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安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1年,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首批),A4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邮发代号26-20。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设有基础科学·综述、农艺·园艺、资源·环境、动物科学·生物技术、林业科学·休闲农业、植物保护·植物营养、食品科学·药用生物、贮运加工·检测分析、农业工程·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农业管理·农业教育等栏目。
办刊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解读农业政策,探索农村改革,聚焦农业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公益性和学术性,搭建农业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的交流平台,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
办刊方针 立足安徽 面向全国
公益优先 以质为本
紧跟时代 创新发展
办刊目标 力争把《安徽农业科学》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拥有一流编辑队伍,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
利用新型含烟叶培养基鉴定津巴布韦烟草叶面优势微生物群落
邱燕玲;周;朱鑫权;徐艺雯;陶红;潘晓薇;欧阳璐斯;为更好地鉴定津巴布韦烟草叶面的优势微生物,以LB固体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分别添加浓度(体积分数)为0%、2.5%、5.0%、10.0%的烟草成分以模拟烟叶表面微生物生长环境,筛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烟叶浓度,摸索合适的烟草培养基制备条件,分析不同浓度烟叶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分离鉴定特有的微生物。结果表明,浓度为2.5%和5.0%的烟叶培养基在灭菌后调节pH至7.0时,可分离出更多的特有微生物群落。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津巴布韦烟叶表面微生物的群落分布情况,发现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浓度为0%、2.5%、5.0%的培养基中有很高的相对丰度,而添加烟草后培养基中土地芽孢杆菌属(Terribacillus)成为优势种。在2.5%和5.0%烟草培养基上相对丰度较高的属有鱼芽孢杆菌属(Piscibacillus)、双芽孢杆菌属(Amphibacillus)、Margalitia等。通过分离测序,鉴定出15种烟叶表面优势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的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欧阳诗娟;罗野;蒋国亮;赵怡凝;沈嘉鹏;向仕岳;周清;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土地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合适性。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生产决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关键,对于优化土地生产潜能、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研究空间尺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思想等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认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应借鉴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生态导向,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拓展研究成果应用空间和创新评价方法模型。
不同类型芝麻不同收获时期产量差异分析
卫松山;吴鹤敏;刘美茹;郑磊;张权;刘立峰;张仙美;为了明晰不同芝麻品种成熟后减产原因的差异,以4个芝麻品种(3个常规品种,1个抗落粒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芝麻成熟后分4个时期(蒴果不开裂、蒴果刚开裂、蒴果开裂一半、蒴果全开裂)收获,对这2种类型芝麻不同收获时期的产量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蒴果开裂程度的增加,常规芝麻品种的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显著下降。随着蒴果开裂程度的增加,抗落粒芝麻品种的千粒重、单株产量显著下降。对3个常规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蒴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蒴粒数、千粒重是造成单株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抗落粒品种的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是造成单株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大麦引种试验
冯春艳;张健;权小兵;周丽娜;赵锋;柳小宁;王正凤;牛小霞;包奇军;[目的]筛选适宜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种植大麦新品种。[方法]2021—2022年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7个大麦品系(种)在定西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所有参试品系(种)蛋白质含量较高,在14.2%~16.1%;>2.5 mm饱满度除1008-1较高,其余均低于70%;千粒重均在40.1 g以下;从产量看,Y2017折合产量2 950.43 kg/hm~2,较甘啤7号(CK)增产17.2%,位居参试品系(种)第1位,其余参试品系(种)均较CK减产。[结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Y2017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作饲用大麦示范推广种植。
不同烤烟新品种(系)在洛南烟区的适应性研究
冯雷宁;张诗林;王瑛丽;杨真;姜亚历;黄英旭;王婧萱;马静;郑喆;张婉娴;张荣华;王轲;姜建锋;黄金辉;为筛选出适应洛南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系),于2023年在洛南县开展田间试验。以云烟99和K326为对照品种,研究了9K57、9K30、9L51、Y87NS1、HN230、CF240(DX06)、HNCS04、9K54烤烟新品种的适应性。评估内容包括生育期、植物学性状、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原烟外观质量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9K30综合表现良好,建议在洛南地区进行推广。












































































































































































































































































































































































































不同栽培基质条件下地菍形态差异及生物量统计研究
胡逍;李达;陈遇遇;皮红丽;颜淑珍;陈柳雨;张宏志;为探讨不同栽培基质对地菍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合地菍生长的基质配比,为地菍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以地菍为试验材料,将泥炭土、细蛭石、粗蛭石、火山石、珍珠岩5种材料以不同体积比配制成栽培基质,共设12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地菍的形态指标、相对叶绿素含量及生物量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处理(1)(泥炭土∶细蛭石=3∶1)与处理(3)(泥炭土∶细蛭石=1∶3)的地菍生长状况最佳,可作为地菍的栽培基质。
