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综述

  • 玉米跨膜蛋白ZmLAZ1家族的信号肽鉴定与分泌功能分析

    刘柄良;刘名荣;陶阳;王新惠;

    [目的]探究玉米Lazarus 1(LAZ1)蛋白的生物功能和信号肽特性。[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ZmLAZ1家族的9个成员的跨膜结构特性和信号肽,利用pSUC2载体和具有蔗糖酶分泌缺陷的酵母菌株YTK12对其信号肽分泌功能进行验证。[结果]ZmLAZ1家族的所有成员N端均含有高概率的跨膜螺旋区,其中ZmLAZ1-2、ZmLAZ1-3、ZmLAZ1-4、ZmLAZ1-5、ZmLAZ1-7和ZmLAZ1-9预测具有信号肽。酵母分泌试验进一步证实了ZmLAZ1-7的信号肽具有分泌活性,ZmLAZ1-7信号肽融合蛋白的酵母转化子能够成功分泌蔗糖酶,将棉子糖分解为单糖。[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ZmLAZ1家族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玉米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玉米基因功能研究及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20期 v.53;No.77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过表达CGLD27 LIKE影响拟南芥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胡丽娟;梁岗;

    [目的]探究拟南芥中CGLD27 LIKE(AT5G11840)蛋白在类胡萝卜素合成中的进化起源、亚细胞定位及功能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和光保护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CGLD27 LIKE起源与进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GLD27 LIKE过表达植株,并测量过表达植株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基因表达和过表达植株中光合色素含量。[结果]CGLD27 LIKE起源于蓝藻门且在光合生物中高度保守,定位于叶绿体。过表达株系表现矮化、黄化及育性降低,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白化表型具有光依赖性:短日照下加重,持续光照则部分恢复。qRT-PCR显示限速酶编码基因PSY和下游LCYb表达下调,而PDS和ZDS显著上调,提示类胡萝卜素合成存在反馈调节。[结论]CGLD27 LIKE作为进化保守的叶绿体定位蛋白,可能通过调控PSY表达负向调节类胡萝卜素合成,其过表达会破坏光保护机制并影响植物发育,这为作物抗逆性和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靶点。

    2025年20期 v.53;No.777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麦倒伏原因及抗倒伏研究进展

    林霞;张文涛;陈爱群;黄鑫;艾红玉;张斌;朱昱;

    小麦倒伏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小麦倒伏的原因、倒伏评价指标以及小麦抗倒伏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从小麦抗倒伏性品种遗传改良和栽培两个方面,指出提高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措施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在品种改良方面,应注重田间茎秆质量快速评价标准的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改良小麦抗倒伏性状方面的应用;在栽培措施方面,因地制宜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协调高产和抗倒性,以期为小麦高产抗倒伏品种改良和栽培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53;No.777 15-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艺·园艺

  • 春玉米籽粒脱水速率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卢佳锋;曹凯;周雅楠;曲隽永;陆明玥;芦春光;付新尧;黄洋;王诗瑶;包海柱;

    [目的]探究春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效应。[方法]使用脱水速率差异大的2个品种NP118和MO17为亲本正反交构建的P_1、P_2、F_1、F_2、B_1和B_2 6个世代群体,通过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籽粒脱水速率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正反交中F_1代平均脱水速率最快,F_2代群体均呈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特征,春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最佳遗传模型是加性-显性-上位性(PG-ADI)多基因遗传模型,非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在各分离世代稳定遗传,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春玉米籽粒脱水速率性状的关键基因,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新品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2025年20期 v.53;No.777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油莎豆种子萌发特性对不同浸种时间的响应研究

    闫建国;柳振宇;刘飞;包海柱;王诗瑶;

    [目的]探究浸种时间对油莎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宜时长。[方法]设置0(CK)、24、48和72 h共4个浸种时间梯度,通过光照培养室盆栽试验测定种子的出苗率及相关性状。[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浸种时间对油莎豆种子的萌发及根芽性状指标影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浸种24、48和72 h均能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其中以48 h处理的效果最佳,各项萌发与生长指标均达到峰值。当浸种时间超过48 h后,各指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抑制效应。出苗率测定结果进一步验证,浸种48 h最利于油莎豆出苗。[结论]浸种48 h为油莎豆种子的最适浸种时间。研究结果可为缩短油莎豆育苗周期、提高田间成苗质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2025年20期 v.53;No.777 22-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麦系列品种遗传改良及主要产量品质性状分析

    王映红;马华平;李晓航;付亮;董昀;

    以新麦45、新麦58、新麦65等品种为材料,研究近年来新麦系列品种遗传改良现状及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新麦系列品种主要来源于新麦主推品种或优良中间材料的进一步改良,强筋和中筋品种的产量水平相当,条锈病和纹枯病抗性较好,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是强筋品种的决定性和限制性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时,全部品种分为强筋和中筋两大类群,类群间品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新麦系列强筋品种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

    2025年20期 v.53;No.77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玉米浅绿叶突变体zmlg1的苗期表型鉴定

    李丹;曲匡正;陆晓春;朱振兴;

    叶绿素作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量的基因参与了叶绿素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任何基因的突变都会影响叶绿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叶片的叶色及生长发育。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玉米叶片变浅与叶绿体结构、叶绿素代谢和光合作用间的关系,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了玉米浅绿叶突变体zmlg1,对其苗期的光和参数和色素含量进行了的测定,与野生型相比,测定结果均明显降低。对叶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对玉米浅绿叶突变体zmlg1苗期表型特征进行研究可进一步发掘和鉴定叶色突变相关基因,对叶绿素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材料支撑。

    2025年20期 v.53;No.777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4年)

