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秦巴山区农民合作社减贫效应评价Evaluation of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armer Cooperative in Qinba Mountainous Area in Sichuan
胡捷;陈抒阳;刘国强;祖立义;傅新红;
摘要(Abstract):
基于四川省秦巴山区4市13县(市、区)409名农民合作社社员、257名非社员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发展、生活标准、社会参与、自我发展能力维度考察农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农民合作社对社员经济发展、生活标准、社会参与方面的减贫效应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提出政府应在合作社制度、公共服务、扶贫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改进,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KeyWords): 农民合作社;减贫;倾向得分匹配法;四川秦巴山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6ZR0240,18RKX0778,18RKX0751);;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CR1302);; 四川农业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2017YB08);; 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团队”;;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及制度创新研究团队
作者(Author): 胡捷;陈抒阳;刘国强;祖立义;傅新红;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8.24.06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彬,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其机制[J].农村经济,2009(3):115-117.
- [2]李红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元扶贫逻辑与公共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4(7):133-139.
- [3]SAPOVADIA V,PATEL A.Drive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cess:Empirical study of 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from India[Z].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2013.
- [4]韩国民,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116-118.
- [5]吴定玉.农业合作社:新世纪反贫困的组织支撑[J].农业经济,2000(8):21-22.
- [6]胡联.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收入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4(12):117-126.
- [7]牟永福,刘娟.贫困农户合作机制研究:合作式贫困治理结构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4):140-143.
- [8]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 [9]梁巧,吴闻,刘敏,等.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社社员参与行为及绩效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1):71-79.
- [10]汪建,庄天慧.贫困地区社会资本对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四川16村301户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5(4):69-73.
- [11]程晓娟,张霞.贫困地区致贫因素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05(2):48-50.
- [12]李红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资本扶贫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3(3):113-117.
- [13]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14]刘宇翔.连片贫困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6):41-48.
- [15]韩国民,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116-118.
- [16]田飞.贫困指标体系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0(11):211-219.
- [17]刘彬彬,陆迁,李晓平.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40-51.
- [18]马彦丽,施轶坤.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J].农业技术经济,2012(6):49-60.
- [19]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20]薛凤蕊,乔光华,姜冬梅.土地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影响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12(5):34-39.
- [21]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59-65.
- [22]包晓霞.中国西北贫困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基于400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2(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