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研究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y on Nanjing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杜运伟;
摘要(Abstract):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京市1995~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13年间增长了63.28%,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2.383 4 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4.368 7 hm2/人,13年间增加了83.30%,说明南京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南京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杜运伟;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16.17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 [2]曹新向,粱留科,丁胜彦.可持续方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J].自然杂志,2003,25(6):335-339.
- [3]张志强.世界自然基金会《生命行星报告》2004解析[EB/OL].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43/article.htm l 2005/03/25.
- [4]李利峰.WWF开列生态足迹黑名单谁负有更大生态责任[EB/OL].http://www.Sina.com.cn.2004.10.
- [5]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0-64.
- [6]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6(10):8-10.
- [7]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 [8]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 [9]谢高地,鲁春霞,甄霖,等.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J].资源科学,2006,28(5):2-7.
- [10]王闰平,崔克勇,陈凯,等.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99-201.
- [11]张颖.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7-55.
- [12]杜斌,张坤民,温宗国,等.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171-1175.
- [13]刘淼,胡远满,李月辉.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25(3):334-339.
- [14]南京市统计局.南京统计年鉴1996-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8.
- [15]NICKY CHAMBERS,CRAIG SIMMONS,MATHIS WACKERNAGEL.Sharning naturs interest[M].London:earthsean Publication ltd,200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