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农民主体性探索Exploring Farmers' Subjectivity in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吴玲;蒋永宁;
摘要(Abstract):
分析了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阻碍因素:在微观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自身在政府主导的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弱参与性,进而导致此项工作中"农民主体性"的丧失;从宏观层面看,"农民主体性"地位的丧失,会削弱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自身责任感,导致脱贫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及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脱贫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提高扶贫资源使用效率,强化扶贫工作精准性,最终实现贫困村的内源性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精准扶贫;探索;农民主体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玲;蒋永宁;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8.16.06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3]王金艳.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论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102-106.
- [4]杨占国,于跃洋.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9(5):80-87.
- [5]王思铁.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的新动力[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6(9):56-57.
- [6]张琦.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以陕西省“府谷现象”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4):58-63.
- [7]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5-17.
- [8]尧水根.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农业考古,2016(3):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