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综述

  • 文冠果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姬媛媛;莎仁图雅;杨跃文;白高娃;高现礼;李银祥;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质能源树种,其生长发育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基于文冠果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的重要性,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对文冠果生长、养分供应、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阐明了土壤微生物在养分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探讨了促生微生物的筛选与作用机制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栽培管理措施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途径。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优化栽培策略、提升土壤效能及推动文冠果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6期 v.53;No.77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珍稀药用观赏植物杜鹃兰繁育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

    邓钰烨;向正;杨胜妃;丁远杰;易溧;刘雅菲;

    杜鹃兰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中药“山慈菇”药源植物之一,兼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然而,由于长期采挖、生态破坏、授粉困难及无性繁殖受限等因素,杜鹃兰已成为濒危物种,难以在园林绿化中大规模应用。通过分析其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借鉴商品兰花的园林应用经验,从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及组织培养等方面探讨其繁殖技术,以期为繁育大量种苗、推动园林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展望杜鹃兰的园林应用前景,旨在促进其广泛运用,并为性状研究、基因育种提供参考,从而实现杜鹃兰药用与园林应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升景观品质并保障药用资源供应。

    2025年16期 v.53;No.77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艺·园艺

  •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贵州省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杨通文;段明禹;李辉;舒中兵;陈浪;

    [目的]筛选出贵州省区域试验中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和鉴别力高、代表性好的试点。[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21—2022年贵州省7个玉米品种在7个试点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试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结果]2021年更禾玉582、毕成168、金玉631丰产性较好,金白玉6号、更禾玉582稳定性较好;六枝、贞丰、六盘水鉴别力较好,毕节、六盘水、安顺代表性较强。2022年更禾玉582、遵试2101丰产性较好,更禾玉582、金玉631、遵试2101稳定性较好;贵阳、六枝鉴别力较好,贞丰、安顺、毕节代表性较强。[结论]更禾玉582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综合表现最好;六枝鉴别力最好,毕节代表性最强。

    2025年16期 v.53;No.773 12-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漯麦49的丰产稳产性及氮磷利用效率分析

    葛昌斌;朱琳琳;秦素研;孙先业;曹燕燕;黄杰;王君;廖平安;

    [目的]全面了解漯麦49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氮、磷利用效率等情况。[方法]结合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2020—2021年度生产试验的数据,采用高稳系数法和方差分析法对漯麦49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品质和氮、磷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漯麦49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P<0.01),表现出极好的丰产稳产性;漯麦49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大区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漯麦49综合抗病性好,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结论]漯麦49是氮磷高效中筋类型品种,其面粉可用于馒头、面条等食品的制作,在黄淮南部麦区可作为绿色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2025年16期 v.53;No.77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菊花连作障碍抗性种质筛选评价及抗性机理研究

    汪燕;江泾;苗伟豪;张智;邓波;房伟民;赵爽;廖园;

    综合花型、花色等因素选取55个自主选育的切花菊种质资源,研究不同供试切花菊种质资源的田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并对其连作障碍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连作障碍抗性种质并研究其抗性机理。筛选出连作障碍高抗种质资源南农丽白1份;中抗种质资源南农冰洁和南农瑗绿2份;感病种质资源蒙红、南农豆绿和南农岱雪3份;其余49个切花菊种质资源均为易感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9.1%。此外,连作对不同切花菊抗性种质的病情指数、株高、茎粗等指标影响显著,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病情指数为87.5%,是高抗种质南农丽白的3.69倍;高抗种质在盛花期的株高为95.00 cm,茎粗5.34 cm,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1.44和1.22倍;叶片组织酶活性表现为菊花种质抗性等级越高酶活性越高,高抗种质南农丽白叶片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为201.33、36.331和392.67 U/(g·min),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1.62、1.43和1.23倍;土壤脲酶(S-UE)、蔗糖酶(S-SC)和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与其抗性等级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高抗>中抗>易感>感病;在盛花期植株根际土壤中,高抗种质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为2.46×10~9和9.73×10~6 copies/g,分别是易感种质南农粉莺的4.24和0.65倍。结果表明,切花菊种质资源的连作障碍抗性与其基因型相关,高抗种质可能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叶片组织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较高水平的细菌数量来抵御连作障碍土壤中致病菌的侵染从而增强其抗性。该研究为挖掘和利用菊花自身潜力、培育抗病品种以及优良种质储备提供先期基础。

    2025年16期 v.53;No.773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久保桃”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张晓玉;王芝学;高扬;郭兴科;

    为比较不同产地“大久保桃”的果实品质差异,筛选差异化关键指标,以13份“大久保桃”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单果质量、花色苷等10项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分并对桃园排序。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的“大久保桃”果实品质存在差异,变异范围较大,变异系数为2.00%~21.21%,其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1.21%;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3.311%;将固酸比、糖酸比和单果质量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F=0.417 3F1+0.294 9F2+0.120 9F3),将各数据指标带入数学模型最终得到果园优良度排序。T9、T8、T10、T13、T1果园桃果综合品质表现优异,T7、T12、T11、T3、T5果园桃果品质表现中等,T6、T4、T2果园桃果品质表现较差。该研究结果为天津市“大久保桃”的栽培管理和优良种质资源区域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025年16期 v.53;No.773 28-3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aCl引发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

    洪晓松;曾军;朱紫檀;张晓宁;王昊;

    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0、50、100、200、300mmol/L)和时间(4、8 h)的NaCl引发处理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在设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浸泡种子,将种子放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进行萌发试验,记录并计算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相对盐害率,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种子萌发后胚导管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50 mmol/L NaCl引发4 h下,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相对盐害率均表现最优,而电镜观察也显示胚导管较为均匀。过高的NaCl引发浓度和过长的引发时间会导致种子萌发率下降,特别是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胚导管可能出现阻断或破裂,影响种子的正常萌发。此外,对比4和8 h的引发处理,前者在萌发指标方面优于后者。