    郑曙峰;

    从棉花种植、棉花利用、技术进步、存在问题等方面对2019—2024年安徽省棉花产业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发展前景、发展策略等进行了展望和探讨,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咨询提供科学依据,为棉花相关产业主体提供发展思路。

    2025年20期 v.53;No.777 37-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宁南山区红梅杏不同发育期抗寒性评价

    李芳红;吴国平;张婍;吴苗;周丽蕾;郭军伟;

    为探索宁夏红梅杏不同发育期的抗寒性,提高红梅杏园地春季霜冻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霜冻灾害损失。采用人工霜冻试验箱模拟低温环境,于红梅杏露蕾期、盛花期和幼果期各设置4个温度处理,分别持续1 h,并测定各时期抗寒性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和CAT、SOD活性这6个抗寒性指标能够作为评价红梅杏抗寒性的指标;红梅杏3个发育期中抗寒性最强的为露蕾期,可抵御-4.5~-4.0℃的低温;抗寒性最弱的为幼果期,受冻的敏感温度在-2.5~-2.0℃;处于中间水平的为盛花期,可抵御-3.5~-3.0℃低温。

    2025年20期 v.53;No.77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耐盐甜瓜品种筛选及其生理响应分析

    陈宇;杜金伟;姜伟;薛国萍;白红梅;朱春侠;付崇毅;韩静宇;

    旨在系统筛选内蒙古地区主栽甜瓜品种的耐盐性,解析其生理响应机制,为耐盐品种选育及盐碱地栽培提供理论支撑。以11个甜瓜品种(甜玉香王、新选白沙蜜、全福B35、蒙甜瑞香、金冠、棒九、粒尔甜9号、唯爱、茂华甜妃、林甜馥玉、林甜111)为试材,设置盐胁迫处理(NaCl浓度200 mmol/L,持续50 d),测定甜菜碱、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MDA)含量,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不同品种生理响应差异显著。林甜馥玉在盐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42.42%,MDA含量下降11.97%,表现出优异的蛋白质稳态维持能力与细胞膜完整性,为综合耐盐性最强的品种;林甜111可溶性蛋白降幅仅为10.62%,MDA含量降低7.90%,亦表现出较强耐盐能力;全福B35与蒙甜瑞香在脯氨酸积累方面表现突出,增幅分别为125.79%和304.00%,同时膜系统受损较轻,属于耐盐性中等品种;新选白沙蜜虽脯氨酸积累极显著(增幅752.60%),但可溶性蛋白降幅达53.24,显示其代谢平衡能力较弱;甜玉香王甜菜碱含量上升19.69%,但可溶性蛋白下降33.64%,限制其整体耐盐性。茂华甜妃脯氨酸含量下降56.12%,粒尔甜9号MDA含量上升24.15%,均表现为盐敏感型。综合生理指标表明,林甜馥玉和林甜111为内蒙古地区优势耐盐品种,其耐盐性主要依赖于渗透调节物质积累、蛋白质代谢稳定及生物膜结构维护等多机制协同作用。该研究系统评价了内蒙古甜瓜地方品种的耐盐性差异,为区域盐碱地甜瓜栽培及耐盐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20期 v.53;No.777 52-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源6-BA对不同蝴蝶兰品种开花性状的影响

    张敬奇;曲晓慧;邵和平;赵龙;张宁宁;

    以8个蝴蝶兰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昼温25~28℃、夜温16~18℃的环境中培养,于试验第1天与第14天各喷施一次70 mg/L 6-BA,分析不同蝴蝶兰品种在花梗数、花蕾数、花朵数、花梗与花朵发育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外源6-BA对蝴蝶兰开花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6-BA对不同蝴蝶兰品种开花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6-BA处理能显著增加“可达鸭”“LL29”“V3”与“醉仙”4个蝴蝶兰品种的花梗数,促进花梗生长,增加花朵数与花朵直径,提升蝴蝶兰的观赏价值;“甜格格”“悠然”“安娜”与“阿玛”在6-BA处理后,花梗数、花蕾数与花朵数均减少,花梗与花朵发育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适宜外源激素种类与浓度还需进一步探索。

    2025年20期 v.53;No.77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SR的14份西番莲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谢敏霞;何荧;杨妙贤;梁红;黄振洪;周玲艳;

    利用17对SSR引物对14份西番莲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经SSR引物筛选,获得5对扩增带清晰、明亮、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3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DNA条带为33条,多态性DNA条带百分率为76.74%;每对引物约扩增出4~9条多态性条带,平均为6.6条。利用SSR扩增结果构建0,1矩阵表,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7;基因多样性的平均值为0.806,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728。利用非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得出14份种质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4,14份西番莲种质以0.75为阈值可分为3大类。

    2025年20期 v.53;No.777 59-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整形方式对A17葡萄品质的影响

    赵豪豪;张晓荣;侯丽君;努尔斯曼·土热普;马海军;

    [目的]探究A17葡萄品种引种至宁夏种植的适应性,为A17在宁夏日光温室引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日光温室中对引入的A17 2年生葡萄品种分别采用棚架T形、篱架T形和篱架H形3种整形方式,并运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及生理生化方法等,测定该品种光合特性、萌芽率、结果枝率、可溶性固形物和果皮色泽等参数。[结果]3种不同整形方式,A17葡萄的生长天数均大于160 d;棚架T形整形方式的根颈周长最大,生长速度也最快;棚架T形整形方式A17葡萄的萌芽率和结果枝率高于另外2种整形方式,分别为90%和80%;篱架T形的可溶性固形物最高,为21.70%;棚架T形单穗重和单粒重均最大,分别为0.368 kg和2.717 g;棚架T形果形指数最高,为1.52,在3种整形方式中,硬度最高、口感最好的为棚架T形整形方式,显著高于其他2种整形方式;在转色期,棚架T形整形方式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与另外2种整形方式差异显著(P<0.05)。在成熟期,3种整形方式对叶片气孔导度(G_s)和C_i无显著影响(P<0.05),篱架H形整形方式在光合性能方面优于其他2种整形方式。[结论]鲜食葡萄品种A17在宁夏葡萄产区可以进行引种并示范推广,其日光温室栽培适合整形方式为棚架T形。

