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组培苗生产中褐变现象的发生及其调控Browning and Browning Control of Phalaenopsis amabilis Bl. in Tissue Seedling Production
张和;徐虹;王波;
摘要(Abstract):
蝴蝶兰是目前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现阶段,蝴蝶兰的种苗繁殖多采用组织培养来进行,但由于受褐变、菌类污染和玻璃化现象三大难题的困扰,尤其是褐变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蝴蝶兰的规模化生产。该研究对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控制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期对蝴蝶兰种苗生产有所帮助。
关键词(KeyWords): 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控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和;徐虹;王波;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3.35.09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8:217-218.
- [2]胡松华.热带兰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8-50.
- [3]李金雨,洪丽萍.蝴蝶兰丛生芽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J].热带作物学报,2010(4):610-613.
- [4]巩键.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2008(3):214-215.
- [5]肖丽红,黄鑫文,陈创国.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3):39-42.
- [6]许传俊,李玲.几种培养基及光照对蝴蝶兰叶片外植体褐变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1):9-12.
- [7]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等.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0,27(S):481-486.
- [8]印芳,葛红,彭克勤,等.蝴蝶兰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197-2203.
- [9]黄海波,淡明,郭安平,等.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32-2633,2894.
- [10]马莉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583-3584.
- [11]印芳,葛红,彭克勤,等.酚类物质与蝴蝶兰褐变关系初探[J].园艺学报,2006,33(5):1137-1140.
- [12]赵滢,杨树华,葛洪.蝴蝶兰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11):110-114.
- [13]杨海芸,吴震,王广东,等.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蝴蝶兰离体叶片不定芽发生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1):44-49.
- [14]刘真华,葛红,郭绍霞,等.蝴蝶兰组织培养中褐化控制研究[J].园艺学报,2005,32(4):732-734.
- [15]林宗铿,黄德贵.蝴蝶兰花梗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福建热作科技,2001,26(1):6-9.
- [16]李娜.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11):44-46.
- [17]张忠和.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J].现代园艺,2008(8):18-19.
- [18]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34-36,408-419.
- [19]刘亮,易自力,蒋建雄,等.蝴蝶兰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51-8452.
- [20]赵伶俐,范崇辉,葛红.黑暗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248-250.
- [21]杨玲,葛红,黄绵佳,等.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 [22]刘用生.植物组织培养中活性炭的使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14.
- [23]王照红,衣葵花,杜建勋,等.几种药物防治组培苗褐变的研究[J].山东蚕业,200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