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es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China
吴利;杨艳俊;阳利永;
摘要(Abstract):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至今共分为3个阶段,包括理论研究起步阶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笔者拟从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其研究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对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论是在时空变化研究、驱动机制研究还是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中都取得较大进步,但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区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生态环境效应;模型模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利;杨艳俊;阳利永;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6.22.06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模型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69-175.
- [2]李晓兵.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95-400.
- [3]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进展,1999,7(6):66-75.
- [4]王秀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0,22(3):39-42.
- [5]罗湘华,倪晋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8(3):262-272.
- [6]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640-648.
- [7]张建春,彭补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规划[J].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 [8]唐俊梅,张树文.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29-31.
- [9]杨朝现,陈荣蓉,刘勇,等.重庆市不同类型经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2,24(6):555-562.
- [10]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47-51.
- [11]王光谦,王思远,陈志祥,等.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218-1222.
- [12]胥彦玲,刘康,秦耀民,等.秦岭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44-148.
- [13]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17-425.
- [14]江晓波,马泽忠,曾文蓉,等.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08-112.
- [15]叶宝莹,黄方,刘湘南,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101-104.
- [16]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等.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71-78.
- [17]臧淑英,孙学孟,韩冬冰,等.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63-68.
- [18]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等.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5):862-866.
- [19]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1):69-72.
- [20]吴彩莲,查轩.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41-44.
- [21]葛京凤,黄志英,梁彦庆,等.河北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62-65.
- [22]赵庚星,李静,王介勇,等.基于TM图像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78-82.
- [23]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
- [24]宋博,马建华,秦艳培,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分形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106-108.
- [25]张海龙,蒋建军,吴宏安,等.基于Landsat TM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J].干旱区研究,2006,23(3):427-432.
- [26]陈龙泉,郑海金.基于Markov-CA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态模型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29(1):36-37.
- [27]王丽,钱乐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1):52-57.
- [28]郭笃发.利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变化[J].土壤,2006,38(1):42-47.
- [29]丁伟翠,汤江龙,刘贤赵,等.烟台地区近13a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10-413.
- [30]苏海民,何爱霞.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结构变化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33(2):114-117.
- [31]吴国玺,殷学永,申怀飞.基于GIS的许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131-134.
- [32]邢伟,王进欣,王今殊,等.土地覆盖变化对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71-76.
- [33]苏大鹏,刘健,胡刚.近年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J].海洋地质前沿,2011,27(5):53-58.
- [34]董铭,史正涛,李滨勇,等.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2):72-78.
- [35]郝仕龙,曹连海,李壁成,等.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228-230.
- [36]陈小佩,曹洪,刘广耀,等.湘潭市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0(5):13-16.
- [37]赵雅莉,宫兆宁.永定河下游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5):63-71.
- [38]史洪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07-13110.
- [39]陈莹,许有鹏,尹义星.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情景分析的长期水文效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351-359.
- [40]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
- [41]侯鹏,王桥,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 [42]吴文斌,杨鹏,柴崎亮介,等.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27(4):573-578.
- [43]李敬峰,刘进超,刘友兆,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4):510-515.
- [44]刘培,杜培军,逄云峰.基于遥感和CA_Markov模型的煤矿区热环境与土地覆盖变化模拟评价[J].煤炭学报,2012,37(11):1847-1853.
- [45]李佳,张小咏,杨艳昭.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