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荥经县土地系统脆弱性分析Land System Vulner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Yingjing
徐留兴;常毅;赵源;
摘要(Abstract):
土地系统脆弱性与土地系统承载能力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雅安市荥经县的土地系统生态承载力及其脆弱性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6~2011年,全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从4.900 9hm~2增加到8.030 2 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从1.777 7 hm~2下降到1.394 9 hm~2,生态赤字从-3.123 2 hm~2/人下降到-6.635 3 hm~2/人,可见当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土地系统脆弱性不断增强。该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土地系统;脆弱性;生态安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5ZR0006);;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2013JY0138)
作者(Author): 徐留兴;常毅;赵源;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5.3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源,黄成敏,温军会.土地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和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13,34(5):121-127.
- [2]刘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J].农业与科技,2008,28(3):32-34.
- [3]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705-711.
- [4]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89-396.
- [5]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786-794.
- [6]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等.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8.
- [7]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 [8]孙东林,刘圣,姚成,等.用能值分析理论修改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苏北互米花草生态系统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501-508.
- [9]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 [10]刘福刚.基于生态足迹的鲁西北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德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00-502.
- [11]张晶,刘耀林,陈新民.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86-190.
- [12]何志丽,张建强,薛丹丹,等.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54-56.
- [13]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 [14]朱国锋,杨小梅,万国宁,等.甘肃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62-68.
- [15]赵先贵,肖玲,马彩虹,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202-1207.
- [16]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 [17]冯奇,吴胜军,蔡述明.黄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8-43.
- [18]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7,29(5):37-42.
- [19]何淑勤,郑子成.雅安市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5(8):13-21.
- [20]周陶,黄云,王成.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以乐山市五通桥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8-21.
- [21]张玉玲,吴宜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4):42-47.
- [22]赵秀勇,缪旭波,孙勤芳,等.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