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演变与展望Evolution and Prospect for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s Occupation-Compensation System in China
耿丽娟;黄宏胜;何亚芬;
摘要(Abstract):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KeyWords):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保护;演变;展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GL1552)
作者(Author): 耿丽娟;黄宏胜;何亚芬;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6.07.07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
- [2]朱红波.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与效率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6):50-53.
- [3]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4):1-6.
- [4]林培,程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内涵及实现途径[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3):12-14.
-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7(16):701-707.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 [7]本刊记者.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J].城市规划通讯,1999(4):3.
- [8]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J].中国土地,2000(5):46.
- [9]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2(1):15-16.
- [10]国土资源部关于农民建房占补平衡有关问题的复函[A].2002.
- [11]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A].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2004:11-13.
- [1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A].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2004:22-37.
- [13]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J].浙江政报,2004(16):13-14.
- [14]国土资源部2005年工作要点[J].国土资源通讯,2005(1):12-14.
- [15]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5(14):18-20,23.
- [16]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8(18):24-27.
- [17]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12(13):37-39.
- [18]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10(1):14-15.
- [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J].吉林政报,2006,15:15-16.
- [20]孙蕊,孙萍,吴金希.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0-333.
- [21]张宇,刘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3-39.
- [22]NOONAN P F,DIAMOND H L.Land use in America[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6.
- [23]孔祥斌,张凤荣,姜光辉,等.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5(5):50-54.
- [24]王树功,周永章.大城市群(圈)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52-57.
- [25]刘志功.日本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
- [26]宋国明.加拿大国土资源与产业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
- [27]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6):43-47.
- [28]罗明,鞠正山,张清春.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6):165-168.
- [29]付坚强.发达国家(地区)农地保护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09(6):125-129.
- [30]贾生华,霍学喜,强俊宏.试论我国的农田保护制度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6):11-14.
- [31]于朝升,李金良.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实践与研究[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 [32]杨振义.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中国土地,1997(6):32-33.
- [33]朱亚夫.我国的土地和粮食问题及基本对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3):79-83.
- [34]傅应铨.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实现四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国土经济,1998(6):14-17.
- [35]章猛进.保护耕地要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J].今日浙江,1999(12):4.
- [36]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9(6):52.
- [37]吴宇哲.占补平衡≠保护耕地[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13):12.
- [38]易必奎,姜爱林.21世纪初我国耕地保护的十大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39-43.
- [39]刘水杏,曲波.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2-84.
- [40]赵淑芹,吴金玲,杨光照.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执行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342-346.
- [41]刁承泰,黄京鸿,王锐,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62-66.
- [42]纪昌品,汤江龙,陈荣清.耕地保护政策的内涵及其公平与效率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3):28-32.
- [43]王世忠,胡文霞,刘卫东.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8):13-16.
- [44]卢海阳,李明月.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J].广东土地科学,2008(4):14-17.
- [45]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9(8):299-302.
- [46]王梅农,刘旭,王波.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变迁及今后走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19034-19037.
- [47]吴群.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9.
- [48]岳永兵,刘向敏.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6):13-16.
- [49]孙蕊,孙萍,吴金希,等.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体互动模式探究: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213-216.
- [50]李彦芳,张侠.耕地保护重在质量: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反思[J].经济论坛,2004(14):103-104.
- [51]孙蕊,孙萍,吴金希,等.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41-46.
- [52]艾建国.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7-12.
- [53]刘涛王,春华.耕地保护的政策缺陷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3):27-29.
- [54]李明秋,张艳艳.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11181-11182.
- [55]王军征.关于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24):18-21.
- [56]吴次芳,谭永忠.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02(7):69-73.
- [57]张传新.我国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再审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