g/hm~2对花生田总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著高于960 g/L异丙甲草胺3 200 g/hm~2、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 200 g/hm~2,对花生安全性较低,影响花生的出苗率;10%精喹禾灵和108 g/L氟吡甲禾灵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差。40%灭草松水剂、10%乙羧氟草醚乳油、250 g/L氟磺胺草醚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好,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差,240 g/L甲咪唑烟酸水剂200 g/hm~2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效,但对花生有严重的药害且致花生显著减产。[结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单用、混用或分期配合施用,推荐50%乙草胺在播后芽前施药且适当降低浓度,喷施茎叶除草剂应将2种以上不同防除效果的茎叶除草剂混用或分期配合以高效广谱杀草。

    2025年11期 v.53;No.768 133-13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膨润土与生物炭配施对风沙土壤磷相关酶活性及供磷能力的影响

    龙青;赵雪淞;王力恒;高传俊;陈超;王雪松;

    研究了不同蒙脱石含量的膨润土和生物炭不同比例配施对风沙土壤磷相关酶活性、磷有效性及植物磷吸收量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磷相关酶活性和磷有效性以及植物磷吸收量和植物干重,且蒙脱石含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膨润土中蒙脱石含量为83.5%、生物炭施加量为1 200 kg/hm~2时效果最佳。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是影响植物磷吸收最重要的因子,PHY活性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与生物炭有关,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与膨润土有关,植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提高与生物炭和膨润土均有关;PHY和ALP对有效磷含量和植物磷吸收具有显著正效应。表明膨润土和生物炭配施可以通过提高风沙土壤ALP和PHY活性来提高土壤供磷能力,其中生物炭的贡献最大。合理选择膨润土中蒙脱石含量和生物炭施加量可以更有效地增加植物生物量。

    2025年11期 v.53;No.768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种绿肥对雪茄烟根际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唐铭欣;樊士军;黄德文;于法辉;马英姿;

    [目的]研究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苕子(Vicia villosa)2种豆科植物翻压对雪茄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紫云英翻压(Z1)、常规施肥减氮10%+紫云英翻压(Z2)、常规施肥+毛苕子翻压(M1)、常规施肥减氮10%+毛苕子翻压(M2)5个处理。于雪茄烟成熟期测定各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结果]各处理根际养分含量较CK显著增加,有机质增加6.44%~21.60%,碱解氮增加8.35%~12.16%,速效磷增加10.57%~17.48%,速效钾增加26.84%~45.67%,各绿肥翻压处理组间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绿肥翻压处理提高了烟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Z1、M1节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Z2、M2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更高。[结论]紫云英、毛苕子作为绿肥翻压还田能显著提高雪茄烟根际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等养分含量,增加烟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各组养分含量差异可能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有关。适当减施氮肥有助于提高烟株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

    2025年11期 v.53;No.768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复壮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晚樱生长的影响

    刘珍;王晓琪;尹舰霏;孙文;孙霏霏;赵爽;

    为探究不同复壮配方对玉渊潭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晚樱生长的影响,设置田美乐(TM)、根基堡(GJ)、古树复壮基质(JZ)3种试验处理并以常规养护对照,测定不同试验处理中的土壤理化指标、酶活力值和晚樱生长生理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了不同复壮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晚樱生长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复壮配方能显著提升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力值、降低土壤pH;GJ处理可以显著增加花量和降低土壤EC值;T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物生长量和降低土壤EC值;JZ处理可以显著提升土壤速效钾和速效镁的含量。综合灰色关联度评价系数来看,以GJ和TM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晚樱生长和提高开花质量。

    2025年11期 v.53;No.768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缓释肥及运筹方式对沿海地区水稻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

    徐海林;张祥;张立庚;袁宇钢;胡大鹏;

    为探明不同种类缓释肥及其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基肥一次性施入住商缓释肥750 kg/hm~2,追施尿素225 kg/hm~2,产量最高(8 883.2 kg/hm~2),生产用肥及施肥作业成本最低(3 547.5元/hm~2),综合效益最高。

    2025年11期 v.53;No.768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腐殖酸尿素追施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刘耀;曹艳;魏一苗;程捷;张丽霞;史鹏飞;吕玉虎;

    [目的]探究普通尿素及腐殖酸尿素追肥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不追施氮肥;L2追施普通尿素;L3追施腐殖酸尿素I型;L4追施腐殖酸尿素Ⅱ型。追氮量54 kg/hm~2(基肥和追肥的质量比7∶3),测定苗数、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氮素利用指标。[结果]施用基肥情况下,追施腐殖酸尿素117 kg/hm~2可有效促进小麦植株的苗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其中追施腐殖酸尿素Ⅰ型效果优于腐殖酸尿素Ⅱ型。[结论]追施腐殖酸尿素对弱筋小麦增产效果好于普通尿素,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2025年11期 v.53;No.768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源硒处理对弥勒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何平;焦洪鹏;吴吉利;麦顺之;冯先翠;江海燕;余磊;杨敏;

