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Nutrients in China
阳利永;渠甲源;吴献花;
摘要(Abstract):
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手段3个方面,概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基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区、地貌单元、行政区、流域以及特定地区,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研究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各种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尺度4个方面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研究进展;中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水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与示范(2009ZX07102-4)
作者(Author): 阳利永;渠甲源;吴献花;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2.18.08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孔祥斌,张凤荣,齐伟,等.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3,58(3):333-342.
- [2]傅伯杰,郭旭东,陈利顶,等.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6):926-931.
- [3]赵瑞芬,张一弓,张强,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62-266.
- [4]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 [5]郑华,苏以荣,何寻阳,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J].中国岩溶,2008,27(2):177-181.
- [6]马云,何丙辉,陈晓燕,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6):118-122.
- [7]秦明周.红壤丘陵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山地学报,1999,17(1):71-75.
- [8]刘宗岸,费频频,姜继萍,等.低山丘陵区效益农业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0(6):30-32,43.
- [9]陈伏生,曾德慧,陈广生,等.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953-957.
- [10]孔祥斌,张凤荣,王茹,等.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2):213-221.
- [11]刘梦云,安韶山,常庆瑞,等.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3):35-37,59.
- [12]罗春燕,张维理,雷秋良,等.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对嘉兴土壤氮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0):2098-2103.
- [13]范建容,宫奎方,唐家良,等.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0,29(8):1528-1536.
- [14]胡江玲,张高,赵枫,等.新疆精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92-99.
- [15]尹刚强,田大伦,方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44(8):9-15.
- [16]陈浮,濮励杰,彭补拙,等.新疆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8):1290-1295.
- [17]安韶山,黄懿梅,李壁成,等.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5):704-709.
- [18]乔有明,王振群,段中华.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6):105-112.
- [19]郭彦军,倪郁,韩建国,等.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105-110.
- [20]王鑫,刘建新,张希彪,等.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6):50-55.
- [21]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6):1311-1316.
- [22]邹诚,徐福利,闫亚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424-427.
- [23]张国印,王丽英,孙世友,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4,8(1):1-5.
- [24]罗春燕,张维理,雷秋良,等.嘉兴农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底泥中的氮磷形态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4):415-420.
- [25]曾希柏,白玲玉,李莲芳,等.山东寿光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状况及其变化[J].生态学报,2009,29(7):3737-3746.
- [26]张金波,宋长春.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4,35(3):371-373.
- [27]高中贵,彭补拙,喻建华,等.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44-51.
- [28]张洪,傅瓦利,袁红,等.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壤质量演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万州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2):240-243.
- [29]刘世梁,傅伯杰,吕一河,等.坡面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位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3):414-420.
- [30]张玉斌,吴发启,曹宁,等.泥河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养分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23-26.
- [31]杨振兴,车丽,普惠娟,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氮与碱解氮累积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21-1025.
- [32]代士良,马礼,刘云亮.冀北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以康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9-8121.
- [33]曹杰君,毛亮,史东梅,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冲积沙岛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2):155-159.
- [34]冯万忠,段文标,许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理化性质及其肥力的影响——以保定市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61-64.
- [35]代晓能.大相岭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1-60.
- [36]梁涛,王红萍,张秀梅,等.官厅水库周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4):483-490.
- [37]宋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1-41.
- [38]李海波,韩晓增,王风,等.不同土地利用下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的分配变化[J].土壤学报,2008,45(1):112-118.
- [39]王晓龙,李辉信,胡锋,等.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5):31-35,55.
- [40]张世龙,陈晓远.韶关市西联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2):108-111.
- [41]苏永中,赵哈林.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81-1686.
- [42]罗格平,许文强,陈曦.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60(5):779-790.
- [43]巩杰,陈利顶,傅伯杰,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92-2296.
- [44]王月容,周金星,周志翔,等.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6):634-639.
- [45]许明祥,刘国彬,赵允格.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及环境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09-417.
- [46]李新宇,唐海萍,赵云龙,等.怀来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03-107.
- [47]刘全友,童依平.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849-1852.
- [48]马群,赵庚星.集约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34-1844.
- [49]肖宏宇.三峡库区几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平衡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1-61.
- [50]刘刚才,范建容,张建辉,等.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5,23(2):209-212.
- [51]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5:1-119.
- [52]姜勇,张玉革,梁文举,等.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磷素剖面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512-516.
- [53]张文晖,傅瓦利,张洪,等.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基本特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3):16-21.
- [54]邢尚军,张建锋,宋玉民,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状与酶活性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8,33(2):16-18.
- [55]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酶分布特征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4):150-153,192.
- [56]徐波,朱雪梅,刘倩,等.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663-668.
- [57]刘惠,赵平,林永标,等.华南丘陵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CH 4和N 2 O通量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4):304-314.
- [58]龙健,邓启琼,江新荣,等.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12):3188-3195.
- [59]龙健,李娟,汪境仁.贵州中部岩溶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37(2):249-252.
- [60]YANG H,ZHANG L K,CAO J H,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in karst area[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0,11(9/10):136-139.
- [61]蒋勇军.典型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1-165.
- [62]张法伟,李英年,汪诗平,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对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323-326.
- [63]罗春燕.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1-133.
- [64]齐鑫,陈利顶,李琪,等.传统农业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官厅水库上游延庆盆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7,16(2):564-568.
- [65]刘妤.甘肃省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及与土地利用的关系[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1-51.
- [66]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等.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8):4112-4118.
- [67]史利江,郑丽,梅雪英,等.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氮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279-2287.
- [68]赵先丽,吕国红,于文颖,等.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0):1966-1970.
- [69]吴文斌,杨鹏,唐华俊,等.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1697-1702.
- [70]王芳,肖洪浪,苏永中,等.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165-170.
- [71]严登华,王刚,金鑫,等.滦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8):1844-1849.
- [72]王鹏,高超,姚琪,等.环太湖典型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3):826-830.
- [73]宋泽芬,王克勤,孙孝龙,等.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氮、磷的流失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4):109-113.
- [74]吴祥云,邹德军,王杨.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S1):211-213.
- [75]张心昱,陈利顶,李琪,等.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377-381.
- [76]毛金梅,田长彦,文启凯,等.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特征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41-44.
- [77]黄宇,苏以荣,王克林.桂西北肯福环境移民示范区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0,9(4):281-283.
- [78]WANG X J,LI F Y,FAN Z P,et al.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forage grass fields,citrus orchard and coniferous forests[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4,15(1):29-32.
- [79]尹存华,孟广涛,李品荣,等.珠江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分析——以三道箐林场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5(5):100-106.
- [80]贾艳.紫色土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影响的整合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56.
- [81]范士超,张海林,黄光辉,等.不同间伐模式下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J].华北农学报,2010(S2):23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