    2025年16期 v.53;No.773 31-3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香草兰保果的影响

    邓莹;刘燕花;陈丽娜;

    为探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萘乙酸(naphthaleneacetic acid, NAA)、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_3)和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4种激素辅以微肥的叶面喷淋处理对香草兰保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3年生香草兰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4种激素+微肥喷淋香草兰植株果荚。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种类和处理浓度均可影响香草兰的保果效果和果实品质,其中,1 mg/L BR+0.2%四硼酸钠+2%尿素和30 mg/L 2,4-D+0.2%四硼酸钠+2%尿素具有明显的效果,1 mg/L BR+0.2%四硼酸钠+2%尿素处理喷淋香草兰果荚,保果率提高了18.6%,豆荚长度增长了27.5%,豆荚单果重提高了97.6%;30 mg/L 2,4-D+0.2%四硼酸钠+2%尿素组合处理香草兰保果率提高了18.0%,豆荚长度增长了15.5%,豆荚单果重提高了71.3%。该研究为设施大棚香草兰种植中的保果及果实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16期 v.53;No.773 36-3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环境

  • 久马高速公路沿线不同恢复模式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李川;纪利成;刘洋清;桂阳;王轩;彭书明;何家敏;周礼;

    [目的]为提升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恢复的有效性,探究不同恢复模式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位于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久马高速公路区域,对5种恢复模式[传统的草种播种法(SG)、草种播种结合覆盖植物纤维毯(PB)、草皮堆叠后回铺(SR)、草皮经支架存放后回铺(BR)、草皮堆叠保存后回铺并压实固定(CR)]进行对比研究,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pH、有机碳、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等指标,分析植物根系特征和群落特征,利用皮尔逊检验、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群落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CR模式在群落总盖度、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方面表现最佳,该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SG模式的土壤容重最大,而CR模式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pH与根系表面积、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速效钾、生物量、总根长、群落高度和有机碳是影响植被恢复的重要指标。[结论]草皮回铺模式,尤其是堆叠保存后回铺并压实固定(CR)显著优于传统草种播种模式,具有更高的群落总盖度、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偏酸性土壤更适合该地区植物生长,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群落生长至关重要。通过施加氮肥和钾肥可提高植物生长状况,草皮回铺及其优化处理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高寒地区的生态恢复,为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2025年16期 v.53;No.773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古超;

    [目的]以西北部地区包含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K区域为例,采用GIS与Markov模型,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状态。[方法]通过GIS技术确定K区域土地的测试区域,计算出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结合动态度的变化,按照GIS设定的扫描节点,对K区域土地利用偏移量进行测定。以偏移量作引导,计算最大斑块指数,采用Markov模型和最大斑块指数预测全局的斑块位置,进一步标定出斑块的点位。结合空间分布的集聚(或离散)程度,在土地斑块标定的位置使用演变分析的方法来总结K区域土地结构变化特征,测定出似然临近值,分析地块的分类度和结构变化的复杂度。[结果]K区域90 d内其他用地和水域的变化贡献率相对较高,均超过12%,在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其他用地等类型的面积变化上,变化强度达1.8%,均衡度达0.75。[结论]K区域土地结构逐渐区域均衡,凸显出结构变化的层次性和平衡性;各区块土地结构变化的稳定性提升,结构的改变整体呈现出正向的变化关系,利用效果较好。

    2025年16期 v.53;No.77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0—2022年松嫩平原松原地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与对比分析

    白晓峰;关卫东;崔婷婷;王新乾;左震;霍刚;吕瑞龙;

    以201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为基础,应用像元分解模型、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松嫩平原松原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分布特征与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与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2010—2022年研究区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研究区植被NDVI均值从2010年的0.73增加到2022年的0.80,线性增长率为0.54%;从空间分布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低密度植被覆盖度比重从2010年的0.64%递减到2022年的0.47%,高密度植被覆盖度比重从2010年的94.2%递增到2022年的97.2%,植被发生正向变化的速度高于植被退化的速度;13年间长岭县西部盐碱地分布区域占比呈逐年递减趋势,从2010年的5.16%递减到2022年的2.33%,主要与近年国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相关。

    2025年16期 v.53;No.77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及特征分析

    徐婕;杨晶晶;

    运用IPCC方法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2012—2021年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排放结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兵团畜牧业温室气体从2012年逐年升高,到2017年排放总量最大,达到266.61×10~4 t(CO_2-eq),之后有所降低。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是畜禽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占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2.55%,其次是畜禽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最后是畜禽粪便管理甲烷排放。畜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以牛、羊、猪为主,占新疆兵团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75%,其次是家禽、马、骆驼和驴。对2021年新疆兵团畜牧业温室排放空间变化分析可知,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为43.84×10~4 t(CO_2-eq),而第十四师昆玉市最小,仅为4.71×10~4 t(CO_2-eq)。对历年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线性回归预测显示,新疆兵团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仍呈增加趋势。

    2025年16期 v.53;No.773 58-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贵池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与开发潜力

    侯克斌;徐利强;刘超;许斌;王永香;

    基于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对贵池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富硒土壤资源与农产品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51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1 376.65 km~2,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4.22%;富硒土壤成因主要与晚古生代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等成土母岩有关;304件农产品中达到富硒标准的共203件,总富硒率66.78%,水稻、小麦、油菜、黄精、木耳等可作为富硒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品种考虑;研究区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土壤有效硒含量0.002~2.372 mg/kg,占总硒含量的23.88%~99.63%,土壤Se主要以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形态赋存,三者合计占比达94.89~96.74%。