    2025年20期 v.53;No.77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环境

  • 不同肥料与饲料对稻-禾虫共作模式中水稻及禾虫产量的影响

    杜文艳;曾丽媛;王志超;杨雅琳;沈斌斌;

    [目的]聚焦于创新的稻-禾虫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探究3种肥料及1种饲料对该模式下禾虫的产量作用效果。[方法]设置空白对照(CK)、尿素+磷酸二氢钾(U+MP)、多功能碳源营养液+辅酶营养液(CS)、中鸡配合饲料(CF)、生物有机肥(OF)5个处理,对不同盆栽中禾虫收获时的产量、禾虫存活率和禾虫重量有无增加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在水稻产量方面,不同处理对其构成因素影响各异,U+MP处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为254.17×10~4穗/hm~2,但结实率等指标欠佳,产量为1.88 t/hm~2。CS处理每穗实粒数表现较好,产量达2.16 t/hm~2。OF处理各项指标较均衡,产量为2.07 t/hm~2。CF处理综合优势明显,有效穗数、结实率等指标良好,产量最高,达2.53 t/hm~2。在禾虫产量上,U+MP、CS、OF、CF处理的收获重量与CK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CF处理收获重量最高,达44.59 g,增重0.18 g,存活率为82.50%;OF处理次之。而CK处理禾虫收获重量仅8.68 g,增重为负。[结论]CF处理在提升水稻和禾虫产量上效果最佳,为稻-禾虫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化及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0期 v.53;No.77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巢湖武都圩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

    焦团理;彭苗枝;秦先燕;

    为了合理运筹科学的肥水管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监测农户水稻田常规施肥后氮磷浓度,研究巢湖武都圩施肥后水稻田田面水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入基肥后,TN、NH_4~+-N浓度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7 d后趋于稳定;施入分蘖肥后3~10 d, TN、NH_4~+-N浓度逐渐降低,7 d后趋于稳定;施入基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解性磷(DP)、颗粒态磷(PP)的浓度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P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后下降,于7 d后趋于稳定;施入分蘖肥、穗肥后,虽没有施磷肥,由于施肥过程会扰动土层,田面水TP浓度也会出现变化。施入基肥和分蘖肥后7 d内是控制巢湖武都圩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施入基肥后7 d内是控制巢湖武都圩稻田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2025年20期 v.53;No.77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木纤维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抗侵蚀性的改良效应研究

    张永康;贠宏伟;

    [目的]探讨木纤维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特别是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分保持特性以及增强抗侵蚀性能方面。[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木纤维添加量处理(0%、3%、8%、15%),系统分析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容重及抗侵蚀性能的动态变化。[结果]中等剂量木纤维(8%)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显著降低土壤pH至7.35,提升交换性酸含量至5.51 cmol/kg,优化土壤容重至1.30 g/cm~3,同时使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35.2%和41.8%。木纤维的改良效应存在剂量阈值,过量添加(15%)会削弱土壤结构稳定性。[结论]该研究为木纤维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了其通过调控酸碱缓冲体系、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及平衡孔隙结构的综合作用机制。

    2025年20期 v.53;No.77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生物技术

  • 翼甲鲶属鱼类全球入侵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耿庆华;啜微微;郑晓聪;万超;杨爱馥;蒲静;

    翼甲鲶属鱼类(Pterygoplichthys)原产于南美洲的河流,其属内有几种物种作为观赏鱼已被商业化养殖,通过贸易等途径引入其他地区,并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建立了入侵种群。它们通过水产养殖、水族馆贸易等途径得到扩散和传播,对各地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翼甲鲶属鱼类,阐述了翼甲鲶属鱼类分类地位、包含物种清单及其目前在全球入侵现状,探讨其独特的生存机制和入侵优势,同时分析了该属作为外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和策略建议,以期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及制定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和借鉴。

    2025年20期 v.53;No.77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六安市“稻+虾+螺”综合种养模式技术研究

    吴利;何魁;李为;高韵;章翠;赵晶秋;廖祎雯;刘洁;

    “稻+虾+螺”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间和空间开展水稻、虾和田螺生态健康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可以实现“一水多用”和“一地多收”,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阐述了安徽省六安市无环沟“稻+虾+螺”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环境工程建设、水稻栽培管理、虾螺投放及管理等技术措施,于2023年5和10月分别对小龙虾和田螺进行捕捞和产量统计,比较了“稻+虾+螺”共作与常规稻作、“稻+虾”和“稻+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螺”综合种养模式小龙虾产量1 095.0 kg/hm~2,田螺产量2 821.5 kg/hm~2,稻米产量9 570.0 kg/hm~2,产值和利润分别为105 984.0、79 629.0元/hm~2,其经济效益最高。“稻+虾+螺”综合种养模式可显著提高稻农的经济收入。

    2025年20期 v.53;No.777 84-8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7噬菌体培养及纯化工艺研究

    李玲;祝博森;朱婷;钟睿;孙田野;林晗;洪伟鸣;徐海;

