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安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1年,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首批),A4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邮发代号26-20。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设有基础科学·综述、农艺·园艺、资源·环境、动物科学·生物技术、林业科学·休闲农业、植物保护·植物营养、食品科学·药用生物、贮运加工·检测分析、农业工程·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农业管理·农业教育等栏目。
办刊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解读农业政策,探索农村改革,聚焦农业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突出公益性和学术性,搭建农业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的交流平台,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
办刊方针 立足安徽 面向全国
公益优先 以质为本
紧跟时代 创新发展
办刊目标 力争把《安徽农业科学》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拥有一流编辑队伍,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
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阻控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刘超;胡钧铭;韦翔华;张俊辉;何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分析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剖析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和风险,探讨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迁移、转运等环境效应及其阻控与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点位较多且生态风险严峻,污染主要源于尾矿风化、采矿废水及大气沉降,农田普遍存在重金属复合叠加污染且程度高低与距离污染源远近相关,对土壤环境、作物安全及人体健康有极高的风险。重金属在农田中的迁移转化易受降水、灌溉、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阻控或修复手段对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治理。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隐蔽性和潜伏性强,传统治理手段与风险评价监测方法亟待创新,采取地球化学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精准反演,清晰掌握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强化田块尺度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在因地制宜快速切断污染源的同时,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元技术手段,有助于持久遏制重金属污染的扩散,推进深度治理工作。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功效研究进展
任思竹;宋蕊;尹啸天;陈怡彤;李云龙;解春艳;蛹虫草是一种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因其药用效用功效显著,已被广泛认可。以蛹虫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法、比较法、例证法,对其药用成分和生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蛹虫草富含虫草多糖、虫草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脏病及保肝护肝等多种药用功效。近年来,科研人员已从栽培学、分子生物学及保健食品和药品深加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对蛹虫草的药用成分、功效价值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综述,为其在功能保健食品和药物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适合甜瓜茬口的水稻品种筛选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研究
张玉;李刚;盛晟;张秋丽;宋安易;张文献;“甜瓜+水稻”作为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减少肥药投入品使用,且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为了遴选出适合亭林雪瓜茬口的水稻新品种,通过开展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生育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品种中,光明粳7号表现突出,熟期适中、农艺性状较好、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合进一步示范和推广,为今后本地“瓜+稻”茬口的推广应用提供后备水稻品种。
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直播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张丽娟;陈俊英;秦宇坤;王玉萍;为明确中早熟品种直播条件下不同播期的最适密度,为油(麦)后棉轻简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赣杂棉0906为试材,于2021—2023年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会使生育期缩短。在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中,5月15日播种,密度为6.75万~9.7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成铃数较高;播期与密度互作对单铃重和衣分均没有显著影响;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因各年份气候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在该试验的播期范围内,赣杂棉0906只要配合适宜的密度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4月底5月初播种,密度不宜超过6.75万株/hm2;5月中旬播种,最佳密度为6.75万~9.75万株/hm2;5月下旬播种,要保证至少有8.25万株/hm2的收获密度。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直播油菜成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张琦;刘静晨;秦缘;张付贵;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影响油菜出苗和不同播种方式与耕作处理适配性不明确的问题,在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裂区处理下,系统分析人工撒播、无人机飞播、一体机播种、免耕飞播4种播种模式对油菜成苗密度、越冬期苗情和成熟期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秸秆全量还田还是秸秆离田,一体机播种的幼苗质量均较好。秸秆离田条件下,人工撒播成株密度较大,产量最高;而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免耕飞播的成株率最高,在较低的密度条件下,产量仍最高。












































































































































































































































































































































































































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研究
