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定西市人地关系动态研究The Stud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Dingxi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于建伟;许新宇;赵一鸣;
摘要(Abstract):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定西市2001~2008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定西市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由2001年的1.101 hm2增加到2008年的1.146 hm2,增长了4.09%。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4个阶段,但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0.177 hm2减少到2008年的0.167 hm2,下降幅度达到5.65%,定西地区生态承载力在逐渐削弱。耕地人均生态赤字呈增加趋势,由2001年的0.924 hm2增加到2008年的0.979 hm2,增长5.95%,说明定西市耕地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现出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5.211增加到5.860,增幅达12.45%,耕地可持续指数呈减小趋势,由2001年的0.139减小到2008年的0.127,说明定西耕地的超负荷状态不断加剧,土地可持续性不断下降,环境压力越来越严峻。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人地关系;定西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于建伟;许新宇;赵一鸣;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5.36.1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1):1-6.
- [2]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 [3]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1):81-85.
- [4]王铮.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J].人文地理,1995,10(2):1-5.
- [5]杨杨,吴次芳,韦仕川.浙江省人地关系变化阶段特征及调整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61-65.
- [6]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219-224.
- [7]牛高华,赵吉文,施毅超.1996-200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67-172.
- [8]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 [9]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5.
- [10]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 [11]陈兴鹏,逯承鹏,杨静,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宁夏1986-2005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15-21.
- [12]邱寿丰,朱远.2000-2008年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2008版)[J].生态经济,2010(11):169-173.
- [13]魏媛,吴长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02-108.
- [14]孙衍芊,刘存歧.河北省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588-592.
- [15]王建洪,任志远,苏雅丽.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承载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1):224-229.
- [17]杨蕾蕾,刘新平.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7):1456-1460.
- [18]张远索,张占录,孟斌,等.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5):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