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A Literature Review on Recycle Agricultural Theory and Evolution Obstacle
肖忠海;
摘要(Abstract):
对循环农业理论的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循环农业理论演进及其特征,循环农业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其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消费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绿色消费,并构建了循环农业分析框架。
关键词(KeyWords): 循环农业理论;绿色消费;述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XHJJ-0827);;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基金项目
作者(Author): 肖忠海;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01.2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科学文化评论[EB/OL].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scr_cas/zwqkk/kxwhzl/kxrw/201001/t20100116_2728071.html.
- [2]莱斯特.布朗.环境经济革命[M].余慕鸿,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7-9.
- [3]Den Burg,Netherlands.Manifesto and Agenda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M].FAO,1991:78.
- [4]刘培哲,潘家华,周宏春,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 [5]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1):1-8.
- [6]刘巽浩.回归低熵化还是走向现代化——关于世界农业前途的讨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1):1-7.
- [7]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5):272-275.
- [8]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生态经济,2000(8):9-12.
- [9]卢良恕.新时期的中国农业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通讯,2004(14):8-9.
- [10]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11.
- [11]杨瑞珍.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1994(10):6-7.
- [12]邢震,谢松青.浅析以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601-602.
- [13]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 [14]周震峰.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 [15]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2004(11):83-87.
- [16]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
- [17]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 [18]王如松,杨建新.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 [19]谷曼.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简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68-6369.
- [20]邓启明,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6):44-50.
- [21]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等.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65-69.
- [22]唐华俊.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6-11.
- [23]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 [24]乔治.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25]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10(1):41-45.
- [26]杨志.对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7(11):22-31.
- [27]戴维.F.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28]戴丽.云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86-91.
- [29]章政,朱立志,宗成峰.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4):63-66.
- [30]邱丹,白延飞.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3):31-34.
- [31]李富田.四川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选择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5):98-100.
- [32]周宏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6(4):24-32.
- [33]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8-192.
- [34]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J].中国科技投资,2008(8):17-21.
- [35]尼尔.费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36]弗里德希.亨特布尔格,弗莱德.路克斯,玛尔库斯.史蒂文.生态经济政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 [37]周宏春.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辨[J].理论前沿,2006(13):9-12.
- [38]莫明浩,任宪友,王学蕾,等.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经济损益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54(6):725-731.
- [39]乔法容.试论循环经济伦理的价值原则[J].道德与文明,2008(3):96-100.
- [40]谢志明,易玄.循环经济价值流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8,157(9):66-68.
- [41]王柏玲.中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40-43.
- [42]徐俏,何孟常,杨志峰,等.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68-272.
- [4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3-214.
- [44]孙玉霞,张筱薏.消费主义背景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历史透视[J].学术研究,2008(6):50-54.
- [45]STERN P C.Information,incentives,and proenvironmental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1999,22:461-478.
- [46]STERN P C,DIETZ T.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3):65-84.
- [47]GELLER E S.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nd social marketing:an integ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89,45:17-36.
- [48]WEBSTER F E 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3):188-196.
- [49]HENION KARL E.The effect of ecologic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de-tergent sal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2,2:10-14.
- [50]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3):4-9.
- [51]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9.
- [52]孙建卫,黄贤金.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演进分——以江苏省为例[J].江西科学,2007,25(6):672-692.
- [53]张其佐,黄基秉,袁力,等.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46-155.
- [54]章志皓,蔡明超.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48-4149.
- [55]王永龙,单胜道.浙江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