    为降本增效,制备高品质T7噬菌体,分别开展培养及纯化工艺研究。绘制BL21大肠杆菌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优化T7噬菌体最佳接种时间以及最佳接种MOI。大量扩增T7噬菌体,通过超滤浓缩和PEG沉淀纯化噬菌体颗粒,再经Triton X-114变温萃取去除内毒素。结果显示,BL21在转接培养后2.5 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在对数后期以MOI=10~(-4)接种T7噬菌体,子代噬菌体产量可达到6.47×10~(10) PFU/mL。通过超滤浓缩可以有效浓缩T7噬菌体颗粒,同时去除约90%的内毒素,PEG沉淀可从浓缩液中回收约90%的噬菌体颗粒,且有效去除大部分宿主蛋白,但不能完全去除内毒。经3次Triton X-114变温萃取,最终收获的T7噬菌体产物中内毒素含量降至55 UE/mL。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T7噬菌体的培养条件可以实现高效扩增,联合使用超滤、PEG沉淀和Triton X-114萃取等工艺能够制备高纯度T7噬菌体颗粒。

    2025年20期 v.53;No.777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银杏雌雄株性别鉴定的SCAR分子标记筛选

    葛祥菡;刘晓晨;郝梓萌;魏僮;汤海霞;刘振宁;霍如雪;

    首先对已报道的用于银杏雌、雄株性别鉴定的SCAR标记进行了评估,发现现有的SCAR分子标记受限于PCR反应条件以及银杏品种、生境等,易导致假阳性,难以满足生产实践的要求。基于已鉴定出的银杏雌雄株性别连锁的RAPD、ISSR和SRAP标记,开发了19个新的SCAR标记,经银杏雌雄株DNA混池筛选、SCAR-PCR退火温度优化,以及单株验证,筛选出适用于银杏雌雄株性别早期鉴定的1对SCAR标记S1478-F5/S1478-R5,鉴定准确性可达到100%。该研究结果能够为银杏雌雄株种质资源的早期选择与优化配置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2025年20期 v.53;No.777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普通烟草VOZ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崔露莹;燕思凡;文晓阳;李东徽;苏宗亮;吴文琪;

    对烟草VOZ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包括进化分析、保守基序分析、共线性分析等方法解析烟草VOZ家族成员的潜在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从烟草中鉴定出4个NtVOZ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烟草、拟南芥等植物21个VOZ蛋白被划分为5个亚群,其中,NtVOZ1、NtVOZ2、NtVOZ3和NtVOZ4均属于Group V,与番茄同属一个亚群,且亲缘关系较近。对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表明,每个亚群都有相对保守的基序结构,且同时含有Motif 1、Motif 3、Motif 4、Motif 6、Motif 10。基因结构较为相似,含有4~5个CDS和3~5个内含子。此外,NtVOZ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现各种与胁迫、激素和光响应的调控元件。表达谱分析表明,NtVOZ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上有一定差异,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2025年20期 v.53;No.777 99-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林业科学·休闲农业

  •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林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

    吴际通;霍达;郭欢;

    以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覆盖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气候和环境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PLUS模型分析了近40年来林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40年来贵阳市林地面积呈持续扩张趋势,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41.88%提升到2005年的48.02%,再到2023年的50.60%,林地总体扩张趋势逐渐放缓;林地的变化主要是与耕地之间的转换,耕地转为林地面积占新增林地面积比例从1985—2005年的98.15%变为2005—2023年的98.05%,林地转为耕地占林地减少面积的比例从98.48%下降为95.76%;坡度、高程和年均降水量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林地面积扩张的主要因素。

    2025年20期 v.53;No.77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客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行为意向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西江苗寨“高山流水”敬酒场域游客的视角

    吴通宜;蒋焕洲;李军;杨廷锋;余洋;谢双玉;

    游客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和行为意向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究三者之间作用路径关系,对目的地旅游产品运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体验西江苗寨“高山流水”服务产品的游客为实地调查对象,构建以感知价值为前置变量,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行为意向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AMOS软件对该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价值的3个维度仅对地方依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地方认同和游客行为意向不存在直接效应;在地方依恋两维度中,地方依赖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地方认同,且地方依赖仅通过地方认同维度间接影响游客行为意向。据此表明,地方依恋在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2025年20期 v.53;No.77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1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时珍文化符号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龚巧敏;

    在当前文旅融合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将李时珍文化符号融入乡村民宿设计中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应从中医药文化符号、人文文化符号、道教文化符号、养生文化符号4个方面实现李时珍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呈现,并在李时珍文化与民宿的融合设计中遵循功能合理化原则、体验多样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整体化原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本草民宿”设计实践。

    2025年20期 v.53;No.777 115-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内蒙古的田野调查

    苏日娜;

    休闲农业作为融合生产、生态与文化的综合产业,对促进农牧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内蒙古休闲农业面临产品同质化、经营管理粗放、生态保护不足等内部问题,以及政策扶持有限、基础设施滞后、人才短缺等外部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经营管理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外部支持力度,涵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旨在为内蒙古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5年20期 v.53;No.777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创新转化研究

    熊礼明;王晖;

    紫鹊界梯田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我国南方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推进,紫鹊界梯田面临着景观破碎化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挑战。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探讨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总结了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和价值,从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3个维度识别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并构建景观基因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转化、农业科技融合、旅游体验升级的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创新转化路径,并从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提出创新转化策略。

    2025年20期 v.53;No.777 122-12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植物营养

  • 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吕敏;吴益东;卫甜;杨倩;朱锦磊;

