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及其形成的原因
秦泰辰
摘要(Abstract):
<正> 早在十九世纪,已经发现雄性不育现象,首先报道的是葛特纳尔(Gartner,1844).二十世纪后,在较多的植物中相继找到不育系.据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70) 报道,截止1969年,已在22个科,51个属,153个物种中,发现雄性不育株. 雄性不育系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在常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中,早已应用于生产.目前,已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的禁区,我国杂交水稻在1977年已推广3276万亩.这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了极为令人鼓舞的前景. 不少科学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对植物雄性不育性的表现、特性和传递规律,已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但认识过程中还带片面性,局限性,未能揭露其本质.本文就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及其形成的原因,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秦泰辰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1979.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