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边缘区域耕地压力与耕地红线研究——以赤壁市为例Study on the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and Arable Land Minimum on the Edge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The Case of Chibi City
陈娜;林爱文;刘转花;李山勇;
摘要(Abstract):
耕地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科学合理的划定耕地红线仍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该研究运用"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压力指数"法,探讨区域耕地红线的划定方法并分析当前赤壁市各乡镇耕地红线状况。结果表明:2003~2012年赤壁市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和标准人均耕地面积均有降低趋势,粮食总产和单产在波动中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先减后增。2010年后赤壁市耕地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新增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赤壁市各乡镇间耕地压力状况差异较大,耕地压力最小的柳山镇只有0.38,而压力最大的陆水湖办事处高达22.59。目前陆水湖办事处、蒲圻办事处、赵李桥镇和官塘驿林场已经越过区域内部的耕地红线,建立区际之间的占补平衡和实施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减缓区域耕地压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KeyWords): 粮食安全;耕地压力;耕地红线;赤壁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娜;林爱文;刘转花;李山勇;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4.34.1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春云.浅议太原市耕地红线的确定[J].华北国土资源,2011(2):35-37.
- [2]林爱文,刘凤莲.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63-168.
- [3]姜爱林.外国学者对土地政策的研究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0(2):18-21.
- [4]VAN KOOTEN G C.Land Resources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UBC Press,1993:9-10.
- [5]BROMLEY D W.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Oxford:Blackwell,1995:7-9.
- [6]王俊.非洲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 [7]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4):329-333.
- [8]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6):553-558.
- [9]辛良杰,朱会义,李秀彬.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6):907-915.
- [10]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2):127-134.
- [11]齐睿,谭术魁,张路.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耕地压力指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5):757-765.
- [12]蔡运龙,范秋梅.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耕地压力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5):110-113.
- [13]张安录,朱红波.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2007(2):104-108.
- [14]任桂镇,李根明,孙虎.耕地压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4):464-467.
- [15]肖俊彦,我国粮食消费水平及中长期需求与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0(12):31-35,127.
- [16]王芳,邓健,廖和平.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赤字/盈余核算与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88-292.
- [17]鲁奇.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J].资源科学,1999(6):5-8.
- [18]周小萍,陈百明.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5(2):145-148.
- [19]杜彦坤.国家储备粮管理的国际比较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88):18-24.
- [20]戴尔阜,傅泽强,蔡运龙.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4):313-319.
- [21]匡晓宇,李建林,陈瑜琦.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