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与雨水水文循环修复Flood and Waterlog and Rainwater Hydrological Cycle Rehabilitation during Urbanization
薛丽芳;谭海樵;
摘要(Abstract):
以饱受水灾的淮河流域徐州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及其形成机制,提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水文循环修复,即并不要求城市化让位于生态修复,而是在城市化的同时采用"小型分散"的模式,修复雨水的天然通道,使城市雨水得以按天然通道回归自然。具体措施包括:雨污分流,蓄排兼顾,因地制宜,保证雨水集蓄水质。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化;洪涝灾害;雨水水文循环;分散式雨水管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德合作预研项目(32.5.8003.0061.0);; 国家自然科学基(40371113);; 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Author): 薛丽芳;谭海樵;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9.23.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石勇,许世远,石纯,等.洪水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1):41-46.
- [2]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志[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 [3]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10)[Z].2004.
-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5]王紫雯,程伟平.城市水涝灾害的生态机理分析和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5):582-587.
- [6]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 [7]林振山,王国祥.矿区塌陷地改造与构造湿地建设——以徐州煤矿矿区塌陷地改造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5):790-795.
- [8]谭海樵,薛丽芳,齐跃明.基于水文区位指数的城市雨水管理初探[M]//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 [9]谭海樵,曾兵,李洁,等.蓄排兼顾,修复城市雨水的天然通道[C].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 [10]谭海樵.城市雨水的回归之路[N].科学时报,2006-09-25(B3).
- [11]ZENGB,TANHQ.Anewapproach tourban rainwatermanagement[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07(1):82-84.
- [12]SIEKER F,KAISER M,SIEKER H.Dezentrale Regenwasserbewirtschaf-tung im privaten,gewerberlichen und kommunalen bereich grundlagenand ausführungsbeispiele[M].Verlag:Fraunhofer IRB Verlag,2006.
- [13]丁文峰,张平仓.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21-24.
- [14]董娜,程伍群,白永兵,等.保定市城市雨水利用的潜力与环境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18-10019,10053.
- [15]王艳锦,岳建芝,张全国,等.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58-12359.
- [16]张志政,张迪,王惠.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153-15155.
- [17]刘世虹,刘建军,崔香娥,等.邯郸市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107-16109.
- [18]王彦梅.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84-2385.
- [19]王情,王晓磊,张广录.石家庄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潜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06-308.
- [20]王瑾瑜,段渊古.雨水利用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94-6195,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