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及模式预报性能检验Analysis of Heavy Fog Process and Model Prediction Test in Beijing
尹晓惠;时少英;邓长菊;
摘要(Abstract):
为了研究空气中水汽层结变化、大雾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及BJ-RUC模式在大雾期间的预报性能,对北京2012年3月16~17日大雾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液态水含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生消前后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变化明显,因此通过不同时刻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对比分析,对大雾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地面高压底部偏东风为大雾维持提供良好的水汽,大雾期间风力的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持续的偏东风则有利于水汽的维持;辐射降温触发了华北雾区的形成;逆温层的存在是此次大雾发生的条件之一;近地面层系统性的偏东风、相对湿度和温度均在BJ-RUC模式中有很好的反映,模式探空的预报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越接近实况,特别是逆温层和近地面偏东风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由此导出产品的能见度预报也能给预报员很好的指示参考性。
关键词(KeyWords): 北京大雾;液态水含量;微波辐射计;数值模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14);; 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8122022);; 国家局小型基建科研专项“华北及周边地区霾预报业务建设项目”
作者(Author): 尹晓惠;时少英;邓长菊;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5.01.1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熙明,胡非,邹海波,等.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5):1174-1182.
- [2]赵桂香,杜莉,卫丽萍.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28(5):871-876.
- [3]张爱群.北京地区雾霾日年变化趋势[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9:513.
- [4]王淑英,孟燕军,赵习方,等.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2,30(5):306-320.
- [5]邱金恒.北京等地气象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1986,10(4):437-442.
- [6]徐晓峰,李青春,张小玲,等.北京一次局地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科技,2005,33(6):543-548.
- [7]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1-230.
- [8]孙奕敏.灾害性浓雾[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 [9]何立富,陈涛,毛卫星.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4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