    2025年16期 v.53;No.773 62-6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粪添加比例对玫瑰花托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刘晓琳;伏芳;李晶;苏本营;

    以玫瑰花托为基本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猪粪与玫瑰花托混合堆肥体系中温度、pH、总氮含量、水溶性NH_4~+-N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GI)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适宜的猪粪,能使玫瑰花托堆肥更快进入高温分解阶段,增加高温分解持续时间和总氮含量,加快物料NH_4~+-N降低的速率和堆肥腐熟化进程。玫瑰花托与猪粪按照9∶10的质量比配比效果最佳,在堆肥3 d时进入高温分解阶段(>50℃),高温持续时间为11 d,至堆肥28 d,该处理NH_4~+-N含量比纯玫瑰花托对照降低54.04%,GI达到88.8%。

    2025年16期 v.53;No.773 69-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生物技术

  • 光照强度对口虾蛄幼体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陈春秀;马超;薄其康;尚晓迪;于燕光;王婷;刘厚孚;王垚鑫;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光照强度对口虾蛄幼体生长性能、存活率、变态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其生长的光照条件,为口虾蛄人工繁育与养殖提供生物学参数。[方法]以口虾蛄幼体(Z_(11))为研究对象,设置0(黑暗组)、3 000、6 000、9 000 lx共4个光照强度梯度进行试验,测定口虾蛄幼体体质量,计算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变态率,并采用试剂盒测定消化酶活力。[结果]不同光照强度对终末体重、存活率和变态率影响显著(P<0.05),影响程度为6 000>9 000>3 000>0 lx。6 000 lx光照强度下,口虾蛄幼体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变态率均高于其他组,且终末体重、存活率和变态率显著优于其他试验组(P<0.05),同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黑暗条件下,上述消化酶活性最低。[结论]6 000 lx为口虾蛄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光照强度,该研究成果可为口虾蛄人工养殖光照条件的控制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提升口虾蛄幼体繁育技术及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25年16期 v.53;No.773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井冈山养殖场患病大鲵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王东升;卢萍;底明晓;圣平;翁晓东;戴年华;张国华;

    为明确江西省井冈山市某大鲵养殖场大鲵患病的原因,从大鲵养殖场患病大鲵上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鉴定、自然状态致病性试验、关键致病菌生化特性分析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患病大鲵的肾、脾、肺和肝等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鉴定到13种细菌,其中Chryseobacterium oncorhynchi、迟钝爱德华菌、布氏柠檬酸杆菌和维氏气单胞菌4种为优势菌,维氏气单胞菌具有强致病性,在细菌浓度5×10~7 CFU/mL的水环境中自然感染带伤大鲵,大鲵100%致死;其生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相符;维氏气单胞菌对麦迪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利福霉素耐药;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大鲵主要表现为脏器充血和细胞核异常。该研究确定了患病大鲵的主要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对其致病性、生化特性及耐药性等研究结果为大鲵养殖场的疫情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16期 v.53;No.77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穿山甲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的分布调查

    李俊松;袁盛东;白林忠;王芳;冯周民;吴梦缘;宋志勇;王波;

    采用访问调查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拍摄法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对中华穿山甲种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外相机捕获的中华穿山甲影像计4个位点,样线调查发现中华穿山甲活动痕迹6处,访问调查法发现中华穿山甲疑似分布位点16个。提取这26个分布位点的高程、植被及生境信息,用ArcMap软件模拟生成勐仑子保护区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区,面积约715 hm~2,中华穿山甲种群密度为0.006只/hm~2,中华穿山甲在调查区域的数量为(4±2)只。建议保护中华穿山甲生境,加强执法宣传力度,防止非法猎杀中华穿山甲,严肃查处中华穿山甲地下交易。

    2025年16期 v.53;No.77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小鼠血清学抗体替代靶动物评价口蹄疫疫苗效力

    刘杨;胡金来;杨进才;俞宗佑;杨文龙;秦建;郑雪花;

    [目的]为了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控制检测成本,缩短口蹄疫疫苗效力评价周期。[方法]选取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4批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分别对猪进行半数保护量(PD_(50))试验、对小鼠进行免疫后抗体水平检测,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4批疫苗PD_(50)值为7.49~15.59,均高于国家标准。小鼠各批疫苗1.00、0.50、0.33 mL免疫组平均抗体效价与PD_(5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5、0.92,其中0.50 mL剂量组抗体效价与PD_(50)相关性最高。[结论]采用0.50 mL剂量组小鼠血清抗体替代靶动物评价口蹄疫疫苗效力可行性最高。

    2025年16期 v.53;No.77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条斑紫菜生活史的观察

    房恩军;张雪;王宏;高燕;郭彪;徐晓甫;张晶伟;曾祥茜;王宇;

    通过条斑紫菜离体组织室内培养的方法,观察其整个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特征变化。研究发现,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同部位的叶状体离体组织发育路径不同,最终都可发育成叶状体结构。叶状体中部的营养细胞大多发育成幼苗,单个幼苗在长成几十个细胞大小时,在适宜条件下会不断放散单孢子,发育成成簇的幼苗;靠近叶状体梢部呈斑块条纹状位置的组织多发育成丝状体,丝状体的生长从果孢子萌发开始,经历营养藻丝生长、孢子囊枝生长、壳孢子形成和放散3个时期,每个时期随着生长发育,丝状体颜色和形态也有相应的变化。了解和掌握条斑紫菜的生活史为条斑紫菜育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条斑紫菜产业发展和生产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年16期 v.53;No.773 88-9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特异引物的葡萄灰霉病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李欢欢;苏倩;吴阳;于淑坤;

