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变迁及今后走向Changing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Farm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in China
王梅农;刘旭;王波;
摘要(Abstract):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KeyWords): 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政策变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梅农;刘旭;王波;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33.18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0年来耕地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5.
- [2]唐菊华,吕昌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37-3839,3902.
- [3]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2007(8):13-20.
- [4]祁双,李新海.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动态平衡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21):9-10.
- [5]刘淑英,李淑杰.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127-130.
- [6]王世忠,胡文霞,刘卫东.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8):13-16.
- [7]濮励杰,黄贤金,彭补拙.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6):757-764.
- [8]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299-302.
- [9]李相一.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1):57-59,64.
- [10]侯东民,段成荣,王美艳.关于调整我国“耕地动态平衡”概念、做法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60-65.
- [11]黄小虎,边江泽.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中国农村经济,2000(1):39-42.
- [12]许梅花,史利霞,王军霞.内蒙古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83-84.
- [13]王霞,韩凤兰,董天明,等.临河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原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60-62.
- [14]陆雅君,黄复民,王向兰.扎兰屯市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