    选用6个江苏常用且抗蚜性未知的小麦品种,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禾谷缢管蚜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情况。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镇麦9上饲养的禾谷缢管蚜的体重差、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繁殖力最高,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短;扬麦34上饲养的禾谷缢管蚜的体重差、繁殖力、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低,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长。因此,禾谷缢管蚜最适宜在镇麦9上生存,最不适宜在扬麦34上生存,扬麦34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最强,但其抗性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扬麦34的抗蚜性奠定了基础。

    2025年20期 v.53;No.777 126-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玉溪市红塔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和杀菌剂抑菌效果研究

    范文红;王远丽;冯翠萍;顾兴波;

    分离鉴定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测定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从玉溪市红塔区草莓种植田采集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标样,分离鉴定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引起红塔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种复合群中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为0.065 5 mg/L,其次是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EC_(50)分别为0.141 4和6.560 mg/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醚菌酯,EC_(50)为30 483 mg/L。

    2025年20期 v.53;No.777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4种颜色黏虫板对烤烟大田昆虫的诱集效应研究

    胡加云;马柔;沈燕金;农加元;李鹏飞;陈华保;

    [目的]评估新型色号玫紫色(C0M49Y9K0)以及其他颜色黏虫板对烤烟大田害虫的诱集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烤烟绿色防控示范区设置黏虫板,开展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诱集到的昆虫共8目18科21种,总计14 690头,其中,6种目标害虫烟蚜(Myzus persicae)、烟粉虱(Bemisia tabaci)、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烟蓟马(Thrips tabaci)、黄蓟马(Thrips flavus)、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共计7 060头(占48.06%),非目标害虫5 566头(占37.89%),以及益虫2 064头(占14.05%);不同颜色的黏虫板对目标害虫、非目标害虫及益虫的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蓝色(C100M0Y0K0)对目标害虫诱集能力最强;黄色(C0M0Y100K0)对益虫的诱捕占比较高,应适时适地选择性使用。玫紫色(C0M49Y9K0)、蓝色对蓟马诱集效果显著,蓝色黏虫板对黄蓟马的诱捕数量高于其他处理;黄色和绿色(C100M0Y100K0)对烟蚜、烟粉虱、烟盲蝽效果较好;4种颜色对南美斑潜蝇均无显著防效。该研究结果为科学使用黏虫板防治烤烟田间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20期 v.53;No.777 134-13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土壤养分相关性的涪陵烟-菜轮作区预测模型研究

    徐航;李向鹏;吴树成;欧聪敏;刘奇东;雷宇;陈鑫;罗小飞;刘云丽;凌波;

    [目的]探究涪陵烟-菜轮作区域内各土壤养分情况,明确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涪陵烟-菜轮作区(焦石、罗云)的种植土壤,基于行业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主要养分指标进行测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肥力指标的变异情况,并研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pH变异系数最小,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锌、有效锰、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等的变异系数中等;有效铁变化的幅度最大,为强变异。此外,各类养分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碱解氮与有机质、有效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710,pH与有效锰相关系数为-0.739,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基于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pH,有效锰与pH、有效铁,有效锌与碱解氮、有效锰之间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的拟合性较好。[结论]在涪陵烟-菜轮作区,可利用碱解氮和pH建立预测模型,有效预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该模型相对偏差在5%以下,较为准确,另外,有效锰与pH、有效铁预测模型相对偏差在3.84%~16.56%,可以作为参考。

    2025年20期 v.53;No.777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苏诗越;何芸;张丽辉;

    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研究短期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试验中土壤和秸秆体积比简称为土秸比。对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次序为含水量>温度>土秸比,对土壤磷含量影响次序为土秸比>温度>含水量,对土壤钾含量影响次序为温度>土秸比>含水量。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含水量对土壤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土秸比对土壤磷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土秸比和含水量对土钾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最佳组合为温度10℃、含水量80%;对土壤氮、磷含量影响的最佳组合为含水量60%、土秸比1∶8;对土壤钾含量影响最佳组合为温度5℃、含水量60%、土秸比1∶8。

    2025年20期 v.53;No.777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陇东旱塬苹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研究

    张宁;李雅洁;李利利;

    以陇东旱塬区平凉市苹果主产县静宁、庄浪、灵台、泾川4个县的果园为研究对象,采集40个果园0~100 cm土层土样,对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县苹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依次为163.57、78.69、64.49、33.14 mg/kg, 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达2 197.13、1 059.59、872.70、447.94 kg/hm~2,静宁县果园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最严重。庄浪县和泾川县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未出现明显的累积峰值,静宁县果园表现出硝态氮深层累积的特征。4个县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静宁县>泾川县>庄浪县>灵台县。

    2025年20期 v.53;No.777 147-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浓度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豇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琳;王强;王爱颖;吴庭;张福建;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豆科蔬菜上的作用,以植物促生长菌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浓度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豇豆发芽及生长的影响。[方法]豇豆发芽试验设置11个处理:对照处理(CK,蒸馏水);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T1,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100倍;T2,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200倍;T3,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300倍;T4,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400倍;T5,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500倍;T6,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600倍;T7,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700倍;T8,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800倍;T9,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900倍;T10,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1 000倍)。豇豆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对照处理(CK,蒸馏水);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A1,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200倍;A2,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400倍;A3,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600倍;A4,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800倍;A5,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稀释1 000倍)。[结果]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豇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CK相比,T6处理效果较好,豇豆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处理24、48和72 h时,分别增加了25.00%、61.67%、86.67%和87.27%、61.10%、23.7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此外,不同浓度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对豇豆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从株高和茎粗看,A2、A3、A4和A5处理均高于CK,且存在显著差异。同时,A3和A4处理生物量表现突出,与CK相比,豇豆地上部鲜重和总鲜重分别增加了21.20%、21.92%和26.57%、28.05%。A4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41.7,与CK相比,增加了18.20%。[结论]该研究对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豇豆上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

