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识创新村构建探讨——以兰州新区建设为例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Village——A Case Study of Lanzhou New Area
王一帆;陈怀录;
摘要(Abstract):
提出在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提供居住环境的公共社区增加金融和与营销功能,使三区结构得到优化。最后运用新型三区融合理念,对建设兰州新区国际知识创新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KeyWords):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兰州新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一帆;陈怀录;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3.26.05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夏光,屠梅曾.“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02-108.
- [2]夏光.校区、园区与社区“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30-38.
- [3]李建强,黄海洋.“三区联动”的主要模式及其多维视角解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3):127-131.
- [4]董晓玲,张健明,叶聚丰.现代“三区联动”模式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2):54-59.
- [5]张雷,徐凤兰.“三区联动”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20-22.
- [6]沈勤,叶聚丰,王玺.高等院校在“三区联动”中的角色定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3):1-5.
- [7]王晓芳,张永庆.从产业链视角解构“三区联动”战略[J].上海城市规划,2009(2):7-14.
- [8]张永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抢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23(4):13-16.
- [9]孟媛,陈敬良,邝继霞.“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中外对比研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7-14.
- [10]何静,张歆祺,宗传宏.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学城实施“三区联动”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92-95.
- [11]李永周,辜胜阻.国外科技园区的发展与风险投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3(11):42-46.
- [12]张洁,李志能.硅谷和剑桥两大高科技园区成败探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4):38-42.
- [13]刘芹,张永庆,樊重俊.基于动力机制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55-58.
- [14]何华玲,胡梦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郊农村社区重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