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安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1年,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首批),A4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邮发代号26-20。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设有基础科学·综述、农艺·园艺、资源·环境、动物科学·生物技术、林业科学·休闲农业、植物保护·植物营养、食品科学·药用生物、贮运加工·检测分析、农业工程·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农业管理·农业教育等栏目。
办刊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解读农业政策,探索农村改革,聚焦农业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公益性和学术性,搭建农业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的交流平台,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
办刊方针 立足安徽 面向全国
公益优先 以质为本
紧跟时代 创新发展
办刊目标 力争把《安徽农业科学》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拥有一流编辑队伍,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
文冠果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姬媛媛;莎仁图雅;杨跃文;白高娃;高现礼;李银祥;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质能源树种,其生长发育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基于文冠果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的重要性,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对文冠果生长、养分供应、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阐明了土壤微生物在养分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探讨了促生微生物的筛选与作用机制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栽培管理措施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途径。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优化栽培策略、提升土壤效能及推动文冠果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珍稀药用观赏植物杜鹃兰繁育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
邓钰烨;向正;杨胜妃;丁远杰;易溧;刘雅菲;杜鹃兰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中药“山慈菇”药源植物之一,兼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然而,由于长期采挖、生态破坏、授粉困难及无性繁殖受限等因素,杜鹃兰已成为濒危物种,难以在园林绿化中大规模应用。通过分析其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借鉴商品兰花的园林应用经验,从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及组织培养等方面探讨其繁殖技术,以期为繁育大量种苗、推动园林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展望杜鹃兰的园林应用前景,旨在促进其广泛运用,并为性状研究、基因育种提供参考,从而实现杜鹃兰药用与园林应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升景观品质并保障药用资源供应。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贵州省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杨通文;段明禹;李辉;舒中兵;陈浪;[目的]筛选出贵州省区域试验中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和鉴别力高、代表性好的试点。[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21—2022年贵州省7个玉米品种在7个试点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试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结果]2021年更禾玉582、毕成168、金玉631丰产性较好,金白玉6号、更禾玉582稳定性较好;六枝、贞丰、六盘水鉴别力较好,毕节、六盘水、安顺代表性较强。2022年更禾玉582、遵试2101丰产性较好,更禾玉582、金玉631、遵试2101稳定性较好;贵阳、六枝鉴别力较好,贞丰、安顺、毕节代表性较强。[结论]更禾玉58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综合表现最好;六枝鉴别力最好,毕节代表性最强。
漯麦49的丰产稳产性及氮磷利用效率分析
葛昌斌;朱琳琳;秦素研;孙先业;曹燕燕;黄杰;王君;廖平安;[目的]全面了解漯麦49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氮、磷利用效率等情况。[方法]结合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2020—2021年度生产试验的数据,采用高稳系数法和方差分析法对漯麦49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品质和氮、磷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漯麦49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P<0.01),表现出极好的丰产稳产性;漯麦49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漯麦49综合抗病性好,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结论]漯麦49是氮磷高效中筋类型品种,其面粉可用于馒头、面条等食品的制作,在黄淮南部麦区可作为绿色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菊花连作障碍抗性种质筛选评价及抗性机理研究
汪燕;江泾;苗伟豪;张智;邓波;房伟民;赵爽;廖园;综合花型、花色等因素选取55个自主选育的切花菊种质资源,研究不同供试切花菊种质资源的田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并对其连作障碍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连作障碍抗性种质并研究其抗性机理。筛选出连作障碍高抗种质资源南农丽白1份;中抗种质资源南农冰洁和南农瑗绿2份;感病种质资源蒙红、南农豆绿和南农岱雪3份;其余49个切花菊种质资源均为易感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9.1%。此外,连作对不同切花菊抗性种质的病情指数、株高、茎粗等指标影响显著,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病情指数为87.5%,是高抗种质南农丽白的3.69倍;高抗种质在盛花期的株高为95.00 cm,茎粗5.34 cm,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1.44和1.22倍;叶片组织酶活性表现为菊花种质抗性等级越高酶活性越高,高抗种质南农丽白叶片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为201.33、36.331和392.67 U/(g·min),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1.62、1.43和1.23倍;土壤脲酶(S-UE)、蔗糖酶(S-SC)和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与其抗性等级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高抗>中抗>易感>感病;在盛花期植株根际土壤中,高抗种质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为2.46×109和9.73×106 copies/g,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4.24和0.65倍。结果表明,切花菊种质资源的连作障碍抗性与其基因型相关,高抗种质可能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叶片组织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较高水平的细菌数量来抵御连作障碍土壤中致病菌的侵染从而增强其抗性。该研究为挖掘和利用菊花自身潜力、培育抗病品种以及优良种质储备提供先期基础。












































































































































































































































































































































































































不同郁闭度林药模式下微气候与药用植物生长特征研究
