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大同市为例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Rich City Based on System Carrying Capacity:A Case Study of Datong City
黄晓英;郝晋珉;张文选;张玲俐;
摘要(Abstract):
运用系统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核算法,从经济发展、生态协调、资源利用与社会公平四方面评价在国家尺度上的大同市1999~201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全市1999~2012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稳定并呈小幅波动,存在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在国家尺度上均不可持续;大同市社会公平性较好,但人均收入总量显著低于国家水平;生态建设逐渐加强,生态系统日趋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与资源开采回采率总体上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研究结果较好地表征了大同市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问题,可为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承载力;生态足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土部公益项目“市级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201011016-1)
作者(Author): 黄晓英;郝晋珉;张文选;张玲俐;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4.04.02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孙淼,丁四保.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2):273-276.
- [2]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5-12.
- [3]张华见,张智光.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以徐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66-71.
- [4]姚毓春,宋冬林.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社会承载力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5):39-42.
- [5]于言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形象重塑论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0-123.
- [6]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J].统计研究,1999(1):59-63.
- [7]闵庆文,李文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山东五莲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2,22(1):1-9.
- [8]秦耀辰,牛树海.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J].资源科学,2003,25(1):1-8.
- [9]臧淑英.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对策探讨——以鸡西市为例[J].资源科学,1999,21(1):51-56.
- [10]臧淑英,李丹,韩冬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1):78-82.
- [11]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3,26(4):420-425.
- [12]赵兴征,卢剑波,赵多,等.浙江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3):353-354.
- [1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89-311.
- [14]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7-30.
- [15]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786-794.
- [16]谢高地,周海林,鲁春霞,等.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93-98.
- [17]孟爱云,濮励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初步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768-774.
- [18]汪晓文,潘剑虹,杨光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的研究[J].河北学刊,2012,32(5):128-131.
- [19]REES W,WACHERNAGEL M.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J].Environ Impact Assess Rev,1996,16:2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