    [目的]探究外源硒处理对弥勒珠芽魔芋(以下简称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借助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外源硒处理下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并通过PICRUSt进一步解析相关群落的功能。[结果]外源硒处理同时增加了珠芽魔芋根际土壤内细菌群落的OTU丰度、特有细菌OTUs和群落多样性,其中OTU丰度及特有细菌OTUs分别是对照组的1.03和1.08倍。PCoA主坐标分析进一步发现外源硒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在第1主成分上发生了明显分离且间隔距离较远,表明2组间珠芽魔芋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外源硒处理组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鞘氨醇杆菌属、链霉菌属、芽单胞菌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外源硒处理后珠芽魔芋根际细菌群落的较多相关代谢功能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如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结论]外源硒处理会引起珠芽魔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有利于营造稳定和更多样化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2025年11期 v.53;No.768 161-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药用生物

  • 梵净山石斛林下仿野生抚育试验及其多糖和甘露糖含量测定

    程云;王海;谭善财;黄珍;梁玉勇;邓帮强;张远明;

    [目的]研究梵净山石斛林下仿野生抚育的生长特性及测定其多糖和甘露糖含量。[方法]采用林下吊盆、附树和附石栽培模拟梵净山石斛野生生境生长,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梵净山石斛多糖含量,柱前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甘露糖含量。[结果]林下吊盆抚育梵净山石斛株高、鲜重、干重显著高于附石、附树抚育(P<0.05);吊盆抚育梵净山石斛多糖和甘露糖含量分别为20.41%、14.23%,与附石、附树梵净山石斛比较,吊盆抚育梵净山石斛多糖和甘露糖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林下吊盆抚育是梵净山石斛仿野生抚育及优质高产栽培的有效方式。

    2025年11期 v.53;No.768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棘枝干总黄酮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徐炫;谌燕;陈荫;

    以沙棘枝干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研究其对酒精性肝损伤(ALI)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沙棘枝干中总黄酮含量为0.64%。沙棘枝干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频率50 kHz、功率200 W、提取温度55℃、液料比23∶1、乙醇浓度61%、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4.19 mg/g。采用X-5大孔树脂纯化富集总黄酮,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40%乙醇纯化产物抗氧化性最好,其中DPPH、ABTS、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3.17、37.06、792.51和262.42μg/mL。细胞试验表明沙棘枝干总黄酮能有效减少乙醇对HepG2细胞的损伤,通过Keap1/Nrf2/HO-1通路,保护HepG2细胞。

    2025年11期 v.53;No.768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贮运加工·检测分析

  • 光质和光强对雪茄茄衣烟叶晾制过程中颜色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陈礼瀚;杨月先;付庆灵;吴哲宽;余振;杨艳华;张晓亮;赵家兴;饶雄飞;

    光照不仅影响烟叶色素合成与分解,还影响烟叶外观形态及颜色,但目前缺乏光照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品质影响的研究。以雪茄楚雪26(CX26)为材料,设置不同光质和光强,分别为常规晾制(CK)、红光(R30)、黄光(Y30)、蓝光(B30)、绿光(G30)、白光(W30),以及白光5(W5)、10(W10)、15(W15)、20(W20)、30 W(W30),研究各处理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烟叶颜色变化、色素含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均会加速烟叶变黄变褐,增加烟叶变褐指数,其中R30和B30变褐指数分别为80.0%、63.7%,显著高于其他光质处理。适当光强(W15)可加深烟叶颜色,晾制结束后,W15处理的烟叶总色差值(ΔE)为25.3,其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分别为47.5、9.6、30.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常规晾制相比,光照处理加剧烟叶丙二醛(MDA)的积累,且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光照处理加速烟叶萎缩,降低叶面、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适当的光照可提高烟叶品质,为优化雪茄烟叶晾制工艺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No.768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光皮木瓜皮纯露成分鉴定及功效研究

    张芳;花俊丽;郑智博;孟现星;张昱;马丹妮;程嘉俊;