    [目的]建立葡萄灰霉病的快速检测体系。[方法]以灰霉菌的RNA聚合酶Ⅱ大亚基基因(RPB2)序列为检测靶标,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建立基于特异引物的葡萄灰霉病检测体系,对引物的特异性、准确性、灵敏性进行验证。[结果]引物能从15种真菌DNA中特异检测出灰霉菌;能从发病的葡萄果实中检测出灰霉菌;能在葡萄感染灰霉菌24 h后检测出条带,最低检出限为4 pg。[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特异引物的具有较好特异性、准确性、灵敏性的葡萄灰霉病检测体系。

    2025年16期 v.53;No.773 92-9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林业科学·休闲农业

  • 红掌“香妃”不同组合F1代新种质的遗传优势和耐寒性分析

    姬语潞;陈春;

    以红掌“香妃”及其F_1代新种质(自交F_1代“X102”、杂交F_1代“F801”“F紫嫣”“F朱颜”)为供试材料,通过子代遗传优势分析、佛焰苞颜色和表型性状以及冷害指数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新种质的性状和抗性表现,筛选出表型性状优异、耐寒性强的红掌新种质。结果表明:“F紫嫣”和“F朱颜”遗传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佛焰苞的红/绿度值a~*、黄/蓝度b~*以及彩度值C~*值均显著高于母本,表现出显著超亲优势;“F801”佛焰苞性状表现显著优异,但性状遗传优势不高;“X102”部分遗传性状退化或与亲本差异不显著。结合冷害指数分析,“F紫嫣”是兼具观赏性和耐寒性的优良杂交新种质,可用于进一步的栽培与生产试验。

    2025年16期 v.53;No.773 97-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萍乡市油茶农家品种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剑锋;张海宇;李一丁;刘江华;苏仁峰;彭辉武;潜伟平;

    [目的]掌握萍乡市油茶农家品种表型变异特征及规律,为该地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开展野外调查,并测定叶长、叶宽、叶形指数、果高、果径、单果重、果皮厚和种子数8个表型性状指标,采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主成分和系统聚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油茶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3.45%~75.64%,其中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2.01~2.14,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宽与种子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8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22%,果径、果高、单果重等果实性状是反映油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系统聚类将138份种质分为小果油茶(主要为珍珠籽)和普通油茶(赣萍茶)两大类群,小果油茶叶片和果实均小于普通油茶。[结论]萍乡市油茶农家品种表型存在丰富的变异,单果重是区分各类群的关键表型性状,普通油茶因果实大更具高产潜力,适合开展良种选育。

    2025年16期 v.53;No.77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激素处理对红河橙种子发芽的影响

    李军;蒙进芳;石文革;孙嘉洛;彭雨;许党;黄文涵;

    为确定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和浸种时间对红河橙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进行L_9(3~4)正交试验,观测发芽动态,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时间。结果表明:红河橙种子不同处理组合的发芽率为31.11%~58.89%,发芽势为21.11%~44.44%,平均发芽时间为30.94~35.72 d; 9个处理组合之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0.20 g/L GA_3和0.30 g/L IBA混合溶液浸种8 h的发芽指标(性状)最优,影响红河橙发芽率的主导因子是IBA,影响红河橙种子发芽势的主导因子是IBA和GA_3交互作用,影响平均发芽时间的是GA_3;0.20 g/L GA_3和0.30 g/L IBA混合溶液浸种8 h提高了红河橙种子发芽性状指标,可作为红河橙苗木繁育作为种子的处理措施。

    2025年16期 v.53;No.77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树种混交对巨尾桉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朱万章;

    [目的]为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混交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探究巨尾桉纯林(CK)、巨尾桉-马占相思混交(M_1)和巨尾桉-闽楠混交(M_2)3种处理模式对巨尾桉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比分析3种处理下巨尾桉的生长量、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结果]在混交模式中,混交树种马占相思和闽楠长势均较好,巨尾桉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纯林,但2个混交模式间无显著差异;3种模式林下植物物种数表现为M_2>M_1>CK,不同模式下灌木、草本层优势物种不相同,CK灌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低于M_1、M_2,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M_1、M_2;M_1与M_2的林下植物群落相似度较高,而与CK差异较大。[结论]在巨尾桉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可采取不同树种混交模式,以促进巨尾桉的生长并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

    2025年16期 v.53;No.77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及旅游资源保护研究——以格多苗寨为例

    吴颖林;陈金艳;

    以贵州省都匀市格多苗寨为例,研究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和特色,分析了苗寨存在劳动力外流,文化无人传承,古建筑被破坏,经济缺乏支撑产业等问题,在该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需要进行考古溯源及保护,且通过强发展产业来保护旅游资源,在促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025年16期 v.53;No.773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角下清溪村文旅融合发展及实现路径

    袁鹤立;

    探索湖南益阳清溪村(以下简称“清溪村”)的文学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要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彰显益阳地域特色的人才优势和文学、生态资源等,弘扬本土文学精神,在文学资源优势的带动下拉动清溪村旅游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增长,从而推动益阳文旅更好地融合发展。

    2025年16期 v.53;No.773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植物营养

  • 性诱剂与色板·诱虫灯组合对水稻和茭白田二化螟的引诱效果

    叶建海;罗海波;郑胜龙;张珏锋;李芳;陈建明;钟海英;

