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吴宾;党晓虹;
摘要(Abstract):
粮食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决定粮食流通的作用。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即萌发形成我国古代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自宋元以后,粮食的市场流通有日趋加重之势。古代的粮食流通既遵循市场供求原则,又遵循指令性计划的原则。总体看,古代粮食流通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辅以市场调节,这样的流通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急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却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古代粮食流通的局限性与其社会制度的缺陷密不可分。
关键词(KeyWords): 区域性差异;古代粮食流通;粮食安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H004Z);;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8KR65)
作者(Author): 吴宾;党晓虹;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06.1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魏天安.宋代的粮食商品化及其特征[J].中州学刊,1986(2):110-113.
- [2]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商业[J].人文杂志,1997(5):76-81.
- [3]赵全鹏,袁德.宋代的商人救荒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15-18.
- [4]赵全鹏.明代漕运中的商业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38-42.
- [5]谭天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产量问题探讨[J].中国农史,1987(3):118-126.
- [6]蒲霞.试论清代江浙地区粮食短缺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5-29.
- [7]周宏伟.清代两广粮食供求的时空差异[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4):113-124.
- [8]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 [9]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