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山区2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Times Heavy Rain Process in Qiandongnan Mountain Area
龙先菊;顾欣;邓学军;梁平;谢俊英;袁芳菊;
摘要(Abstract):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16个县市地面自动站及区域站观测资料等,对比分析了2014年7月3日夜间~4日白天与2015年6月17日夜间~18日白天黔东南州的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由于西太平洋高压稳定少动,对高空槽、中低层江淮低涡切变、梅雨锋西段的移动造成阻挡,致使切变系统在贵州长时间停滞而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2次过程黔东南均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南气流影响,700~850 h Pa的切变线几乎重合,中高纬度均有冷平流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水汽、能量、动力等方面均具备降大暴雨条件,暴雨中心均出现在黔东南的西部地区,暴雨集中时段均出现在夜间。第2次过程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第1次过程大,但2015年因滑坡泥石流掩埋死亡2人事故;第2次过程暴雨的量级比第1次过程的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关键词(KeyWords): 大暴雨;影响系统;物理量;对比分析;黔东南山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龙先菊;顾欣;邓学军;梁平;谢俊英;袁芳菊;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6.12.07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万雪丽,杨静.低空急流对贵州夏季暴雨的作用分析[J].贵州气象,2007,31(3):16-18.
- [2]池再香,白慧,黄红,等.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27(1):176-182.
- [3]方建刚,陶建玲,白爱娟,等.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J].灾害学,2006,21(2):69-75.
- [4]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等.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2014(2):133-145.
- [5]周明飞,杜小玲,熊伟.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J].气象,2014(2):186-195.
- [6]中国气象局科教司.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材[Z].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225-226.
- [7]陆汉城.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51-281.
- [8]曹春燕,江崟,孙向东.一次大暴雨过程低空急流脉动与强降水的关系分析[J].气象,2006,32(6):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