    为明确二化螟性诱剂与不同色板、灯光组合对水稻、茭白田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筛选和确定适合二化螟诱捕监测的优选材料,为该害虫的虫情监测及其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将二化螟性诱剂分别与2种色板(黄色、绿色)和2种诱虫灯(黑光灯、紫外灯)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与绿板组合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合(P<0.01);黄板组合对天敌昆虫的诱捕效果显著,绿板则对非靶标害虫的诱捕效果显著;诱虫灯(尤其是黑光灯)组合对非靶标螟虫类的诱捕效果显著。虫情动态分析可知,余姚水稻田二化螟成虫的高峰期为5月中旬,茭白田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中旬。因此,在水稻、茭白田二化螟防控时应合理、适时、适地选择应用色板、诱虫灯及性诱剂组合,避开天敌昆虫的盛发期,达到二化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的精确监测和精准防控的目的。

    2025年16期 v.53;No.773 121-12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漯河农林金龟子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田金华;刘慧超;

    为明确河南省漯河地区农林金龟子的种群组成及发生动态,于2021—2024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该地区的金龟子成虫种群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4年累计捕获金龟子成虫9种33 473头,主要有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阔胫玛绢金龟(Maladera verticallis Fairmaire)、桐黑丽金龟[A.autiqua(Gyllenhal)]、毛黄鳃金龟(H.trichophora Fairmaire)、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 Faldermann)、黄褐异丽金龟(A.exoleta Faldermann)、蒙古丽金龟(A.mongolica Motschulsky)和白星花金龟(Liocola brevitasis Lewis)。混合种群年诱捕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诱虫高峰在6月上旬—7月下旬。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是河南漯河农林金龟子的优势种群。铜绿丽金龟具有明显的时序集中性,诱虫高峰期在6月上旬—7月上旬。暗黑鳃金龟的诱虫高峰期相对较晚且跨度时间长,在6月中旬—7月下旬。铜绿丽金龟的高峰日早于暗黑鳃金龟,高峰日最多差21 d。该研究为漯河地区乃至河南省农林金龟子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6期 v.53;No.773 125-12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种杀螨剂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王好岭;王桂萍;王希波;邢金宇;赵鑫;谢丽霞;于毅;

    为探究不同杀螨剂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30))对二斑叶螨生长和繁殖的影响,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并通过生命表技术分析了亚致死剂量杀螨剂对其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联苯肼酯对雌成螨的LC_(30)为3.53 mg/L,卵的LC_(30)为4.93 mg/L,LC_(10)分别为0.65和1.12 mg/L;丁氟螨酯对雌成螨的LC_(30)为1.22 mg/L,卵的LC_(30)为3.52 mg/L,LC_(10)分别为0.31和1.08 mg/L。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使用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30))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不同处理产卵前期显著增加,二斑叶螨的产卵期、产卵量、存活率和孵化率等均显著降低,LC_(30)处理的各项指标最低。净生殖率(R_0)、种群加倍时间(Dt)和平均世代历期(T)均呈下降趋势,周限增长率(λ)和内禀增长率(r_m)则有所提高。研究表明,联苯肼酯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30))可以有效控制二斑叶螨的生长和繁殖。

    2025年16期 v.53;No.773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沿海地区小麦主栽品种抗茎基腐病性鉴定及病害生物防治

    张向向;娄向弟;程怡璠;赵阳;郜彦彦;李红阳;

    为筛选针对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抗病小麦品种,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生防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对30份盐城市小麦主栽品种进行了抗茎基腐病性鉴定,并测定了5种生防菌剂对小麦初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胚芽期接种法筛选到中抗茎基腐病品种1份,中感品种9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结合胚芽期接种和盆栽苗期接种病原菌,以化学药剂酷拉斯作为对照,几种生防菌剂在扬麦25和济麦22这2个品种上的防治效果表明,浸种贝莱斯芽孢杆菌PJP10试验组防治茎基腐病的效果最为明显,接近于酷拉斯化学药剂对照组,胚芽期接种法防治效果为78.04%和61.62%,盆栽苗期接种法防治效果为40.81%和36.11%。抗病品种和生防资源的筛选将为今后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53;No.773 133-13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白蛾在上海地区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张岳峰;杨储丰;韩阳阳;

    于2019—2024年在上海地区对美国白娥进行了定点监测,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根据该虫发生规律,采取“重防第1代、补防第2代、查防第3代”防治策略,在幼虫发育初期、3龄破网前开展防治。

    2025年16期 v.53;No.77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根瘤菌和栽培基质对云南主栽蚕豆品种“云早15”和“陵西一寸”结瘤和固氮效果的影响

    蒲怡;王妍;朱佳豪;代快;李江舟;焦健;崔永和;何泉;林杉;

    [目的]以高附加值的鲜食蚕豆替代蔬菜,筛选并接种高效固氮和高适配性根瘤菌,有助于促进烟-豆连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针对玉溪当地主栽蚕豆品种“云早15”和外引品种“陵西一寸”,设置2组盆栽试验。从采自云南省的10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根瘤菌中,筛选高效结瘤和高适配性菌株;比较3种不同栽培基质对高效菌株结瘤固氮的影响。测定茎叶干重、根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瘤数和瘤干重。[结果]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上述菌株后根瘤数、瘤干重、蚕豆茎叶干重、根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土著品种“云早15”与菌株YX-2_26、WS-1_13、YL-1_23和YL-1_35的共生效果显著优于其他6个菌株;而外引品种“陵西一寸”则与菌株YX-2_26、WS-1_13和WS-1_18共生效果较好。与纯蛭石基质栽培相比,YX-2_26和WS-1_13混合菌剂在纯土壤基质中显著提高了根瘤数、瘤干重、蚕豆茎叶干重、根干重和叶绿素含量。[结论]筛选到了2个具备开发为广谱高效且适应能力强的复合蚕豆根瘤菌剂的菌株,为针对云南地区根瘤菌剂开发应用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

    2025年16期 v.53;No.773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测土配方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冯素明;陈敏;吴兰田;王宏宝;吴传万;章安康;谢昶琰;