药食同源天麻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陈潘燕;熊勇;[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国内外药食同源天麻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最新动态,揭示其研究热点和难点。[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药用和食用历史,中国学者在天麻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该领域研究达到最高峰后趋于稳定状态,天麻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天麻复方的治疗作用和天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质量评价是研究热点;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天麻进入药食同源目录,天麻研究和应用将多元化。[结论]通过对天麻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有助于掌握天麻的研究现状,天麻绿色种植与加工、天麻现代化产业是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竹废弃物基质栽培对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李红艳;陈丽洁;黄建波;王清平;曾小英;谭丽;[目的]优化大球盖菇栽培基质配方。[方法]以3种竹种(毛竹、雷竹、慈竹)废弃物(竹枝、竹叶、竹尖、竹竿加工剩余物)作为大球盖菇栽培料,设置3种竹屑配比(68%、78%、88%),通过观测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时间,比较大球盖菇农艺性状以及营养成分,研究不同基料配比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竹林产生超70%废弃物;竹屑碳氮比为43.02~53.22,P、Mg含量为0.47~1.33 mg/g,K、Ca含量为1.66~3.38 mg/g,含量丰富,满足大球盖菇生长;慈竹屑栽培条件下大球盖菇粗蛋白含量(378.2 g/kg)、粗多糖含量(186.0 g/kg)最高,优质菇占比最大,达44.75%。[结论]竹屑适宜于种植大球盖菇,其中以慈竹屑栽培效果最优,可有效提高菇体营养和产量,有效延长竹林生态系统产业链。
“两化”视角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模式探究
米香;胡钢;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共同发挥作用有利于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的基础上保持乡村生态底色,二者的双向耦合能够在价值实现上达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建设实际中实现功能效用与思想建设的互补,在长远影响中完成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善。不断推进“两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生态资源经济化、传统产业绿色化的过程。基于此,在提升产业价值、丰富产业门类、拓展产业功能的前提下挖掘乡村新型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类型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富磷土壤减施磷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
彭煜;汪祺;周瑞芳;王远;周富强;李虎;张莉;范幸龙;李强;为探索富磷植烟土壤上减施磷肥的可行性,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不同磷肥梯度(T1减磷25%,T2减磷50%,CK不减磷;追肥相同),综合分析不同处理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减磷25%和减磷50%烤烟有效叶数较CK有小幅提升,分别增加了8.4%和10.7%;减磷25%和减磷50%烤烟上部叶含梗率较CK显著降低了1.24%和3.78%;烟碱含量减磷25%各叶位均显著高于CK。减磷改善了烤烟经济性状,减磷25%和减磷50%烤烟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6.9%和5.5%,产值增加了7 630.60元和5 525.37元/hm~2。减磷对烤烟中部叶感官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减磷25%显著提升了各项质量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总分提升了2.65;减磷50%与CK差异不显著,除余味外各项指标均小幅增加。综上,减磷25%和减磷50%烤烟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磷肥减量25%进一步提升了烟叶品质,因此初步认为在富磷植烟土壤上减施25%磷肥是可行的。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崔斌;王凌;张国印;孙世友;耿暖;茹淑华;陈贵今;阐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以及来源和危害,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提出了新的思路。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白玉;对RFLP、RAPD、AFLPS、SRI、SSR等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其他几种新兴的标记技术(SNP、EST等)的原理、特点进行了综述,认为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来鉴定品种具有客观、准确、快速的特点,且可鉴定形态上很难或者根本无法鉴别的品种。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品种鉴定技术领域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雪峰;岳永德;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溶剂法、微波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分离纯化方法(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纸层析法、超临界流体分离法、大孔树脂吸附法、液滴逆流层析法、梯度pH值萃取法、金属试剂络合沉淀法、膜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薄层扫描法),为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赵丹;尹洁;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超临界流体的性质、选择原则等进行了介绍,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烟草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环境科学、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王敏;张晖;曾惠娴;宋晓;周胜;李永泉;综述水体从寡营养状态逐渐演变成富营养状态的过程,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和危害,进而对水体富营养的概念进行拓展,并结合全球范围的最新实例数据阐明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针对目前常规性的水体富营养治理方案,强调植物生态修复的优势,尤其引入水生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先昆;聂智毅;曾日中;酵母双杂交是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酵母单杂、反向双杂交、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酵母双杂交及其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以预见,在人类、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后,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技术将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刊社信息
主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周期:半月刊 语种:中文
创刊:1961 开本:A4
主编:李泽福
社长:鲍勇
微信公众号:ahnykx
邮箱:ahnykx@aaas.org.cn
电话:0551-65160973
地址:皖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邮编:230031
微信公众号
期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