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范媛媛;林苗;王高强;刘海;
摘要(Abstract):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关键词(KeyWords): PSR模型;GIS;生态环境承载力;湖北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专项(JXS-EW-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298);; 湖北大学教学建设项目(201548)
作者(Author): 范媛媛;林苗;王高强;刘海;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8.04.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倩,李山勇,孙铖,等.湖北省粮食生产及其影响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5):345-350,357.
- [2]赵翠芹.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生态规划[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 [3]王杰.土地复垦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 [4]张宇,游和远.基于P-S-R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8):125-128.
- [5]阮小春,朱红梅,张健,等.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17-19.
- [6]吴次芳.土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 [7]李岩.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山东宁阳县土地整理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 [8]王洪翠,吴承祯,洪伟,等.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123-126.
- [9]张型芳,王文静,罗宏,等.城市土地资源中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7,7(2):209-215.
- [10]洪惠坤,廖和平,魏朝富,等.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5,35(24):8016-8027.
- [11]何新,姜广辉,张瑞娟,等.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57-2068.
- [12]李成,王让会,申双和.基于PSR模型的乌鲁木齐人工增雨环境效应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10):171-176.
- [13]张锐,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33(16):5090-5100.
- [14]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基于PSR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230-235,241.
- [15]ADRIAANSE A,MONING K J.Environmental policy performance indicators: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M].Holanda:INFOPLAN,1993.
- [16]LIU Z X,ZHANG R.A new method that can improv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Combining GIS with AHP[J].Resour Environ Yangtze Basin,2003,12(2):163-168.
- [17]周瑞平,吴金,于艳华,等.呼和浩特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42(5):590-597.
- [18]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9(8):100-101,107.
- [19]秦明周.主成分分析法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1(4):69-72.
- [20]陈珏,雷国平,王元辉.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267-270.
- [21]张祥义,许皞,赵文廷.基于PSR模型的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分区[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8):207-211.
- [22]焦红,汪洋.基于PSR模型的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29-36.
- [23]彭建,吴健生,潘雅婧,等.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7):933-940.
- [24]马耘秀,董翼驹.基于PSR模型的太原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6):817-821,873.
- [25]曹丽萍,罗志军,段美儿,等.基于PSR模型的袁州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7,29(7):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