赵永顺;魏媛;综合运用熵值法,灰色-TOPSIS组合模型、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贵州省2018—2022年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8—2022年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发展呈现良好为上升,从中级阶段转为良好发展阶段,但2021—2022年的增长程度不明显,综合相对贴近度从0.592 9上升到0.606 4,主要原因可能是疫情和经济发展形式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障碍度分析表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氨氮排放量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出现次数超过3次,阻碍作用较为突出。为推动贵州省生态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继续保障农业资金的投入,持续加大污染和灾害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魏学桐;王百玲;马昕;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促进技术渗透、产业链重构、提升效率、新业态孵化、资源激活等途径,对乡村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从宏观政策环境、中观产业布局与科技创新问题、微观个体行为3个层面,系统剖析了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突破路径,重点在于构建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还包括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
植物色氨酸合成研究进展
廖素婵;曹嘉浩;刘娟旭;余义勋;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等重要代谢物的合成前体,其生物合成在植物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色氨酸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及表达调控等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综述了色氨酸合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色氨酸合成途径及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可为植物高效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提供参考。
生态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甘肃省武威市J镇的调查
马昕;陈英;魏学桐;生态移民是我国应对生态环境恶化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以甘肃省武威市J镇“整镇搬迁”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资料分析,总结其生态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J镇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引导、产业与就业双轮驱动、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建设并重、配套设施完善与社区治理结合、示范引领与群众参与,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基于此,为生态移民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也为生态移民政策优化探索新路径。
啶磺草胺的除草活性及应用研究
赵毅;崔东亮;卢政茂;马宏娟;商璐;张冬明;罗艳梅;[目的]明确啶磺草胺的适用范围及施药条件。[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的杀草谱对不同小麦安全性及其施药适期。[结果]啶磺草胺对麦田多数杂草活性较高,对春小麦的株高、鲜重抑制率高于冬小麦,对苗期和分蘖期的春冬小麦安全性较高,对2~4叶期杂草的除草活性较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磺草胺对稗草、狗尾、反枝苋、雀麦、看麦娘和播娘蒿的防效较高,对冬小麦的安全性高于春小麦。[结论]啶磺草胺对多种麦田杂草活性较高,选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杂草的2~4叶期施药为宜,对于敏感的春小麦应慎用。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崔斌;王凌;张国印;孙世友;耿暖;茹淑华;陈贵今;阐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以及来源和危害,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提出了新的思路。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白玉;对RFLP、RAPD、AFLPS、SRI、SSR等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其他几种新兴的标记技术(SNP、EST等)的原理、特点进行了综述,认为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来鉴定品种具有客观、准确、快速的特点,且可鉴定形态上很难或者根本无法鉴别的品种。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品种鉴定技术领域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雪峰;岳永德;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溶剂法、微波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分离纯化方法(柱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纸层析法、超临界流体分离法、大孔树脂吸附法、液滴逆流层析法、梯度pH值萃取法、金属试剂络合沉淀法、膜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薄层扫描法),为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赵丹;尹洁;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超临界流体的性质、选择原则等进行了介绍,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烟草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环境科学、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王敏;张晖;曾惠娴;宋晓;周胜;李永泉;综述水体从寡营养状态逐渐演变成富营养状态的过程,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和危害,进而对水体富营养的概念进行拓展,并结合全球范围的最新实例数据阐明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针对目前常规性的水体富营养治理方案,强调植物生态修复的优势,尤其引入水生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在此将茯苓早期到近期特别是近3年来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发现,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三萜、脂肪酸、甾醇、酶等,其中,已知多糖类化合物有11种,已知三萜类化合物有42种;茯苓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保肝、利尿、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催眠等作用,茯苓三萜具有抗肿瘤、保肝、抗衰老、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先昆;聂智毅;曾日中;酵母双杂交是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酵母单杂、反向双杂交、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酵母双杂交及其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以预见,在人类、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后,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技术将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刊社信息
主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周期:半月刊 语种:中文
创刊:1961 开本:A4
主编:李泽福
社长:鲍勇
微信公众号:ahnykx
邮箱:ahnykx@aaas.org.cn
电话:0551-65160973
地址:皖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邮编:230031
微信公众号
期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