    为指导淮安市涟水县玉米科学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目标,以金苑玉棒博士767为试材,设置空白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氮磷钾施肥区共5个处理,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以测土配方施肥处理表现最优;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了夏玉米的生物学性状,显著提高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及籽粒和秸秆养分吸收量。夏玉米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9.05%、14.59%、46.74%。

    2025年16期 v.53;No.773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期不同施磷水平下甜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毛婧莹;李书悦;王沁雯;牟晓煜;陆星;梁翠月;田江;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磷水平对甜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为华南酸性土壤上甜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高磷(120 kg/hm~2)和低磷(30 kg/hm~2)2种施肥水平,玉米移栽后12、23、45和58 d测定植株干重、根系性状、植株养分含量、玉米产量等指标。[结果]高磷处理甜玉米干物质积累平均上升78.07%,根系发育平均上升58.62%,蜡熟期对磷养分的吸收量平均上升86.39%,拔节期至水泡期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高峰时期。低磷处理下根系衰退影响了养分吸收,说明玉米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可能是导致甜玉米对低磷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缺磷会显著抑制甜玉米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在拔节期至水泡期的关键生长期影响尤为明显。此生长阶段需合理施用磷肥,以协调玉米对养分的获取与植株发育。

    2025年16期 v.53;No.773 153-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羊粪和硅藻土对铅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文晓阳;邓永晟;张明启;黄耀庆;崔露莹;卢文燕;马嵩科;杨瑞辉;邵心怡;李旭;

    以铅低集聚型烟草品种云烟87和铅富集型烟草品种K326为试材,利用盆栽方式,设置CK、T1(铅500 mg/kg)、T2(铅500 mg/kg+羊粪1.33 g/kg)、T3(铅500 mg/kg+硅藻土30 g/kg)、T4(铅500 mg/kg+羊粪1.33 g/kg+硅藻土30 g/kg)共5个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和生物量指标,探讨羊粪、硅藻土对铅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铅胁迫能够抑制烟草的生长;在移栽后30 d,云烟87 CK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生物量分别是T1的1.41、1.48、1.63、1.59倍,K326 CK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生物量分别是T1的1.26、1.04、1.10、1.79倍。羊粪、硅藻土可促进铅胁迫下烟草的生长发育,其中羊粪+硅藻土促进效果最好;在移栽后120 d,云烟87 T4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生物量分别是T1的1.07、1.03、1.08、1.22倍;K326 T4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生物量分别是T1的1.02、1.12、1.07、1.19倍。因此,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羊粪+硅藻土,能够提高不同基因型烟草对铅胁迫的抗性,有助于烟草的生长发育。

    2025年16期 v.53;No.773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食品科学·药用生物

  • 基于外观性状及有效成分的天麻药材综合质量评价

    陆祥;陈琪;赵力;郭璐玫;刘勋;刘兴鹏;王海宁;陈凤;

    [目的]探讨天麻不同性状与其6种有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34批天麻的外观性状进行测量,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天麻外观性状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天麻的颜色与其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天麻颜色偏红时,巴利森苷C、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天麻素含量较高,而巴利森苷E含量较低。天麻的明度与巴利森苷C、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呈负相关,表明颜色较浅的天麻中这2种成分含量较低。天麻的外观性状(重量、长度、宽度、长宽比、环数)与其有效成分含量也存在明显相关性。天麻重量越大,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类总量越低;天麻长宽比越大(即天麻越细长),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B、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巴利森苷类总量越高;天麻环数越多,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类总量、巴利森苷B含量越高,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越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天麻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6期 v.53;No.773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东省3种常见卷柏属植物比较鉴别研究

    杨永利;张小燕;杨东娟;庄玉欣;苏成伟;郭守军;

    [目的]建立3种卷柏属药材(翠云草、石上柏、卷柏)的形态、显微鉴别的方法。[方法]通过植物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粉末鉴别法对以上3种卷柏属药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种药材均有稳定且可区分的性状特征及各种显微特征,其中性状鉴别法的主要特征为植株的茎、叶、孢子叶穗,显微鉴别法的主要特征为茎中段及侧叶的横切面,粉末鉴别法的主要特征为孢子、气孔、管状分子的类型。[结论]研究结果为3种卷柏属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鉴别依据,并说明比较鉴别是中药鉴定中重要的、可行的方法。

    2025年16期 v.53;No.773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贮运加工·检测分析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五爪子中金丝桃苷·芸香苷和绿原酸的含量

    武喜红;田野;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五爪子中金丝桃苷、芸香苷和绿原酸含量的一测多评(QAMS)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HC-C_(18)(2)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以乙腈(A)-0.1%甲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L/min,进样体积15μL,检测波长360 nm;以绿原酸为内参物,计算绿原酸与金丝桃苷、芸香苷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对相对校正因子进行耐用性考察;将一测多评法的测定结果与外标法(ES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金丝桃苷、芸香苷和绿原酸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8),系统适应性测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标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计算得到金丝桃苷和芸香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669 3、0.907 5,且柱温、流速、进样量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较小;QAMS法和ESM法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可以用于测定五爪子中金丝桃苷、芸香苷和绿原酸的含量,并能够为五爪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6期 v.53;No.773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种养殖水蛭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抗凝血酶活性差异比较

    陈晓瑛;甘炼;黄文;刘威;郝青;孙育平;

