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Analysis of Land Carrying Index of Different Form Styles of Small Town
赵鑫;刘平;曾灿;
摘要(Abstract):
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从耕地发展到建设用地,将承载对象从单纯的人口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人类活动,从而构建出土地承载指数,并用该指数对不同形态类型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城镇形态的发展不仅是用地规模的简单扩大,其中还包含着对人口聚集、土地经济产出强度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在要求。提出推动小城镇形态升级应该以这些内在要求为着力点加强规划和调控的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小城镇;建设用地;土地承载力;承载指数;城镇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鑫;刘平;曾灿;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7.22.12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ODUM E P.Fundamentals of ecology[M].Philadelphia:W B Saunders,1972.
- [2]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21(6):15-18.
- [3]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114-118.
- [4]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705-711.
- [5]周金星,李冬雪,漆良华,等.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6,28(5):164-170.
- [6]李宏.云南人口变动与土地承载力分析[J].农业经济,2004(7):7-8.
- [7]黄国勇,陈兴鹏.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75-79.
- [8]郭鸿懋,江曼琦,陆军,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 [9]刘盛和,周建民.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2001(1):17-19.
- [10]孔凡文.小城镇建设与节约用地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4(4):35-36.
- [11]袁利平,董黎明.我国不同职能类型城市的用地水平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3):35-38.
- [12]徐强,华晨.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口径亟待统一———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J].规划师,2005,21(4):88-91.
- [13]杨开忠,谢燮.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45-47.
- [14]阎逸.“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土地利用供求平衡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6(1):25-30.
- [15]毛蒋兴,阎小培.高密度土地开发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以广州为例[J].规划师,2004(12):99-104.
- [16]邓小文,孙贻超,韩士杰.城市生态用地分类及其规划的一般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2003-2006.
- [17]江曼琦,鲁承斌.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J].亚太经济,2003(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