马艺溪;王东丽;刘建华;王铭浩;于雅馨;[目的]揭示林药模式下微气候变化与植物生长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章古台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疏伐构建郁闭度分别为0.2、0.4和0.6的林分(T0.2、T0.4和T0.6),结合林下板蓝根种植构建林药模式,监测林下微气候特征和药用植物生长特征。[结果]不同郁闭度林地林下及地表的温湿度差异不显著,但光照强度在中午和下午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逐渐减弱,T0.2处理显著高于T0.6处理(P<0.05);未遮阴区温度与光强普遍高于遮阴区。T0.4处理的萌发出苗数与幼苗期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生长盛期T0.4处理的株高、生物量及产量显著高于T0.2处理(P<0.05);且遮阴区植物生长状况普遍优于未遮阴区。林下微气候指标间、植物生长指标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而植物生长与小气候间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且未遮阴区萌发出苗表现出不一致性。[结论]在樟子松林下种植板蓝根时,应构建适度的郁闭度,对于旱作未遮阴区应在植物萌发出苗阶段加强水分管理。
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海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燕;张瑞瑾;李微;王喜风;田洁;毕聪聪;王林慧;蔡恒江;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分析课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为目标,从课程设置、实习组织实施、提高学生参与度、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习成绩评定考核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以促进该校海洋技术“省一流专业”建设、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甘曲湿地底泥氮磷含量垂向分布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何文佳;王壮壮;李洪池;王万良;于2024年对湿地水环境理化因子和不同深度底泥氮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甘曲湿地不同深度底泥氮磷含量垂向分布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曲湿地0~20 cm底泥随着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氨氮和总氮含量无显著差异,总磷含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甘曲湿地底泥氮磷含量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总氮、总磷等理化因子存在相关关系。
遮光对刺五加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李相全;艾志强;刘继云;王丹丽;[目的]探究刺五加生长发育适宜的光照条件。[方法]采取遮阴措施对刺五加的受光强度进行调控,研究遮光对2年生刺五加幼苗生长发育及根、茎中刺五加苷E、紫丁香苷、异嗪皮啶3种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适度遮光(透光率38.29%~49.12%)可提高刺五加幼苗株高、地径、叶面积,促进刺五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遮光对刺五加幼苗茎中紫丁香苷含量影响明显,在中度遮光(透光率49.12%)条件下含量最高,适度遮光有利于茎中紫丁香苷含量的积累,但遮光对刺五加根中紫丁香苷含量影响不明显;遮光对刺五加根、茎中刺五加苷E含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遮光对刺五加根、茎中异嗪皮啶含量影响明显,二者随透光率提高,变化趋势相反,但在中度遮光(透光率49.12%)条件下,无论在根或茎中异嗪皮啶含量均相对较高。[结论]刺五加幼苗林下栽植和全光种植应注意立地选择和遮光调控,适宜的遮光措施有利于刺五加幼苗茎叶生长和活性成分的积累,是影响刺五加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GBS技术的东北刺五加群体遗传分析
李相全;刘运伟;艾志强;高金辉;王丹丽;[目的]有效保护刺五加种质遗传资源。[方法]采取基因分型(GBS)技术对东北3省4个群体120个刺五加个体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挖掘,并对其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群体进化树分析、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合刺五加地理分布特点,4个刺五加群体被聚类为3个遗传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边界并不明显,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基于取得的103 546个高质量SNP位点分析显示,东北区域刺五加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Private=1 943.25,π=0.239,Ho=0.235 3,He=0.234 3),不同类群间表现出密切的遗传相似性,各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小,仅吉林和辽宁类群间存在中度分化(Fst=0.053 2),这表明东北区域刺五加遗传基础水平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刺五加克隆繁殖特性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刺五加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分子工具,且有助于东北区域刺五加种质保护与利用。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崔斌;王凌;张国印;孙世友;耿暖;茹淑华;陈贵今;阐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以及来源和危害,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提出了新的思路。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白玉;对RFLP、RAPD、AFLPS、SRI、SSR等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其他几种新兴的标记技术(SNP、EST等)的原理、特点进行了综述,认为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来鉴定品种具有客观、准确、快速的特点,且可鉴定形态上很难或者根本无法鉴别的品种。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品种鉴定技术领域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雪峰;岳永德;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溶剂法、微波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分离纯化方法(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纸层析法、超临界流体分离法、大孔树脂吸附法、液滴逆流层析法、梯度pH值萃取法、金属试剂络合沉淀法、膜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薄层扫描法),为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赵丹;尹洁;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超临界流体的性质、选择原则等进行了介绍,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烟草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环境科学、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王敏;张晖;曾惠娴;宋晓;周胜;李永泉;综述水体从寡营养状态逐渐演变成富营养状态的过程,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和危害,进而对水体富营养的概念进行拓展,并结合全球范围的最新实例数据阐明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针对目前常规性的水体富营养治理方案,强调植物生态修复的优势,尤其引入水生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先昆;聂智毅;曾日中;酵母双杂交是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酵母单杂、反向双杂交、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酵母双杂交及其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以预见,在人类、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后,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技术将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刊社信息
主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周期:半月刊 语种:中文
创刊:1961 开本:A4
主编:李泽福
社长:鲍勇
微信公众号:ahnykx
邮箱:ahnykx@aaas.org.cn
电话:0551-65160973
地址:皖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邮编:230031
微信公众号
期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