    [目的]比较分析菲牛蛭、日本医蛭和宽体金线蛭3种养殖水蛭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抗凝血活性,为水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称量3种养殖水蛭成体150 g,经真空冷冻干燥后,随机分成3个重复,制得养殖水蛭冷冻干燥粉,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及氨基酸组成,采用凝血酶滴定法测定抗凝血活性。[结果]3种养殖水蛭冷冻干燥粉中,水分含量差异明显(P<0.05),其高低依次为宽体金线蛭>菲牛蛭>日本医蛭。日本医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最高,宽体金线蛭最低,其中菲牛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日本医蛭(P<0.05),但显著高于宽体金线蛭(P<0.05);宽体金线蛭灰分含量最低,显著低于菲牛蛭与日本医蛭(P<0.05)。3种养殖水蛭冷冻干燥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4种药用氨基酸的含量较高,但菲牛蛭天冬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日本医蛭和宽体金线蛭(P<0.05)。此外,宽体金线蛭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菲牛蛭和日本医蛭(P<0.05),其苯丙氨酸含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菲牛蛭(P<0.05),但与日本医蛭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3种养殖水蛭冷冻干燥粉中的抗凝血活性差异明显(P<0.05),其高低依次为菲牛蛭>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结论] 3种养殖水蛭均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可作为药食同源的优质品种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

    2025年16期 v.53;No.773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茄芯烟叶7种化学成分的定量检测

    李冬梅;周乐群;杨冬梅;黄晓明;肖旭斌;杨熠文;张光海;李枝桦;刘涛;刘洪剑;

    [目的]实现雪茄茄芯烟叶内总氮、钾、总糖、还原糖、总碱、氯和镁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以354份不同等级的云南雪茄茄芯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在波长950~1 650 nm内,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并采用外部验证的方法对各化学成分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预测模型分别使用一阶导数+中值滤波、一阶导数、一阶导数+中值滤波、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后建立模型,且主成分数分别为6、6、12、30、11、13和8时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各模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64,均方根误差皆小于0.30。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分别为0.304、0.892、0.392、0.962、0.761、0.419和0.448,均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定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后期茄芯烟叶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16期 v.53;No.773 184-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农业气象

  • 一种滚筒式好氧发酵罐的设计与试验

    张龙;颜晓晓;谭新凤;赵智玲;叶伟伟;刘强;

    针对目前我国大量的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处理难题和传统堆肥发酵的局限性,研发了一种卧式滚筒好氧发酵罐,该发酵罐可以在5~7 d内实现物料100%全腐熟,且发酵过程无死角、无臭味、无二次污染,并对温度、通气量、湿度等关键参数实现了全程自动化监控,具有操作简便、工作场所不受环境制约等特点。该发酵罐的研发及使用可以使有机废弃物变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物料,能从源头上实现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025年16期 v.53;No.773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象条件对油茶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朱宁静;丁俊;何鹏亮;罗子璇;张英;揭雨成;

    为了探究气象条件和油茶产量及品质的关系,测定并分析了8个不同试验样地的气象指标、油茶产量及油脂品质。结果表明:试验地鲜果产量,2020年最高(4 337.8 kg/hm~2),2021年最低(2 864.6 kg/hm~2);从林地类型分析,平均鲜果产量排序为油茶低产林改良样地>老油茶林垦复样地>老油茶林样地>带状更新改良样地。茶籽产量,最大值为2020年的油茶低产林改良样地(2 632.5 kg/hm~2),最小值为2017年的带状更新改良样地(300.0 kg/hm~2);从林地类型分析,茶籽产量排序为油茶低产林改良样地>老油茶林垦复样地>老油茶林样地>带状更新改良样地。维生素含量在2019年最大(398 mg/kg),2017年最小(167 mg/kg)。角鲨烯含量在2018年最大(374 mg/kg),2019年最小(164 mg/kg)。含水率在2019年最大(64.24%),2021年最小(45.41%)。干基含油在2020年最大(25.69%),2019年最小(14.78%)。湿基含油在2020年最大(14.01%),2019年最小(5.29%)。酸价在2018年最大(22.6 mg/kg),2019年最小(5.9 mg/kg)。浏阳的夏秋季常年发生30.0℃以上高温天气,日较差较小,且持续时间常超过60 d,同时,降雨量少,并出现干旱累加的效应,不利于油茶果实膨大。油茶具有一定的抗高温干旱能力,在同样干旱气候条件下,对多年生油茶林进行低产林改良,有利于提高产量。

    2025年16期 v.53;No.773 192-19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农业信息

  • 基于AHP-模糊综合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王惠;

    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陕西省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水平、融合绩效及融合行为评分逐年升高,但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经济繁荣2项评分总体表现较差。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进一步说明当地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效。但是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缩小城乡差距。

    2025年16期 v.53;No.773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发展权和功能损失的集体土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分析——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段金龙;李理;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影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提高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该研究依据土地发展权划分,并考虑农民社会保障功能损失,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利用2015—2023年土地交易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研究区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土地增值收益为144.75万元/hm~2,仅占土地价格的一半;入市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这部分功能的价值为39.30万元/hm~2,应由政府从调节金中拿出一部分进行补偿;兼顾土地发展权划分和农民社会保障功能损失后,政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分别为5.55万、79.95万元和59.25万元/hm~2,对应比例分别为3.8%、55.2%和41.0%,使得农民集体获得大部分的土地增值收益并显著超过当地征地补偿标准。这有利于推动土地开发模式从增量土地征收向存量土地入市转变,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和村集体参与入市的积极性。研究结论拓展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思路,对于未来深化其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2025年16期 v.53;No.773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王善高;彭翀宇;雷昊;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为研究样本,首先构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测算其水平,然后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水平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为0.407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更换实证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等检验的结果均表明该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稳健性。(2)在区域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倒“U”形关系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但拐点不同。在时间上,2011—2015年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仅有单向的促进关系,2016—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出现倒“U”形关系。(3)从数字乡村建设子指标的影响来看,数字乡村的宏观环境、基础设施、信息环境、金融基础、政务环境改善对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而数字乡村应用环境是乡村振兴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

