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生态农村建设的思考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untr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朱慧杰;王红强;余海静;张奎;史乐君;
摘要(Abstract):
以系统论为指导,全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生态农村建设的各种因素:环境污染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经济建设因素、管理因素、文化道德因素。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指出了生态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与动态性。
关键词(KeyWords): 系统论;生态农村建设;协同效应;动态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077);; 河南城建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作者(Author): 朱慧杰;王红强;余海静;张奎;史乐君;
Email: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14.07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杰.我国生态农村环境建设探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 [2]杜军,陈万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透视冰-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22-23.
- [3]周游.基于系统论的国有农场环境营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27-129.
- [4]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12):6702-6711.
- [5]王作功,贾元华,李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项目风险管理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56-60.
- [6]宋慧瑾,高建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安全问题浅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50-51.
- [7]张新宁.论农业生态伦理建设的意义[J].创新科技,2009(12):24-25.
- [8]李东芳.河南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121-123.
- [9]田文富.生态文明视域下两型社会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706-710.
- [10]王红伟.河南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及思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111-113.
- [11]张媛媛.河南省企业生态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5):23-25.
- [12]张秋玲,李东敏,邵亚杰.基于环境友好型模式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 [13]李天阁,杨军强,潘元庆,等.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广东省始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627-7629.
- [14]蒋桂芹,吴泽宁.郑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J].人民黄河,2009,31(9):57-58,60.
- [15]沈连峰,陈景玲,马巧丽,等.沼气建设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J].中国沼气,2009,27(5):21-24.
- [16]栗滢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耕地可持续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88-14289.
- [17]曹庭珠.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92-94.
- [18]薛毅芳,王永歧,刘书明.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中牟县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09(9):147-150.
- [19]孟宪平.我国文化生态培育机制分析[J].长白学刊,2009(5):146-148.
- [20]杨铁良.河南省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问题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53-57.
- [21]林世选,郝现军.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10(3):3-6.
- [22]文春波,贾涛,任杰,等.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巩义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48-150,179.
- [23]吴海峰,陈明星.河南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及其分布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4):81-85.