    [目的]鉴定光皮木瓜皮纯露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在化妆品领域的潜在功效。[方法]以陕西省白河县出产的光皮木瓜为原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光皮木瓜皮纯露,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评估其保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结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从光皮木瓜皮纯露中鉴定出91种主要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占主导地位,尤其是9-癸烯酸丁酯含量尤为显著。这些丰富的化学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了光皮木瓜皮纯露独特的香气特征,包括果香、青草香、花香、柠檬香等香气元素。在功效方面,光皮木瓜皮纯露的保湿性能与4%~5%甘油溶液相当,显示出良好的保湿效果。同时,光皮木瓜皮纯露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均与10~15 mg/L抗坏血酸溶液相当。[结论]光皮木瓜皮纯露不仅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还具备保湿功能及抗氧化潜力,这些特性使其在化妆品领域尤其是保湿及抗氧化护理产品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11期 v.53;No.768 187-19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农业气象

  • 黔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化利用研究

    刘勇;廖燕;黄培东;朱俊卿;罗君灵;

    黔北地区作为贵州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些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然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黔北传统村落面临着人口外流、建筑老化、文化遗失等挑战。研究黔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活化利用策略,通过微更新与轻改造、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居民参与与社区共治等方式,可以提升村落的整体形象和居住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768 192-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与实践——以凤冈县金鸡社区村庄规划为例

    杨钊;王先庆;李世刚;刘汉武;曾晓林;林德洪;汤浪丽;

    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以凤冈县金鸡社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收二评三调四规五论”的“五步走”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并基于相关上位规划的指引、村庄本底和村民诉求等,对金鸡社区“三生”空间的优化、特色产业的壮大、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等进行了研究,合理划定了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旨在为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53;No.768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喀则市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平措次旺;格桑卓玛;索南才吉;次白;珠杰桑布;

    利用日喀则市7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23年气象数据和19个国家级无人气象站点2016—2023年气象数据,在统计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采用≥5℃积温、≥5℃积温日数、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作为枸杞生长气候适宜性区划的指标。基于GIS技术平台和空间插值分析,结合日喀则市的气候特征,将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可种植区、不适宜区3个等级。适宜区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的拉孜、谢通门南部、桑珠孜区、白朗、仁布等地;可种植区位于南木林和江孜一带;不适宜区位于日喀则市南部和西部各高海拔地区。近年来,日喀则市增温显著,≥5℃积温日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这有利于枸杞整体的生长发育,改善生育期的热量条件,使枸杞树的萌芽期提前,总生育期延长。结合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日喀则市整体上呈现出暖干化趋势,未来适宜枸杞种植的区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2025年11期 v.53;No.768 204-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因素对西辽河平原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齐佳睿;刘晓芳;王文迪;郭方亮;查干哈斯;周祎;罗车力木格;苏日娜;包哈斯;张智勇;

    从西辽河平原2012—2021年红小豆单产中分离出气象产量,结合同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定量分析气候因素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2021年5—9月西辽河平原的气温基本保持在21.3℃左右;年际波动不超过2.0℃。近10年来西辽河平原5—9月日照时数平均为1 150 h, 5—9月降水量平均为385 mm。2012—2021年西辽河平原红小豆产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2017年红小豆产量为10年内最高,达到1 972 kg/hm~2,是2015年的2.7倍。2017—2021年红小豆产量均超过1 400 kg/hm~2。气候因素对红小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均为正相关。其中气温与红小豆产量相关性显著,气温是对红小豆产量影响的主导因素。

    2025年11期 v.53;No.768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农业信息

  • 长江经济带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刘洋;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进行测算,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技术进步在该经济带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值为0.520,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区域中,上游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最大,下游位居第二,中游则最低。各省(市)中,上海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最高,重庆市次之,湖南省和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最低。(2)普惠金融对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3)农业技术进步在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来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游和中游产生促进作用,通过降低农业技术进步来对下游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2025年11期 v.53;No.768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研究

    覃丝雨;刘波宏;王庆;

    利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2020年数据,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数字素养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数字素养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数字素养提升后通过资源聚集和社会网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字素养显著提高女性、非兼业农户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据此,建议从数字乡村建设和提升农户素养两方面着手,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768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商兴农”背景下电商平台规模与农产品价格波动关联研究

    谢婷;尹紫璇;

    为了探寻电商平台规模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和具体表现,以电商平台规模势力为变量,使用耦合关联度模型进行探究,为完善农产品价格市场管理体系提供帮助。结果表明:电商平台规模与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表现为高度耦合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电商平台规模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耦合关系大致沿“东-中-西”的路径逐渐减弱,东部发达地区电商平台规模扩张将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加,而西部内陆地区则相反。

    2025年11期 v.53;No.768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管理·农业教育

  • 基于多源数据的县乡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现状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

    文碧启;