    2025年20期 v.53;No.77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药用生物

  • 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群动态变化分析

    常永良;张越乾;曾化伟;颛孙皖皖;廖祥儒;李滨;

    [目的]探究有氧条件下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的菌群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复合水果酵素与石榴酵素在发酵5、10、15、20 d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丰度变化。[结果]CFJ与PGJ的优势菌群均以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相对丰度24.90%~47.61%)和模糊分类类群(Ambiguous_taxa, 11.86%~57.69%)为主。发酵后期(20 d),酵素中条件致病菌Aeromonas(气单胞菌属)和Serratia(沙雷氏菌属)丰度显著升高,而复合水果酵素中Escherichia-Shigella(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nterobacter(肠杆菌属)占据优势。有氧条件显著改变了菌群演替路径:兼性厌氧菌(如Lactobacillus)受抑制,好氧菌及潜在致病菌(如Aeromonas、Serratia)丰度增加。功能分析表明,优势菌群通过有机酸合成及代谢产物积累影响酵素风味与功能,但其携带的致病性风险需引起警惕。[结论]揭示了有氧发酵酵素的菌群动态及其对食品安全性的双重影响,为优化发酵工艺、控制风险菌群及功能性酵素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20期 v.53;No.777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霍山石斛颗粒抗电离辐射损伤研究

    巫艳君;王升贵;

    [目的]观察霍山石斛颗粒对~(60)Co γ射线辐照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PF级F1代健康雄性小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3大组,每个大组分为4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10只小鼠;对照组给予纯化水,其余各组给予低[0.75 g/(kg·d)]、中[1.50 g/(kg·d)]、高[4.50 g/(kg·d)]剂量受试样品连续灌胃14 d,再进行一次全身辐射,照射后仍给予受试样品,于不同取样时间测定小鼠白细胞总数、SOD活性、血清溶血素。[结果]4.50 g/(kg·d)组照射后第3天及第14天小鼠白细胞数、照射后第7天小鼠血清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霍山石斛颗粒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血液和体液免疫系统、提高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有关。

    2025年20期 v.53;No.77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贮运加工·检测分析

  • 不同复合酶配方对低次烟叶品质的提升效果

    潘倩雯;田晓雅;徐玮杰;陈晶瑜;张鑫;

    [目的]通过评价不同复合酶配方对低次烟叶的品质改善效果,获得较为普适性的复合酶提质剂配方,以提高低次烟叶的工业可用性。针对低次烟叶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含量过高严重影响烟叶品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处理前后烟叶中生物大分子含量的变化,研究3种复合生物酶制剂对低次烟叶的提质效果。[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中性致香成分分析,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结果]3种复合酶制剂均具有较好的提质效果,综合大分子物质含量、中性致香成分与对评价感官效果,复合酶制剂T2的提质效果最优且具有普适性,对3个地区低次烟叶中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含量降解率分别大于34.00%、21.00%、11.00%,同时烟叶的香气与感官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来源于云南地区、陕西地区和辽宁地区的烟叶评分分别为34.79、33.26和34.42分,均高于各自对照。[结论]该研究为低次烟叶的提质增香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有助于支撑中高端卷烟产品发展。

    2025年20期 v.53;No.777 162-16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消落带土壤中总砷

    王钰涵;李增辉;卓胜男;庞瑶;王正;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水库消落带土壤中总砷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改变土壤样品前处理消解方式,确定了添加(1+1)王水消解液并置于沸水浴消解2 h的土壤样品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以Rh为内标液消除仪器基体干扰,选择He气碰撞模式消除仪器质谱干扰,并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测定消落带土壤样品中总砷。[结果]在0~20μg/L线性范围内,砷元素的相关系数(R~2)为0.999 9,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24 mg/kg,定量限为0.096 mg/kg;通过对土壤成分标准物质GBW07426、GBW07448和GBW07455进行方法学验证,标准土样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5.0%~102.8%,方法准确度高;RSD为2.0%~3.8%(n=6),方法精密度较高,满足实验室分析要求。[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适用于实验室大批量土壤样品中痕量砷的快速检测。

    2025年20期 v.53;No.777 166-16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农业气象

  • 高堡膜覆盖对膜下土壤温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刘昌文;高欢欢;李文颖;王田斌;朱明慧;喻求忠;曲曼古丽·库尔班;次仁央宗;龚举武;

    [目的]研究高堡膜覆盖对膜下土壤温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广东星联科技农膜有限公司提供的高堡膜和PE常规膜为试验材料,测试2种不同地膜膜下温度及棉花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果]棉花覆盖高堡膜膜下温度变幅较小;在棉花生育期前期覆盖高堡膜膜下温度偏高,而在棉花生育后期则相反;覆盖高堡膜较覆盖PE常规膜棉花产量增加6.7%。[结论]覆盖高堡膜膜下温度变化较小,有助于提高棉田土壤温度,增加有效积温,从而提高棉花籽棉产量。

    2025年20期 v.53;No.777 169-17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圩区稻田淹涝退水污染负荷模拟及排水策略研究

    王浩;赵树君;才硕;邹家荣;莫疏学;时元智;

    为揭示圩区稻田受涝后的污染物排放规律,制定合理的退水策略,选用SWAT模型的Hydrology (HRU)模块和Pond/Wetland模块,以鄱阳湖区蒋巷联圩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蒋巷联圩稻田退水过程中污染物输出负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WAT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适用于圩区涝后退水模拟。不同淹没退水历时结果表明,稻田在不同生育期及受淹程度的退水时间设置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影响。以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拔节孕穗期受淹3和6 d后应分别设置5 d退水和6 d及以后退水;抽穗开花期受淹3 d后应设置6 d及以后退水,受淹6 d后应设置5 d退水;黄熟期稻田受淹3 d和受淹6 d后皆应设置6 d及以后退水。