    2025年16期 v.53;No.773 208-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碳汇领域授权有效专利技术现状

    刘媛;卢翠香;朱慧;唐庆兰;陈升侃;邓紫宇;任世奇;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双碳”背景下中国碳汇研究发展现状,对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通过系统分析碳汇利用技术中国授权有效专利数据,对专利的年度申请授权量、类型、专利权人区域分布和技术领域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碳汇领域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增长态势,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企业是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主体,专利权人所属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技术领域集中在G(物理类)。中国未来生态系统碳汇专利技术应用与开发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挖掘现有专利成果的潜在价值,为下一阶段专利规划和技术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53;No.773 217-21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管理·农业教育

  •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杨凌实践与优化对策

    朱祥;王云江;张志敏;李晓明;

    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电话沟通、数据收集、现场调研和专题座谈等多种方法,对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发现,基地在农业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针对性策略,旨在提升基地的推广效能,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5年16期 v.53;No.773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向日葵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陈润玲;吕维娜;卫勇强;李旭辉;李瑜;吴建梅;张向召;牛季娟;檀展翔;

    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向日葵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近十多年河南省向日葵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河南省向日葵产业增值、提高产业效益的初步建议和对策。为促进河南省向日葵产业发展,应加强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推广示范,建设示范推广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链条深度开发,促进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025年16期 v.53;No.773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牧区畜牧业提质增效路径研究——基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调查

    其其格;

    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和提升农牧业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鄂尔多斯市作为内蒙古重要的畜牧业主产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传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基于此,应结合牧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其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促进新技术、新理念在牧区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传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v.53;No.773 232-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的农村垃圾治理农户自治路径研究

    周思思;骆金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的不规范和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该研究在构建农户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四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垃圾治理的新型治理路径。基于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的4个关键维度——环境价值、功能价值、成本价值和情感价值,探讨农户主动实施垃圾自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提出了提升农户亲环境行为感知价值的农村垃圾自主治理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乡村垃圾治理提供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v.53;No.773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推进路径探析

    刘晶晶;韦凤琴;

    基于大数据与农业有机结合发展视角,具体探讨以数据形态的重要生产要素如何优化产业体系、重构生产体系、建强经营体系,从而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针对当前面临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场景应用有限、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新型人才量质齐缺等问题,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加强数字型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5年16期 v.53;No.773 239-24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三维驱动研究

    魏林姣;石玉好;顿珠罗布;

    随着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无人机施药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以西藏山南市粮农为研究对象,基于动机-机会-能力模型(MOA)理论,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农户采纳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外部机会通过激发农户采纳动机间接影响技术采纳意愿,而个人农业信息能力兼具直接与间接双重作用;但外部机会对意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β=0.410,P=0.480),凸显动机在技术采纳中的核心中介地位。研究证实,外部机会需转化为农户内在动机才能有效提升采纳意愿,而信息获取、理解与应用能力则通过降低技术认知门槛直接推动行为转化。针对山南市地理特征与农户行为特点,提出“三维驱动”策略:通过基层示范案例激活外部机会的间接效应,依托合作社构建“设备共享+风险共担”组织模式,完善县域无人机维护网络与保险机制。

    2025年16期 v.53;No.773 242-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具-目标”视角下乡村产业政策内在匹配性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

    王思婕;白现军;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政策是保障产业振兴顺利实施的有力抓手,完善产业政策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目标”二维分析框架,应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使用失衡、政策目标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匹配不均衡等问题。建议优化政策工具应用结构、完善政策目标内容分布、合理配置政策工具与目标3个方面推动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从而促进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v.53;No.773 251-25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都江堰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翔;汪闵;尧渝;李慧;彭水清;刘汉庆;罗凡;

    为探究都江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路径,系统分析了都江堰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发现,都江堰茶区具有自然环境优越、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等产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品牌建设需加强、产业链协同性需提升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提出都江堰茶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深化茶旅融合发展,构建新业态下的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形成茶业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为区域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6期 v.53;No.773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SWOT分析与实践策略

    常业环;贾永刚;

    在世纪疫情、极端气候及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背景下,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共同体不仅是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标识,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场域。通过SWOT分析发现,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共同体建设虽然在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和技术共享等方面具备优势,但仍面临中亚国家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跨境粮食贸易组织难度高等诸多现实问题。鉴于此,应积极采取包括加强粮食全产业链与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以及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误解等措施,助力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共同体建设。

    2025年16期 v.53;No.773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素养驱动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诗雯;凡启兵;

    数字乡村的发展与数字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利用数字电商的迅猛进步,积极塑造数字经济的新生态,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关键因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采用OLS模型分析了数字素养对农村电商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纳农村电商,通过稳健性检验后基准回归结果依然成立;提升数字素养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促进农户采纳农村电商;数字素养显著提高男性、高学历农户对农村电商的促进作用。据此,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户数字素养,三是强化农村电商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全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025年16期 v.53;No.773 268-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高玉娟;王澜洋;

    农业硕士作为农业领域人才的主力军,在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涉农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契合度,通过对国内部分涉农高校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农业硕士人才供给失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流于形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结合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提出了我国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路径,以期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025年16期 v.53;No.773 274-27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化赋能下兽医临床诊断学理论课程“四维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黄坚;李妍;

    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学习脱节、缺乏个性化教学及学习路径等瓶颈问题。为此,以数智化知识图谱与临床案例图谱作为教学资源,应用分层理论重新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智能化BOPPPS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旨在创建同步支持“普及性、个性化、高阶性与创新性学习”的“四维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引入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这一教学体系的实施将显著提升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整体体验,构建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交互式课堂生态,为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课程育人全过程提供新方向和创新路径。

    2025年16期 v.53;No.773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