    基于2024年怀化市老年常住人口数据、2024年怀化市养老服务设施数据和养老服务设施POI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分析不同层级(规模)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村域(社区)级层面呈现离散的点状分布格局,表现“均匀式”羸弱态势;乡镇级层面呈现链状环形片状空间布局模式,表现为不均衡分布;县域级层面呈现单核心空间布局模式,表现为基本均衡格局;全域级整体层面呈现辐射片状空间布局模式,与怀化市空间发展结构的契合度较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政府政策上加强完善村域(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点的建设,推进符合农村乡情的养老模式;组织衔接上激活村两委村级服务效能,结合农村资源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观念上破除农村老人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加快培育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

    2025年11期 v.53;No.768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对山东省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研究

    刘春强;杨勇;肖敏;王新宇;

    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对土地出让面积与出让价格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回归模型,分析了2011—2021年山东省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对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土地出让面积和出让金额差距显著;山东省土地出让行为呈现明显地域特征,出让面积与出让金额空间错位严重;长期来看,“贷转债”政策对土地出让面积与价格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债转禁”政策在土地出让面积方面则未显现出明显的效应。基于新政策和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山东省土地储备转型和融资创新路径。

    2025年11期 v.53;No.768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沿海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宁波为例

    张弦;李博亚;徐志豪;

    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在解决现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和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增长,把握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切实保障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行稳致远,成为新的挑战。以宁波为例,立足沿海发达地区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开展的典型特征,结合行业发展形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5年11期 v.53;No.768 248-2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齐鲁乡村振兴样板研究——以山东省莱阳市南官庄村为例

    巩玉玲;刘迎华;石媚山;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是缓解乡村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流失,治愈“乡村病”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理论,提出乡村振兴土地优化原则和空间配置规则,结合山东省莱阳市典型案例村进行实证研究,为乡村土地要素的功能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2025年11期 v.53;No.768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嵌入性治理: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路径分析——基于柳州市L村的调查

    徐莺;李乃荣;

    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行动受多重关系的影响,推动农民有效参与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柳州市L村水环境治理实践中,通过政治、制度和认知等要素的嵌入,充分发挥农民治理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嵌入政治要素为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提供政治基础;嵌入制度要素为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确立规则;嵌入认知要素强化农民水环境治理参与意识。上述治理要素的嵌入和共同作用,为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5年11期 v.53;No.768 257-25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謇早期农业现代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王格格;刘兵;

    实业家张謇把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当作振兴农业的基础,他主张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农情,从“供给保障、科技装备、经营体系、产业韧性、竞争能力”5个方面来革新传统农业。张謇的农业实践为当下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2025年11期 v.53;No.768 260-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意蕴·短板与实践路径

    向道艳;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流通、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等方式,在赋能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着要素流通不畅、数字人才匮乏、设施基础薄弱、治理能力不足、数字应用不强等短板。而新质生产力在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乡村建设中有着巨大潜力,应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人才,整合“新”资源,使用“新劳动工具”,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以“新质态”达到“新质效”,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53;No.768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卓越创新能力培养的果树栽培学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迟丽华;赵靖;王秋竹;

    在园艺一流专业建设和新时代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结合社会和果业发展对果树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践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校企融合和科研创新促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构建了果树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有效推动应用型高校园艺学科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11期 v.53;No.768 267-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推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研究

    师银燕;

    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基层输送乡村治理人才的重要使命,且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高校在助力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动力、激励和约束不足的问题。为加强与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高校需从思想引领、激励驱动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其在乡村治理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参与效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25年11期 v.53;No.768 27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周颖佳;刘浩源;

    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高职教育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构建高质量农业高职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然而,服务情怀淡然、服务能力薄弱、服务方式单调、服务板块失衡是服务困境所在。针对这4个问题和“五个振兴”,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为:增强“三农”认同感以厚植服务情怀,培育三支队伍、提升两个能力以夯实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机制以保障形式扩充,填补失衡板块以深化“五个振兴”。

    2025年11期 v.53;No.768 274-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新”融合“耕读”型课程体系评价——以安徽农业大学园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体系为例

    李春涛;盛玉琦;詹志楠;徐斌;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的融合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时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更是积极响应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关键战略举措。耕读教育和园林艺术都是我国卓越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则是传承中国式教育的核心载体。以安徽农业大学园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课程体系为例,运用EpiData 3.0和SPSS 26.0软件,通过问卷调查法评估园林专业“四新”课程体系满意度、理论课程教学成效和实践课程教学成效,并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园林专业“四新”课程体系目标、实施手段和实施重点“满意”的占比均在60%及以上,说明该课程体系符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要求。园林专业“四新”课程体系满意度与理论课程教学成效、实践课程教学成效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理论课程教学成效和实践课程教学成效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该“四新”融合“耕读”型课程体系研究为高等农林院校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2025年11期 v.53;No.768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