    2025年20期 v.53;No.777 172-17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农业信息

  •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土地流转视角

    许明航;

    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利用保险机制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关键环节。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揭示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风险保障和要素配置优化直接促进农业TFP提升,并以土地流转为中介路径间接推动效率改善。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提升农业TFP;土地流转率在保险促进TFP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自然灾害频发区及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地区,保险的TFP提升效应更显著,前者因风险补偿快速恢复生产,后者因抑制资源非农转移。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保收入”产品设计;构建“保险+土地流转”协同机制,完善流转定价与信贷支持;针对高灾害风险区强化巨灾保险与智慧防灾技术联动。研究为优化农业风险管理政策、推动农业效率驱动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2025年20期 v.53;No.777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朱丙奇;王伶;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发展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3年省际面板数据,在采用熵值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效果呈现显著异质性,中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间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据此提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2025年20期 v.53;No.777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稻农低碳施肥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622户稻农的调查

    葛笑婷;贺疏影;刘钰佳;朱利群;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稻农低碳施肥行为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江苏省5个地级市622份稻农低碳施肥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路径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及基于稻农特征的多群组分析,深入探究稻农低碳施肥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稻农行为态度(ATB)、主观规范(SN)和知觉行为控制(PBC)对其低碳施肥行为意图(BI)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SN)的影响程度最大(0.467),其次是行为态度(0.339)和知觉行为控制(0.233);稻农低碳施肥的行为意图(BI)是行为态度(ATB)、主观规范(SN)、知觉行为控制(PBC)作用于行为响应(BR)的中介变量;稻农家庭年收入和种植年限2个调节变量在不同关系路径中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建议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建立交流平台、完善政策法规和采取差异化策略等方式提高稻农对低碳施肥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2025年20期 v.53;No.777 19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朝鲜崖柏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

    王玉莹;吴生海;吕伟伟;杨春波;杜凤国;王金玲;

    收集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TM)(WOS)核心合集数据,根据主题相关性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理筛选,最终将46篇中文文献和9篇外文文献纳入分析范围。利用CiteSpace绘制朝鲜崖柏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图谱。总结当前朝鲜崖柏热门研究话题并提出问题和展望。当前朝鲜崖柏的热门研究话题包括扦插育苗、保育对策、生长规律、成分分析、遗传变异和内生菌。其中,硬枝扦插是目前朝鲜崖柏繁育的主要手段;通过野生资源调查和生长规律研究从而制定濒危树种保育对策;挥发性成分分析、应用途径、提取工艺是朝鲜崖柏经济价值的研究热点;朝鲜崖柏大部分遗传多样性分布在居群内的个体间且与地理分布相关;朝鲜崖柏可以分离出一种名为Phialocephala piceae的真菌。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应成为今后朝鲜崖柏研究的主攻方向。

    2025年20期 v.53;No.777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背景下短视频赋能江油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的发展路径研究

    徐锦博;覃延鑫;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四川省江油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面临资源整合、市场推广和游客体验等方面的挑战。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通过内容创新、传播革新与交互升级,在需求、供给和传播端发挥重要作用,为江油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带来新机遇。该研究基于媒介技术赋能理论,提出涵盖内容生产、人才与技术支撑和产业融合的三维度策略体系,包括打造特色短视频、构建政校企协同机制、建立跨界生态链等,旨在借助短视频提升江油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年20期 v.53;No.777 204-208+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lanet数据水稻倒伏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齐伟恒;郜鲁涛;朱峰;李盈;齐肖阳;彭琳;秦敏;

    为加强对黑龙江地区水稻倒伏面积、位置监测,基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部分水稻种植地块2020年9月12日的Planet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研究区域水稻进行分类,提取研究区域水稻种植地块。根据现场调查选定157个样本点数据,利用目视解译、监督分类、植被指数、综合判别法对水稻倒伏区域提取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在水稻倒伏监测过程中综合判别法精度最高,结果表明综合判别法监测水稻倒伏具有比较准确可行性。

    2025年20期 v.53;No.777 209-21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管理·农业教育

  • 农户分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以山东省昌乐县为例

    刘力鸣;曾靖;

    为探明农户分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山东省昌乐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开展了农户分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进一步探讨农户分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同环节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其一,农户分化对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分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农户采纳农业社会化服务;其二,控制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力数量、生产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满意度显著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三,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农户分化对产前环节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产中环节次之,而对产后环节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户分化现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加大政府宣传引导力度,对不同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采取针对性举措等政策建议。

    2025年20期 v.53;No.777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瓶颈及优化路径

    张栋;刘晓瑞;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需要依据市场变化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科学把握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破解路径: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保障乡村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稳步发展;加大基础资源投入力度,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建强乡村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新型服务业。旨在通过以上五方面举措,系统突破发展瓶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20期 v.53;No.777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骆金鸿;周思思;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的亲环境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户参与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较低,主要受其感知价值影响。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构建了农户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情境价值、认知价值、政策价值和文化价值7个维度,同时,将农户的亲环境行为划分为遵守型、维护型和促进型,以系统揭示不同类型农户的亲环境行为决策逻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20期 v.53;No.777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5W1H分析法的农业科技资源科普化实现路径研究

    邱琳;宋彬;

    明确了农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内涵,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深入剖析了其面临的顶层设计缺失、转化渠道不畅、创造与传播主体分离等困境。基于5W1H分析法,构建了包含转化动因、转化主体、转化方法、转化客体4个维度的转化模型,并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实践案例,从顶层设计与引导方式、社会化农业科普协同格局构建、基于创新思维的组合方法应用、多模态农业科普供给4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实现路径。

    2025年20期 v.53;No.777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

    杨用才;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战略推进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几亿农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诉求。其核心内涵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宜居”,即住房舒适、人居环境良好、公共基础设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二是“宜业”,即产业兴旺、就业广阔、增收多元、营商环境好;三是“和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要加强产业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包括农村精神共同富裕在内的全面的共同富裕。

    2025年20期 v.53;No.777 231-23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乡村居民点聚集建设水平——基于西部地区12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刊;钱胜;赵豪杰;

    [目的]通过探究西部地区数字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乡村居民点聚集建设水平之间的关系,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地区乡村居民点聚集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方法]基于2011—2023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西部地区12省(区、市)数字乡村与居民点聚集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和异质性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乡村居民点聚集建设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呈现出对居民点聚集建设的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对居民点聚集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数字乡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影响居民点聚集建设水平;通过数据样本分类发现,2017年前后发展速率存在明显区别,也通过了异质性检验。[结论]2017年乡村振兴前后发展速率存在明显区别,这也佐证了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也表明了乡村振兴政策对乡村居民点聚集建设有支持作用。该研究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测度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20期 v.53;No.777 236-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水稻科技发展与科学家精神的形成

    王晓为;王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必须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群体精神的演绎和延展。近些年,中国水稻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形成了水稻领域独特的科学家精神。通过探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及推广、水稻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病虫害有效防治以及稻米深加工利用等水稻科技成就,深入分析成就背后所蕴含的胸怀祖国、艰苦奋斗、以稻为业、勤勉为农的科学家精神,为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025年20期 v.53;No.777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牧区“托管代养”社会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以内蒙古为例

    萨日娜;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草原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的背景下,牧区畜牧业正经历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社会化服务转型的深刻变革。“托管代养”作为衔接小牧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桥梁,既是应对牧区劳动力外流、生态保护压力及市场风险的现实路径,也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调查显示,内蒙古牧区托管代养社会化服务虽在多元化服务模式构建、数字化与规模化融合、区域差异适配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契约执行与监管机制失效、市场培育与政策供给错位、传统生产观念与现代技术理念冲突,以及生态保护目标与经济收益目标失衡等困境。为此,需通过强化技术赋能、深化制度创新、促进文化调适、加强产业协同等综合举措,推动政府、企业、牧民及社会多方联动,构建牧区新型社会化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

    2025年20期 v.53;No.777 247-24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质效提升: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黄靓;黄唱;徐进军;吴玉炜;

    探索新质生产力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质效提升的逻辑与路径,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组织形态、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通过新型生产关系、资源配置效率、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质效提升的理论逻辑。然而,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面临部门统筹协调不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创新技术供给不足和深化绿色转型不畅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助推作用受阻。对此,提出统筹制度改革与管理效能、资源配置与要素保障、数据赋能与创新驱动、资源利用与绿色转型的衔接协同等实践路径,以加速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质效提升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20期 v.53;No.777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基建对粮食主产区农业降碳减污的作用机制研究

    朱美荣;陈宁;王淦秋;

    基于2012—2022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数字基建对粮食主产区农业降碳减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基建显著降低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和面源污染,且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作用的提升效果显著;(2)数字基建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降碳减污作用存在明显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降碳减污作用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3)数字基建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发挥其降碳减污的作用。据此,建议通过强化数字基建投入与推广、因地制宜制定策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协同发展等方式,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2025年20期 v.53;No.777 257-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财政政策支持兵团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研究

    刘晶晶;叶梅;祁群超;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近年来,兵团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推动兵团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仍然在资金投入与结构、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政策供给与实施、政策配套与协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还需创新财政支农理念与形式、完善政策体系、理顺相关机制、提升资金使用质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积极引导作用,有力促进兵团农业全面升级、团场连队全面进步、职工群众全面发展。

    2025年20期 v.53;No.777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科背景下耕读教育对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探索

    季洪亮;姜倩倩;范晶晶;张保仁;王宁;

    新农科建设是当前农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涉农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耕读教育对双创人才“认知-能力-价值”三维素养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在分析耕读教育研究与双创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与措施,并以耕读教育为基础构建了“文化传承-实践浸润-价值重塑”三位一体的双创人才育人模型。研究表明,耕读教育通过知识整合、场景重构和生态培育3个维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农业认知深度、产业思维广度和创业实践效度。该研究提出的“理念融合+课程重构+平台升级+机制协同”四维驱动培养策略可为涉农高校双创型人才培育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2025年20期 v.53;No.777 266-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案例引导与任务驱动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园艺植物营养诊断与矫治课程为例

    汤小美;裴孝伯;侯金锋;王冬良;刘伦;贾兵;

    针对园艺植物营养诊断与矫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融合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将案例引导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深度融合,构建了“问题导向-案例解析-任务实践-多元评价”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典型园艺植物营养亏缺案例与分阶段任务链,结合虚拟仿真与田间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对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设计检测及矫治方案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同类课程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20期 v.53;No.777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调查

    纪咏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人才。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农业强国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重要意义,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调研结果,最后指出了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促进涉农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有效路径。

    2025年20期 v.53;No.777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李美长;

    基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调查数据,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数字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与数字农业的关联度、农民对农业科技作用的认知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次数,从事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等因素也影响数字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从农村职业教育内容重构、数字技能培养、科技认知孵化、产教深层融合等方面提出数字农业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5年20期 v.53;No.777 27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